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12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4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保证浮式平台作业过程中的结构安全,设计了一种基于浮式平台的结构安全监测系统,通过CAN总线通讯和RS485总线通讯,实现各类传感器数据的实时采集,获取平台结构应力监测数据以及姿态监测数据,并通过PyQt搭建软件界面,实现采集数据的实时显示,同时进行后台监测数据存储.系统支持设置预警阈值进行平台结构的故障预警,也可对...  相似文献   
42.
43.
采用WRF/CAMx模型及臭氧源解析技术(OSAT)模块研究珠三角地区臭氧季节性时空分布特征,对不同污染天气型下的臭氧来源进行解析,评估珠三角各城市臭氧暴露水平,并探究如何根据实际天气状况为不同城市提出切实有效的管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臭氧浓度遵循夏秋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在所有季节中,珠三角地区以外的...  相似文献   
44.
基于湖南省2015—2020年夏秋季的污染物及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臭氧(O3)污染的时空特征和生成敏感性。湖南省中部和北部的O3污染较为严重,且主要发生在9月,午后O3峰值常与早高峰的NO2浓度有较高的相关性。采用转置EKMA曲线方法探究了O3在NO2维度和VOCs反应活性维度下的生成敏感性。在 NO2维度下,NO2控制区和NO2-VOCs过渡区的NO2质量浓度为7 ~ 13 μg/m3,NO2-VOCs过渡区和VOCs控制区的NO2质量浓度为15~17 μg/m3。在VOCs反应活性维度下,当NO2质量浓度大于10 μg/m3时,VOCs反应活性越高,O3浓度越高。在高VOCs反应活性(30 ℃或以上)时,NO2浓度每降低1 μg/m3,各区域的O3质量浓度能降低约8 ~ 9 μg/m3。结合NO2 和VOCs反应活性2个维度,得出湖南省午后O3生成以 NO2控制区和NO2-VOCs 过渡区为主,在晴天干燥和高温条件下,减排NO2可有效降低O3浓度。转置EKMA曲线方法为缺少长期VOCs观测的区域提供了研究O3生成敏感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5.
基于2017—2021年MODIS、VIIRS和Himawari-8等多套卫星的火点辐射能量(FRE)和云量反演数据,使用更高分辨率的火点替代相邻位置低分辨率火点的融合方法,利用晴空的火点分布数据对被云遮蔽的区域进行补偿,核算得到了2 km高分辨率的广西秸秆露天燃烧排放数据,并针对2017—2021年的广西秸秆露天燃烧排放量展开精细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2017—2021年广西秸秆露天燃烧的CO、NOx、SO2、NH3、VOCs、PM10和PM2.5的年排放量均值分别为12.91万、0.78万、0.16万、0.17万、2.77万、2.26万、2.21万t,排放高值区域分布在广西中部及西南部。秸秆露天燃烧排放的主要时间集中在冬、春季节(10月至次年3月),时值晚稻收割期和甘蔗榨季,占全年排放量的60%以上。广西秸秆露天燃烧PM2.5年均排放量是全广西PM2.5人为源年排放量的8.74%,通过逐日排放贡献分析发现,秸秆露天燃烧具有短期排放量较大的特点,2017—2021年,在1—2月有34 d出现秸秆露天燃烧导致PM2.5排放量超过人为源排放量50%的情况。  相似文献   
46.
俞祚福  赖克光 《安全》2021,42(5):24-28
火场应急供水能力是灭火救援工作最核心保障能力指标之一,如何科学评估区域的应急供水能力,是建设灭火救援保障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本文结合深圳市龙岗区实际,分析当前龙岗区灭火救援消防供水的特点.为评估龙岗区应急供水能力现状,选定龙岗区典型应急保卫对象,按照可信最不利原则,设定可能的火灾场景,核算火场应急供水能力需求与现状.核算结果表明:龙岗区火场应急供水需求为405L/s,目前火场应急供水为155.22L/s,存在一定的应急供水能力缺口.结合龙岗区消防水源实际情况,提出采用远程供水系统并配套建设应急取水点的解决方案,为龙岗区科学建设应急供水能力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7.
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和碎片)普遍存在于水体、陆地表层土壤和空气中,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安全及人类健康。微塑料污染监测是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数据基础。首先,在介绍国内外微塑料监测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微塑料污染的来源及其在陆地和水环境中的赋存状态、迁移转化路径。其次,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微塑料原位监测网布设、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数据模型等方面的技术特征,对国内微塑料监测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现阶段我国在微塑料监测和污染防治方面的不足,初步提出了针对我国微塑料污染监测技术发展和监测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阐述了数据模型方法在微塑料污染监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十四五”期间微塑料监测网络和监测体系建设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8.
目的 研究不同诱发条件下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和燃烧特性,科学认识海洋工程和装备领域储能电池的安全性,为海洋工程的消防安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模拟三元锂离子电池机械滥用和热滥用场景,分别用针刺和加热方式触发锂电池热失控,对不同带电状态(0%、25%、50%、75%、100%SOC值)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中温度、电压、质量损失进行测量,对热失控后的电池进行拆解,并分析极片残余物的宏观和微观变化特征。结果 随着电池SOC值的增加,热失控反应强度增加,电池表面最高温度、温升速率和质量损失率均增大。针刺和加热触发电池热失控后极卷形态变化特征不同,分别呈“贝壳”和“月牙”形状。极片残余物的热重分析表明,50%SOC值和100%SOC值电池在针刺和加热后,极片残余物氧化分解后的质量损失比例分别为36.73%、18.75%和38.28%、30.38%。结论 三元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行为随电池SOC值和诱发条件的改变而变化,高SOC值时,电池热失控反应更剧烈。一定条件下,针刺比加热更易触发电池热失控,而加热触发的热失控反应速率更快。热失控后的极卷形状变化和残余物热重分析可为火灾原因调查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