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77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以可见光响应型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为载体,介绍了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基本准则,归纳了助催化剂负载促进光催化制氢活性的原理,探讨了负载助催化剂调控g-C_3N_4制氢活性的策略。结合相关案例总结了助催化剂在促进g-C_3N_4光催化制氢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归纳了表面助催化剂性能优化的调控方法,分析了催化活性与催化剂表界面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指出了目前工作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42.
2种耐寒生态浮床植物的水质改善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引种了2种陆地湿生的耐寒植物——黄菖蒲和西伯利亚鸢尾作为生态浮床植物,以水生美人蕉为对比,进行了水质改善实验研究。在6个月实验期内,黄菖蒲、西伯利亚鸢尾和美人蕉(5个月)对SRP的平均去除速率分别为79.27、20.92和34.29 mg/(m2?d),对TP的平均去除速率分别为86.92、24.91和36.6 mg/(m2?d),对NH+4-N的平均去除速率分别为517.54、170.57和274.07 mg/(m2?d),对TN的平均去除速率分别为763.79、301.81和384.04 mg/(m2?d)。黄菖蒲年去除磷的量21 207.64 mg/(m2?a),是西伯利亚鸢尾的2.6倍,是美人蕉的3.8倍;年去除氮的量186 365.78 mg/(m2?a),是西伯利亚鸢尾的1.9倍,美人蕉的3.2倍。黄菖蒲和西伯利亚鸢尾耐寒能越冬,生长期长,管理工作量小。  相似文献   
43.
采用改性磁种-活性炭工艺处理油污染深井地下水,考察了破乳剂、改性磁种及活性炭投加量对除油效果的影响,并在最佳除油条件下对原水进行除油效果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改性磁种-活性炭工艺处理油污染深井地下水效果较为明显,出水含油质量浓度在1 mg/L以下,除油率平均达96.7%,出水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标准>(GB...  相似文献   
44.
以Fe3O4/TiO2作为磁性光催化剂,采用光磁耦合技术处理模拟印染废水。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光磁耦合废水处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考察了磁场强度、磁性光催化剂投加量、pH值和光照时间对光磁耦合废水处理的影响。通过Design-Expert 7.0.0软件分析得到最佳工艺条件:磁场强度73.95 mT,磁性光催化剂投加量1.13 g/L,模拟废水pH值13,光照时间12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实验,脱色率为88.60%。  相似文献   
45.
多水源用水网络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含有多类供水水源的用水网络优化设计问题,研究了过程工业用水特点,将各用水单元看成水阱,各单元的排水看成潜在水源,从而将供水问题转化为水阱和水源的匹配问题,建立用于多水源用水网络优化的配水模型,并详细阐述该模型应用步骤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46.
以A2N工艺为基础,研究厌氧段DPB污泥释磷与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变化。试验结果表明:DPB污泥平均释磷效率为0.54mg/gMLSS·h,且释磷效率与COD去除率呈现显著相关性(R=0.92)。在0.45μm~0.08u区段上有机物去除75.10%,而〈1k的有机物由占DOC的24.57%增加到45.92%。相关性分析发现,厌氧释磷过程与0.08u~10w、10w~5w有机物无相关性,与1k~500、500~300、〈300三个区段上的有机物表现出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98、0.99,分子量越小相关性越强。  相似文献   
47.
研究了蚓粪作为草坪草坪床基质改良剂对基质理化性状和草坪草生长的影响,以确定蚓粪作为坪床基质改良剂的可行性.在砂中添加20、40、60、80和100 g·kg-1蚓粪作为坪床基质,并与添加40g·kg-1泥炭的坪床基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添加蚓粪可使基质pH值下降,电导率σ值明显增加,100 g·kg-1蚓粪处理σ值比对照(未添加蚓粪或泥炭)提高了约16倍,但成坪后基质σ值明显下降,并与对照接近.添加蚓粪能够明显改良坪床基质,有利于草坪草的生长.与40g·kg-1泥炭处理相比,添加40、60、80和100 g·kg-1蚓粪处理的草坪成坪时间更短,草坪颜色较深,叶片变宽,再生速度快.蚓粪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坪床基质改良剂,在20、40、60、80和100 g·kg-1蚓粪添加量条件下,蚓粪添加量越高,其对基质的改良效果越明显,但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因蚓粪含磷量较高而可能带来草坪草后期长势过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48.
