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46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下蜀黄土参数化粒度端元分析及其物源示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蜀黄土的物源问题对于理解亚热带东亚季风区干旱化过程至关重要.目前采用的物源示踪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下蜀黄土物源的认识也存在争议.粒度端元分析可定量分解出沉积物中不同动力过程和来源的粒度组分,具有解析风尘沉积物源的较好潜力.本文应用参数化粒度端元分析方法,对镇江大港和九江马垱两个下蜀黄土剖面的物源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下蜀黄土可分离为超细粒(EM1)、细粒(EM2)、中粒(EM3)和粗粒(EM4)4个粒度端元,其中EM1(众数分别为0.7μm和0.9μm)源于粉尘沉积后风化成壤作用形成的次生组分,EM2(众数均为6μm)为长距离搬运的远源组分,EM3(众数分别为25μm和28μm)是区域近地面冬季风搬运的近源粉尘,EM4(众数分别为44μm和45μm)则来自于沉积区附近的局地源组分.相似的区域风化成壤背景导致两地的EM1含量及变化均十分相似(镇江9.88%,九江9.06%);近源加局地源组分(EM3?+?EM4)则构成了两地下蜀黄土的主要来源(镇江51.79%,九江63.35%);西北气流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粉尘输送至长江下游地区形成远源组分(EM2,镇江38.33%,九江27.59%),而在区域近地面东北风的作用下,两剖面间粒度端元的变化序列存在"异元相似"的现象(即大港剖面EM3与马垱剖面的EM2变化曲线相似,大港剖面EM4与马垱剖面EM3变化曲线相似).因此,下蜀黄土是不同物源组分混合而形成的沉积物,不同区域下蜀黄土的物源既有差异,又存在一定的空间联系.  相似文献   
42.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廊道和经济地带,也是我国开发历史最为悠久、人地矛盾最为紧张的区域之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对于国家生态安全、经济社会现代化和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复杂巨系统,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和人类活动变迁深刻影响着区域城乡发展,充分研究流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实现流域人地和谐、有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3.
夏季高原河流CDOM光学特性、组成及来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高原河流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光学特性、组成及来源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的了解高原河流水体生态环境,为高原河流生态系统中溶解有机物(DOM)循环过程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利用2017年夏季无定河和湟水流域河流的实测数据对CDOM的吸收特性、荧光特性、水质参数以及它们之间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对高原干旱地区河流CDOM光学特性及其组成与来源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流域河流中CDOM吸收系数随波长的增加呈衰减趋势,但吸收光谱曲线差别较大;两流域CDOM在440 nm处的吸收系数[a(440)]与溶解有机碳(DOC)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而与叶绿素a浓度(Chla)不存在相关性.无定河a(440)与Chla浓度的相关性说明其河流现场产生(生物活动)作用较小.通过对比分析S_(275-295)、SUVA_(254)发现,无定河分子量和芳香性程度均大于湟水,且湟水与无定河CDOM的分子量变化要高于其它河流的研究.根据CDOM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发现,类腐殖质荧光峰是两流域河流CDOM荧光的主要贡献者;通过荧光指数FI、腐殖化指数HIX、生物源指数BIX的研究发现,湟水以陆源输入为主,腐殖化程度高,无定河以陆源输入为主的同时存在一定的自生成分,人为生产活动干扰是其陆源输入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冗余分析发现,湟水DOC、Chla、pH对类腐殖质荧光峰及荧光强度影响较大(p0.01);无定河DOC、电导率(EC)、浊度(Tur)与类腐殖质荧光峰及荧光强度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44.
对旅游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具有熏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根据生态足迹模型,构建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Ⅰ来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以开封市为研究区域,采用以上指标体系,对开封市2004年旅游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开封市人均生态旅游足迹为0.014983hm^2,其中交通足迹最大,占到85.53%;其次是餐饮,为9.75%。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为0.041790hm^2,生态安全度为0.36,处于一种一般状态或者说较为安全的状态。对研究结果采用旅游环境容量来进行判断,也表明研究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旅游地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45.
