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7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87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邱珊  赵龙彬  马放  孙颖 《中国环境科学》2016,36(8):2402-2408
以牛粪发酵残余物沼渣为原料,设置不同的通风速率进行堆肥,堆体的通风速率分别是0.2,0.5,0.8L/(min·kg OM),分析堆肥20d过程中物理、化学和腐熟变化的特征,探讨不同通风速率对堆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风速率为0.2,0.5L/(min·kg OM)的堆体维持高温阶段的时间为5d,而通风速率为0.8L/(min·kg OM)堆体维持高温阶段时间为4d;各堆体OM分解率分别是28.2%,32.9%,30.5%;通风速率对终产品pH值、电导率(EC)影响不大,pH值均能满足堆肥最优pH值,EC均未超过4mS/cm;通风速率为0.2L/(min·kg OM)的堆体终产品的NH4+-N含量超过400mg/kg,各堆体终产品NO3--N的含量分别是2545,3146,2735mg/kg;各堆体终产品C/N分别是16.5,14.1,15.6;各堆体终产品GI值分别是92.2%,96.6%,82.7%.通风速率为0.5L/(min·kg OM)堆体E465/E665(E4/E6)最小,其腐殖化程度最高.综合分析,0.5L/(min·kg OM)是沼渣堆肥最为合适的通风速率.  相似文献   
22.
针对现有制革废水处理工艺难以使氨氮达标排放的问题,引入多段A/O工艺(MAOP)作为制革废水二级生物处理单元,探讨分段进水、水力停留时间(HRT)以及污泥回流比(R)对其COD和氨氮同步去除的影响.结果证明,无论是否分段进水,四段MAOP对制革废水一级生化出水均有良好的COD去除效果,当污泥停留时间(SRT)为18d、HRT不小于24h时,其出水浓度都可保持在300mg/L以下,满足G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在各段进水比为4:3:2:1、R 100%、HRT 48h、SRT 18d条件下,MAOP对制革废水一级生化出水的氨氮去除率高达97.7%,出水浓度3.6mg/L左右,达到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MAOP同时具备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等多种脱氮机制,是一种颇具前景的制革废水生物脱氮技术.  相似文献   
23.
氯化对二级处理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爽  赵庆良  魏亮亮 《环境科学》2008,29(4):925-930
以哈尔滨市W污水处理厂污水为研究对象,利用XAD树脂对二级处理出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进行分级分离.按照DOM在不同树脂上的吸附特性将其分为5个部分:疏水性有机酸(HPO-A)、疏水性中性有机物(HPO-N)、过渡亲水性有机酸(TPI-A)、过渡亲水性中性有机物(TPI-N)和亲水性有机物(HPI).考察了二级处理出水中有机组分的组成分布、三卤甲烷生成势、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二级处理出水中的主要成分是HPO-A和HPI,两者含量之和达70.8%.HPO-A是加氯消毒时产生三卤甲烷的主要有机组分,其三卤甲烷生成活性(STHMFP)为232.9μg/mg.而HPO-N、TPI-A、TPI-N和HPI的STHMFP介于100~125μg/mg之间.氯化反应后,HPO-A、HPO-N、TPI-A和HPI的紫外-可见吸光度均降低,而TPI-N则相反.并且HPO-A、HPO-N、TPI-A和TPI-N中的O-H、C=C和苯环的含量降低,而C-O的含量升高,还生成了C=O和C-Cl.  相似文献   
24.
在不同温度下,研究了流化填料分格式SBR工艺(简称MESBR工艺)与传统的SBR工艺的COD去除率,有机物降解速率,脱氮效果和污泥沉降性能。结果表明:MESBR系统温度下降到5℃时,COD的去除率基本稳定在90%以上,比传统SBR系统高出15%左右;MESBR系统与传统SBR系统的温度系数θ分别为1.021和1.045。温度由20℃下降至5℃时,传统SBR系统的TN和NH3-N去除率分别降低26.5%和20%,而MESBR系统分别降低18.6%和11%。传统SBR系统SVI值随温度变化较大,当温度下降到5℃时SVI值达到234.8 mL/g,而MESBR系统的SVI值没有明显的变化,基本维持在120~130 mL/g。  相似文献   
25.