太湖不同介质电导率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王瑞  代丹  张弛  邓义祥  何成达  于涛 《环境科学》2019,40(10):4469-4477
电导率是表征水体溶解性固体物质或盐度的重要参数,也是水体常规监测参数之一.为揭示太湖不同介质电导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太湖水体水质历史数据(1980~2009年)以及近10年来野外监测数据(2009~2018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太湖水体电导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并在1996~1997年发生突变.太湖水体电导率由1980~1996年的(239. 43±70. 60)μS·cm~(-1)增长到目前的(477. 31±23. 47)μS·cm~(-1),年均增长率10. 40μS·(cm·a)-1;空间上,西北湖区水体电导率显著高于东南湖区;水体电导率变化以主要离子变化为主导,氮营养盐的贡献基本可忽略;流域人类活动是引起水体电导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太湖水体电导率受季节性径流的影响更为显著.与湖水电导率变化规律相比,西北湖区表层沉积物、孔隙水(0~10 cm)电导率均低于东南湖区,深层( 10 cm)则相反.剖面上,西北湖区表层沉积物、孔隙水(0~10 cm)电导率和深层( 10 cm)无显著差异,但东南湖区表层沉积物、孔隙水(0~10 cm)电导率高于深层( 10 cm).沉积物电导率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P 0. 01),与p H呈负相关(P 0. 05),表明有机质对金属离子活化迁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酸性环境下更有利于离子的活化.对不同介质间电导率分析发现,表层沉积物和孔隙水(0~10 cm)电导率均与上覆水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P 0. 01),而深层( 10 cm)沉积物及孔隙水电导率与上覆水电导率没有相关性,表明表层沉积物和孔隙水(0~10 cm)对上覆水电导率有明显影响.此外,整个剖面上(0~50 cm)沉积物电导率和孔隙水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P 0. 01),说明沉积物和孔隙水之间进行着比较充分的离子迁移交换,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总体上高于对上覆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巴尔喀什湖流域水化学和同位素空间分布及环境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之一.伊犁河是巴尔喀什湖的主要补给河流,也是中哈两国重要的跨境河流.通过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对巴尔喀什湖流域不同水体的化学参数和氢氧稳定同位素(δD和δ~(18)O)进行分析,初步研究了该区域水化学类型和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和环境意义.结果表明,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类型不同,湖泊水体的主要化学类型为SO_4-Na和Cl-Na,入湖河流的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其中伊犁河水化学类型从上游到下游由重碳酸盐型过渡到硫酸化物型、氯化物型; Gibbs图显示湖泊水体离子组成位于蒸发作用区,河流水体离子组成位于蒸发作用和岩石风化作用之间,伊犁河从上游到下游向蒸发控制带偏移,反映了上游河水受降水、冰雪融水的补给影响较大,而下游水体受蒸发作用影响较大;此外,PCA分析指示人类活动对湖泊、伊犁河中下游和其他入湖河流水化学的影响.湖泊和河流水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变化差异较大,湖泊水体氢氧同位素偏正,位于全球大气降水线和哈萨克斯坦地区蒸发线之间,氘盈余小于全球降水线,反映了较强的蒸发作用导致湖水同位素富集;河流水体的氢氧同位素位于全球降水线附近,河流水体的氢氧同位素关系方程的斜率(伊犁河:5. 7,其他入湖河流:3. 1)均低于全球降水线(8),表明降水和蒸发过程影响河流水体同位素组成.湖泊水体化学参数和同位素显著相关,尤其是东部水体,表明强烈的蒸发作用同时导致水体同位素的富集和水化学离子的浓缩.  相似文献   
50.
砂土液化会对结构的地震反应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一现象也将对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规律产生影响。 基于有限元方法,采用 ABAQUS建立了土?隔震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的整体有限元分析模型,针对不同地基液化情况对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规律及隔震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隔震结构下部桩基础能够有效提高下部地基的抗液化能力,进而保证隔震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总体来看,液化场地上隔震结构的隔震效果及地震反应与输入地震动的特性相关,近场地震作用下液化地基上隔震结构的隔震性能保持良好,而远场强震作用下液化地基上隔震结构的隔震效果降低。同时隔震层产生较大的位移反应可能导致隔震支座失稳或强度破坏,设计时需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