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65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456篇
基础理论   157篇
污染及防治   71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71.
为了弄清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产生、转化和归宿,本文以海洋枝角类为媒介,研究了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与代谢过程.结果表明,PSP毒素可以沿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枝角类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红鳍东方纯(Fugu rubripes)鱼苗进行传递和代谢.整个实验过程中,塔玛亚历山大藻、蒙古裸腹潘、红鳍东方纯均检测到C1+2,鱼苗体内还发现似新生成的neoSTX.毒素传递过程中,C1+2中低毒性的α型毒素C1比例增大;毒素在鱼苗体内净化时,各PSP成分和总毒素含量普遍随净化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该结果为解释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何在海洋各营养级生物体中广泛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也为我国开展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2.
南麂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采集浙江省南麂列岛海域水样,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季节动态以及赤潮生物的现状.共鉴定浮游植物93种,其中硅藻35属68种,甲藻11属21种,蓝藻1属2种以及金藻1属2种.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在不同季节各有不同.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年平均细胞丰度达到319.03 cells/mL,高峰区集中分布在春季和夏季.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多项生态学指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3.
球形棕囊藻对Pb2+的吸附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球形棕囊藻对金属离子Pb2+在球形棕囊藻上的生物吸附特性.结果显示,Pb2+在球形棕囊藻上的生物吸附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物理吸附,在10min内快速达到平衡;第2阶段为金属离子向藻内部的迁移,过程缓慢.通过拟合得到了吸附过程的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参数k为0.0025 g·mg-1·min-1,qe为19.8 mg·g-1.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Pb2+在球形棕囊藻上的生物吸附可以用Langmuir来描述,最大吸附量qmax为20.2 mg·g-1.  相似文献   
74.
珠江广州河段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及其与水质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于2007年6月、7月和9月,采用玻璃挂片法对珠江广州河段9个断面处着生藻类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时测定了叶绿素a、总氮、总磷、溶解氧、pH等环境因子.本调查共观察到着生藻类35种,主要以丝状绿藻占据优势,其中毛枝藻是绝对优势种,其最高数量百分比达97.4%;而附着在绿藻藻体的一些硅藻,如异极藻、脆杆藻也是常见优势物种.着生藻类数量丰富,为3.16×104-3.06×106cells·cm-2;种类多样性较低,Shannon-Weaver种类多样性指数为0.15~2.68.从总氮和总磷含量来看,珠江广州河段水质为Ⅲ类至Ⅴ类之间.调查期间,2007年7月12日举行了"广州市万人游珠江活动",由于活动期间采取的一些截污治理措施,6月、7月水质特别是广州市区河段水质有所好转;但活动过后,营养盐特别是总磷浓度迅速上升,叶绿素a含量和着生藻类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结果说明,珠江广州河段水质能够得以改善,但需要采取持续而有效的措施防止水质的进一步恶化,才能保证珠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5.
于2010年12月以及2011年6月采集了大亚湾9个站点的表层水样,利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浮游细菌DNA指纹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浮游细菌DNA指纹比较丰富,冬季和夏季样品中分别共得到32条和33条条带,每个样品得到的条带数为18~25条.DNA指纹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J)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48~2.88和0.80~0.93.DNA指纹条带数与温度和盐度明显正相关,而与p H、DO、透明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结果说明PCR-DGGE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但需要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方能较全面反映细菌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76.
为了弄清海南岛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的污染状况,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间,在海南岛近岸海域设立了5个采样点,采集了14种贝类共95份样品,用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PSP的毒性测定和毒素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岛海域贝类软组织中PSP含量普遍较低,最高检出毒力值为3.576 Mu/g,低于我国目前暂定的4 Mu/g警戒值,检出率为11.58%;贝类中PSP的检出率季节性变化显著,以冬季最高,达62.5%,夏末次之,为3.26%,春季和夏初均未检出PSP。另外,贝类中PSP毒素污染状况也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产于陵水、文昌海域的贝类中毒素检出率较高。主要染毒贝类为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细纹卵蛤(Pitar striata)、白织纹螺(Nassarius coronatu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和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经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分析染毒的贝样发现,贝类中含有11种PSP成分,分别为GTX4、GTX1、C1、C2、NEO、STX、dcGTX2、dcGTX3、GTX3、GTX2和dcSTX,其中,GTX1,GTX4,C1,C2检出率分别为90.9%,100%,81.8%和81.8%,为染毒贝类中的主要毒素成分。  相似文献   
77.