为去除持久性氯代有机污染物2,4-二氯酚(2,4-DCP),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一种新型钯/氧化石墨烯/泡沫镍(Pd/GO/Ni)电极,并通过电化学法降解2,4-二氯酚,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扫描电镜等表征手段观察其表面形貌。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浓度为10 mol/L是制备Pd/GO/Ni电极的最佳浓度,p H为3时,Pd/GO/Ni电极对2,4-二氯酚的去除率达到90.7%。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粉末活性炭(PAC)的改性研究提高净水厂对苯胺突发污染的应急能力。以松花江水源地为实验用水,以苯胺污染为研究对象,采用PAC吸附工艺对净水厂应对苯胺突发污染的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原水中NOM存在的竞争吸附作用,当苯胺超标5倍时,需要PAC投加量130 mg/L才能使出水达标,但对出水浊度产生不利影响;经KOH改性的PAC,在不影响出水浊度的投加量为80 mg/L时就能处理超标5倍的苯胺。  相似文献   
27.
电气石自发电极性对溶液pH和亚硝化胞菌生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气石具有自发电极性,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不同煅烧温度处理下电气石的变化,研究并探讨电气石自发电极性对溶液pH的影响;并借助微生物检测手段,研究电气石自发电极性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气石能调节溶液pH至弱碱性,煅烧温度为800℃时,由于电气石晶胞体积的缩小,电极性增强,pH显著上升(9.8);煅烧温度为1 000℃时,BO3原子团振动峰消失,羟基振动峰和Si-O-Si对称伸缩振动峰强度明显减弱,自发电极性消失,不再具有调节pH的作用.电气石可明显促进亚硝化细菌生长繁殖,缩短细菌适应期,提前进入稳定期,大幅增加细菌数量,5d后投加电气石组中亚硝化单胞菌数量为9.66×108个/mL,远多于对照组中亚硝化单胞菌的数量(8.04×10 7个/mL).  相似文献   
28.
利用微波热解城市污水污泥是实现污泥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有效出路之一,但热解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如H2S等)也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以微波热解城市污水污泥10 min所收集的气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热解终温、污泥含水率、升温速率及矿物催化剂种类4个因素对热解过程中H2S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城市污水污泥微波热解过程中的H2S产量逐渐上升,800℃时H2S产量为5.86 mg/g(以干污泥计,下同);含水率在50%~80%时,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城市污水污泥微波热解过程中的H2S产量逐渐上升,当含水率增至90%时,污泥出现了泥水分层现象,致使后续热解反应无法进行,故没有H2S产生;升温速率越快,热解反应的活化能越高,反应不易进行,H2S产量降低;添加矿物催化剂能有效固硫,且雷尼镍基催化剂的效果更好,热解终温为800℃时的H2S产量为4.15 mg/g,较不添加矿物催化剂时降低约30%;可通过铜铁吸收法和活性炭吸附两步工艺对热解产生的H2S加以吸收处理,处理后的H2S排放浓度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的厂界一级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29.
青霉素菌渣资源化为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青霉素菌渣资源化为饲料原料潜在的营养价值,本研究以抗生素制药厂发酵剩余培养基(即青霉素菌渣)为研究对象,利用元素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对菌渣中的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进行了测定,并利用氨基酸分析仪、凯氏定氮法、DNS法、索氏提取法对其基本营养物质氨基酸、粗蛋白、总糖及脂肪含量进行了简单分析。结果表明:C、N、S、H 4种非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其中,动物体有机体常量元素C含量最高,质量分数为34.52%。相对而言,金属元素含量较低,其中K、Na等常量元素含量较高,4种重金属污染物Cd、Cr、Hg、Pb含量与相关国家饲料安全标准对照而得,均低于下限水平。此外,以蛋白质、脂肪和总糖含量为考察指标评价了青霉素菌渣的营养特性,并进一步分析了更有利于动物吸收利用的小分子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青霉素菌渣具有较高的潜在营养特性,粗蛋白、粗脂肪和总糖含量均较高,分别为568.767、82.919、320.51 mg/g,同时各种为生命体生长所需的氨基酸含量较丰富,其中苯丙氨酸、蛋氨酸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30.
污泥的土地利用既能实现植物营养元素的回收利用,又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污泥资源化方式。将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以不同的比例施用于重度盐碱化土壤,进行了2次改良为期20个月的孵育试验,研究不同污泥施用量对盐碱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容重、pH值和碱化度得到有效降低,土壤养分含量明显增加,20个月内改良土壤中重金属的危害较小。同时以小麦发芽和生长状况作为植物诊断指标,综合确定合理的污泥投加量为污泥占混合土质量的30%~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