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8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82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改善我国安全生产监管的效果,研究引入激励性监管措施后的安全生产监管效果。运用系统动力学(SD)建模方法,对比单用约束性监管措施的效果与综合运用约束性监管措施和激励性监管措施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单独使用约束性监管措施时,提高检查罚金和事故赔偿额,会使企业净收益、政府与企业的净收益总和增加。然而,综合使用约束性监管措施和激励性监管措施时,企业的净收益额增加,政府的净收益额减少,而企业与政府的净收益总额变化不大,但结合对事故负外部性的考虑,通常会使社会福利额外提高。  相似文献   
102.
为研究长期生草栽培对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人工林土壤肥力、真菌群落和酶活性的影响,为其他人工林生态经营提供参考,在山核桃人工林地进行了为期10 a的定位试验.设计了油菜(BR)、紫云英(AS)和油菜+紫云英(BA)这3种生草栽培模式,并以清耕(CT)作为对照,测定了山核桃林地土壤养分、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及土壤碳、氮和磷循环酶的活性.结果表明:(1)长期生草栽培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和可利用性,并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pH(P<0.05).(2)长期生草栽培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组成,提高了土壤真菌群落中利用易降解有机物的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而抑制了分解顽固有机质的担子菌门的生长.土壤优势属发生改变,BR和BA有利于提高能够和植物形成互利共生结构的菌根真菌的相对丰度,AS有利于提高分解动植物残体的菌根真菌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因子中的pH、水解性氮、微生物量氮和水溶性碳,对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具有显著影响.(3)长期生草栽培提高了参与土壤碳和氮养分周转的蔗糖酶、β-1,4-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蛋白酶的活性.除BA外,其他生草都降低了进行土...  相似文献   
103.
为了实现农业政策的生态化,即农业政策以环境保护为导向,减少农业政策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对农业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深入分析农业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法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认为在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少相关政策层面环评的情况下,应当先对农业政策进行环评,通过确立政策环评范围、主体,对其进行阶段性设置,从而完善环评的法律体系,实现农业政策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4.
污染型环境犯罪具有复杂、时间长、举证难的特点,运用传统刑法必然因果关系理论难以确定因果关系。疫学因果关系推定法建立在大量的客观统计数据之上,根据四大推定原则来进行因果关系推理,有利于认定污染型环境犯罪的因果关系,但是又存在“高度盖然性”标准不明和容易被主观干扰等缺陷。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议有原则地在污染型环境犯罪中引入疫学因果关系推定。  相似文献   
105.
碳通量估算对了解森林碳循环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研究森林碳循环时空变异特征时,鉴于精度较高的涡度相关技术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文章提出了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监测手段,以生态系统模型模拟森林环境的碳循环过程。对天目山森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量、净初级生产力(GPP)进行估算。经估算分析表明:在测量期间,天目山森林整体上呈碳汇,由于降水原因,仅3月22日为碳源的情况;天目山森林环境NEE在单日间呈U型变化,峰值出现在12-15时之间。夜间为正值,昼间为负值,正负转变时间点为凌晨与傍晚,NEE符号转变时间点呈明显的月变化特征。2个测量地点的NEE相差0.01~1.23μmol/(m~2·s);天目山森林具有良好的固碳能力,其GPP最大值超过了25μmol/(m~2·s),由于测量的时间、地点不同,GPP值也存在较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6.
非点源污染的准确定量是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在综合考虑基流非点源污染的前提下,对传统输出系数模型(ECM)进行优化和改进,建立以周为时间步长的输出系数模型(IECM),实现上梧溪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非点源总氮(TN)污染更加准确的定量识别.结果表明,IECM可以有效实现该流域TN负荷的模拟定量,校准期与验证期的纳什系数(NSE)分别为0.82和0.77,R2分别为0.87和0.84.基于IECM得到的上梧溪流域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地表径流和基流的TN输出强度分别为5.74 kg·(hm2·a)-1和9.85 kg·(hm2·a)-1,分别占总径流负荷的36.80%和63.20%.相较于IECM,ECM由于未考虑基流对非点源污染的贡献,其估算的地表径流TN负荷量较IECM高54.21%.显然,直接将基流非点源污染归结于地表径流将导致地表径流负荷输出强度的严重高估.基于IECM计算得到的上梧溪流域水田、草地、林地、旱地和人居地的以地表径...  相似文献   
107.
土壤中微塑料污染及其毒理学效应逐渐引起关注,但微塑料对农作物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机制研究仍相对匮乏.为探讨微塑料对农作物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选用不同质量分数(0%、 0.2%、 5%和10%)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 MPs)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其对柳叶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种子发芽率、光合色素含量、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LDPE MPs显著抑制了(P<0.05)空心菜种子活力,且质量分数越高抑制效果越显著.然而,5%LDPE MPs显著促进空心菜地上生物量;0.2%LDPE MPs显著促进空心菜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而10%LDPE MPs则显著提高了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丙二醛(MDA)含量随LDPE MPs质量分数的增加呈梯度式下降,较对照处理降低了15.53%~27.39%.LDPE MPs显著提高了空心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综上可知,LDPE MPs可抑制空心菜种子活力,但会促进其生物量累积;空心菜可通过调节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来缓解LDPE MP...  相似文献   
108.
杨柳  张琳  邓敏  杨文  韩云  金明路  谢俊杰  贺冕  蔡怡敏  章海波 《环境科学》2023,44(10):5779-5787
土壤中微塑料积累可影响植物种子萌发与生长,但其物质溶出对植物造成的化学风险尚不明确.为探究微塑料浸出液对生菜(Lactuca sativa L.)的毒性效应,以聚酰胺(PA)和聚乙烯(PE)制备的微塑料纤维为对象,考察不同浸提温度(25℃和50℃)下两种微塑料浸出液中可溶性有机碳、氮(DOC和DON)溶出情况及紫外光谱学参数变化,并开展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聚酰胺微塑料PA在浸出液中DOC和DON的溶出量远高于聚乙烯微塑料PE,且DOC和DON浓度随着浸提温度的提高而增加.微塑料的聚合物类型显著影响了浸出液的芳香性、疏水性组分含量及分子量等参数,而浸提温度则无显著性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微塑料浸出液均降低了生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指标,而对株高、根长、鲜重和干重等农艺特征指标影响较小.同时,微塑料浸出液造成了部分种子胚根和子叶的发育异常.研究表明微塑料浸出的物质对生菜种子萌发过程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需着重考虑微塑料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的化学风险.  相似文献   
109.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城市土壤的概念,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及其危害.重点从工业、交通、大气沉降、农用物资等自然和人为污染来源,探讨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的种类和特点,并提出了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效应与食品安全、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方法和城市土壤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展望,以期为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相关研究、环境改善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0.
生物质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具有许多优点。我国对于生物质能源的研究,也只有20多年的时间,而且我国的学者和科学家大多集中在对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对于生物质能源立法方面的研究则屈指可数。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生物质能源立法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薄见解,以填补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空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