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6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03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污水厂Carrousel氧化沟溶解氧和速度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长沙某污水处理厂的Carrousel氧化沟进行现场测试,获得不同截面的溶解氧和速度的数据,探讨了表曝机台数、沟深、沟的长宽比、进出水位置对溶解氧和速度的影响。初步掌握了该Carrousel氧化沟内溶解氧和速度的变化规律,认为通过调节倒伞形表面曝气机,可以在沟内不同区段创造好氧与缺氧的环境,为最终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的高效运行做准备。  相似文献   
22.
罗佳宸  李思悦 《环境科学》2018,39(11):5217-5226
为研究河流水-气界面CO_2通量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于2016年7月15~17日以及2017年11月4~6日对三峡库区嘉陵江支流竹溪河进行定点定时采集表层水样,并同步监测关键环境因子,采用亨利定律结合薄边界层模型计算其水-气界面CO_2通量F(CO_2).结果表明,竹溪河表层水CO_2分压p(CO_2)及界面CO_2脱气通量呈现出显著的日间和季节变化,以及明显的日内变化特征:在上午09:00前后达到释放高峰,随后波动下降;水-气界面CO_2通量日间均值分别为(100. 9±31. 6)、(78. 6±12. 1)、(83. 9±29. 7)、(137. 5±42. 1)、(147. 6±34. 0)、(132. 4±21. 7) mmol·(m~2·d)~(-1);并表现出夏季表层水体CO_2释放通量明显低于秋季,其均值分别为(87. 8±27. 5) mmol·(m~2·d)~(-1)和(139. 2±34. 0) mmol·(m~2·d)~(-1);总体表现出大气CO_2源的特征.竹溪河p(CO_2)和F(CO_2)受到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pH、碱度、水温和气温是主要环境影响因子,CO_2释放通量可以用pH和碱度预测.  相似文献   
23.
易腐有机垃圾单级高固体厌氧消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建国  吴时要  隋继超  王岩 《环境科学》2008,29(4):1104-1108
在中温(35~37℃)条件下,对连续式单级高固体厌氧消化反应器处理易腐有机垃圾进行了试验研究,连续试验时间达半年以上.结果表明,系统稳定运行时,在进料TS为24.79%、VS为23.06%的情况下,单位体积反应器产气效率最高达到3.69L/(L·d),易腐有机垃圾的产气能力(以VS计)为746.33 L/kg,有机负荷(以VS计)达到4.94 kg/(m3·d),水力停留时间47 d,此时期处理效果理想;试验启动之初易发生酸化,其抑制情况严重,出现0产气,经碱性溶液调节后情况得到较好解决;反应进行至80 d后产气速率降至最高速率的一半以下,推断是氨氮浓度超过2000mg/L而产生氨氮抑制,经过投加化学药剂和调节进料C/N抑制情况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24.
植物根际强化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鲁莽  张忠智  孙珊珊  乔玮  刘晓 《环境科学》2009,30(12):3703-3709
采用室内盆栽方式,研究了高羊茅对烃降解的影响,测定了土壤中烃的降解、微生物数量、荧光素二乙酸酯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及脱氢酶活性.结果表明,总石油烃在根际土壤体系比非根际土壤消失得更快.在试验进行10周后,非根际与根际土壤总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11.8% 和 27.4%.试验过程中挥发的石油烃损失很少.根际土壤微生物平板计数及酶活性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石油化合物对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具有显著影响.相比无草被体系,种植有高羊茅的体系显著增加了石油烃降解的一级速率常数.因比母体化合物降解缓慢,4种氧化态多环芳烃1-二氢苊酮、9-芴酮、蒽醌、苯并芴酮,在处理过程中浓度不断增加,说明其是在处理过程中形成,并具有持久性.  相似文献   
25.
油田区土壤微生物种群构成及系统分类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贾建丽  李广贺 《环境科学》2009,30(4):1185-1192
通过直接从土壤中提取总DNA,并对其16S rDNA 片段作PCR-DGGE分析,对油田区土壤微生物种群及其分布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改进的方法DNA提取率提高到现有方法的1.4~2.2倍,纯度提高到1.8~2.0;不同区域环境下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种群构成存在差异,CQ油田和DQ油田种群构成相似性较高,SL油田和YM油田则差异显著,其影响因素包括含油率、含水量等土壤基本特性;各油田土壤微生物与参考序列的相似性达89%~100%;油田区土壤香农-威纳指数分布在0.5~1.2之间,且随着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升高略有增加.通过上述研究可为评价区域环境下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调控和优化污染土壤的微生态环境以及识别优势群落提供客观、可靠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6.
Ru/AC催化臭氧氧化难生物降解有机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臭氧单独氧化和Ru/AC催化臭氧氧化DMP、酚类物质和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结果表明,Ru/AC能显著提高臭氧氧化中有机物的矿化效果.在DMP降解中,反应100 min后TOC的去除率由单独臭氧氧化的28.84%提高到66.13%.在23种酚类物质降解中,反应60min后TOC的去除率由单独臭氧的9.57%~56.08%提高到41.81%~82.32%.相对于单独臭氧,Ru/AC催化臭氧氧化更能有效地降低水源水中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势,以卤乙酸生成势的降低最为明显,100 min后卤乙酸生成势由144.02μg/L降到58.50μg/L,低于美国环保局规定的限制浓度60μg/L.而使用单独臭氧处理并不能使卤乙酸生成势降到符合美国EPA的规定.比较了BAC、O3+BAC、O3/AC+BAC以及Ru/AC+O3+BAC工艺处理水源水的效果,TOC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80%、20.14%、27.45%和48.30%;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37%、27.22%、39.91%和50.00%;UV254去除率分别为8.16%、62.24%、67.03%和84.95%.Ru/AC+O3+BAC工艺相比其他工艺,更能有效地...  相似文献   
27.
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含酚废水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设计了高效QH型络合萃取脱酚溶剂,建立了工业含酚废水络合萃取工艺,进行了不同种类含酚废水的络合萃取平衡和错流萃取的实验。结果表明,利用QH混合型络合萃取剂,通过2-3级错流接触(油水比为1:1),废水残液中的酚类浓度小于0.5mg/L,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初步研究表明,该法对废水中COD亦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28.
用边际费用分析方法研究制定排污收费的新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排污收费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它的经济刺激作用。本文分析了排污收费的经济学原理,提出了制定排污收费标准更为合理有效的方法──边际费用分析法,定量地描述和分析了排污收费与其经济刺激作用的关系,以天津纪庄子污水处理厂为例,提出应建立的排污收费标准。本文指出,有效地运用排污收费来管理污水的排放,必须实行区域总量控制,制定具有有效的经济刺激作用的排污收费标准。  相似文献   
29.
双极性膜电渗析法在脱硫废液NaHSO3再生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用双极性膜电渗析法对烟气脱硫废液(NaHSO3)进行再生的方法,使用自制均相双极膜和上海产异相双极性膜,配以均阳相离子交换膜,均能以满意的转化率(80%以上)实现再生,再行过程中电流效率的下降(由80%左右下降到20%左右)是由于酸室中氢离子浓度升高所致,脱硫废液中少量到钠的存在对再生过程无明显影响,目前障碍该法实际应用主要的问题是国内试制厝的寿命较短。  相似文献   
30.
络合萃取法处理含酚废水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从技术经济角度对络合萃取法处理含酚废水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投资及净现值与处理量和浓度的关系式。结果表明:络合萃取法投资及净现值指标对处理理敏感,而对浓度不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