通过对广东省南澳岛不同养殖区不同水层的调查,探讨了冬季南澳岛不同养殖区的浮游细菌分布及理化因子,并分析了海洋微表层的富集作用.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叶绿素a (chl-a)、TN及TP在不同养殖区的差异不明显(p>0.05),在不同水层之间的分布也无一定规律.除对照区微表层水体对chl-a无富集作用外,其余各站点的微表层对chl-a、TN和TP都表现出一定的富集作用.异养细菌及弧菌总数在鱼类养殖区最高,其次为贝类养殖区,最低为龙须菜栽培区;粪大肠菌群在贝类养殖区最高,其次为鱼类养殖区,最低为龙须菜栽培区.除粪大肠菌群外,异养细菌及弧菌总数均在各站点微表层水体中最高.异养细菌、弧菌和粪大肠菌群数的最高值分别为4.61×105 cfu/mL、1.5×104 cfu/mL和3 500 mL-1.贝类养殖区的粪大肠菌群数远超出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各站点微表层水体对异养细菌和弧菌都表现出很强的富集作用,对粪大肠菌群的富集作用则较弱.  相似文献   
78.
魏洪斌  罗明  向垒  查理思 《环境科学》2024,45(4):2461-2472
为探明金属矿区周边农田土壤与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特征与人体健康风险,通过对矿区周边农田土壤和农作物进行样品采集并分析测定其Cd、Pb和As等重金属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富集系数法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研究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法进行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凉桥村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是Cd、As和Pb,分别有100%、100%和75%以上土壤样品超过农田土壤筛选值(GB 15618-2018),农作物中Cd、Pb、As、Cr和Ni这5种重金属的含量,均超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严重;地累积指数和富集系数表明Cd和As污染严重,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普遍高于600,具有极高生态风险,其中Cd、As和Pb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为77.8%、14.4%和3.1%.健康风险评估表明,凉桥村居民通过摄入农作物以及误食土壤造成较高的致癌风险(致癌风险>10-6)以及非致癌健康风险(危害商值>1);蒙特卡罗模拟人群健康风险分析显示,凉桥村土壤重金属污染暴露途径下具有较高致癌与非致癌风...  相似文献   
79.
刘妍妍  龙焰  尹华  叶锦韶  何宝燕  张娜 《环境科学》2013,34(11):4349-4355
设计全因子实验研究了NO-3-N对填埋10~12 a的矿化垃圾中兼/厌氧甲烷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兼/厌氧条件下,NO-3-N能促进矿化垃圾中CH4的去除.初始CH4和NO-3-N对CH4去除和N2产生有明显影响,且两者具有交互作用(P<0.05).CH4去除量随着初始CH4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添加一定含量的NO-3-N能促进CH4去除,同时通入一定体积分数CH4可以明显促进反硝化作用,说明矿化垃圾中NO-3-N还原能与兼/厌氧甲烷氧化耦合.本实验条件下,初始CH4体积分数为30%,NO-3-N含量为110 mg·kg-1时耦合效应较好.  相似文献   
80.
研究磺胺嘧啶(sulfadianzine,SDZ)、磺胺二甲基嘧啶(sulfadimidine,SM2)和磺胺甲基异恶唑(sulfamethoxazole,SMZ)三种典型磺胺类抗生素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肝脏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响应。采用饲料暴露的给药方式,用磺胺药物浓度为4和40g·kg-1的人工配合饲料喂养试验罗非鱼,对照组投喂不含磺胺药物的空白饲料。暴露时间为7d,每天2次投喂饲料,饲料的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3%计,分别在24、72和168h采集肝脏样品待测。结果表明各浓度组GST和MDA分别在暴露后72和24h受到最大程度的诱导,其中GST活性比空白组提高了6.72倍,MDA含量比空白组提高了24.75倍。在4g·kg-1的药物浓度下SM2对GST和MDA有最强诱导,在40g·kg-1的药物浓度下三种药物对罗非鱼GST和MDA诱导效应大小顺序为SDZ〉SMZ〉SM2。GST和MDA在磺胺药物诱导下的响应敏感,适合作为磺胺类药物暴露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