Zr\TiO2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水热合成法以锐钛型Zr/TiO2纳米粒子为原料制备了掺杂锆二氧化钛纳米管,用TEM、EDS、BET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的纳米管,其形貌均一,多层管壁.比表面积达到了291 m2·g-1,远远大于Zr/TiO2纳米颗粒的比表面积(76 m2·g-1).以罗丹明B为目标降解物的光催化实验表明,与Zr/TiO2纳米颗粒相比,Zr/TiO2纳米管的光催化活性有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46.
贾卫  王小红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2):180-184,189
随着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规模日益增大,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和水质变差,研究地下水环境问题就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事情,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就是一项重要手段。本文首先总结了地下水评价的概念及评价标准原则等,介绍了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对国内外地下水质量的现状评价综合指数(或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地下水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提出了最新的研究方向,从而为地下水评价的研究提供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47.
碱熔法回收废催化剂中的钴、钼和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碱熔法从废钴钼催化剂中回收钴、钼和铝。该方法的工艺过程为 :将废催化剂与纯碱按质量比 1∶1 8混合 ,在焙烧温度 90 0℃条件下 ,焙烧 2h ;用 2倍于熔块的沸水浸取30min ;用稀硫酸调浸取液 pH至 6 ,浸取液中的铝形成氢氧化铝被回收 ;然后除盐并回收钼酸钠 ;使酸浸黑渣中的钴形成氢氧化钴并脱水氧化成为氧化钴。用该工艺回收铝、钼和钴 ,其回收率可达 95 %以上 ,回收产品的纯度可达 97%以上。  相似文献   
48.
采用TiO2/UV光催化降解法处理对甲基苯磺酸的水溶液,探讨了二氧化钛的投加量、溶液的初始浓度、溶液的pH、紫外光照射时间和强度、常见无机离子等因素对对甲基苯磺酸的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030 g·L-1对甲基苯磺酸溶液中,光催化剂TiO2最佳投加量为0.10 g·L-1,控制空气分压为5.2kPa,紫外光照射2h,溶液为中性时,对甲基苯磺酸废水降解率达到67.4%.二氧化钛的用量、溶液的pH是影响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对甲基苯磺酸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还考察了无机阳离子和无机阴离子对反应的影响,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9.
根据强力霉素生产废水的特殊性,选用三烷基胺为络合剂、正辛醇和磺化煤油为稀释剂、氢氧化钠为反萃取剂,进行萃取-反萃取实验研究.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通过三级萃取后,磺基水杨酸(SSA)、对甲基苯磺酸(PTSA)、COD和BOD5去除率分别达到99.8%、95.4%、92.8%和77.4%,一次反萃取率接近100%,并且萃取剂可以循环使用.采用该工艺不但有明显的环境效益,而且还可以回收磺酸类原料资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0.
磷酸三丁酯络合萃取邻氨基苯酚及工业废水预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络合萃取的原理,考虑了萃取剂与稀释剂之间的作用,选择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以正辛醇和氯仿为极性稀释剂、四氯化碳和煤油为非极性稀释剂,对邻氨基苯酚(OAP)稀溶液进行了探讨,讨论了体系的pH、TBP的浓度、稀释剂种类对萃取分配比(D)的影响.结果表明,TBP主要通过与OAP的中性分子键合作用实现萃取;D值的变化与中性分子的摩尔分数有关,pH是影响D的主要因素;稀释剂的极性对OAP的萃取影响较大,在萃取剂体积分数为10%~30%时,其萃取能力为TBP-正辛醇>TBP-煤油>TBP-四氯化碳>TBP-氯仿;在萃取剂体积分数为30%~50%时,萃取能力为TBP-煤油>TBP-正辛醇>TBP-四氯化碳>TBP-氯仿.进而以30%TBP-煤油为萃取剂,对工业含OAP废水进行了错流萃取实验.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对工业OAP废水进行有效的(94.7%)预处理;工业废水中的甲醇、乙醇,对萃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