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15篇
综合类   48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41.
土-气交换是控制有机氯农药(OCPs)在地区和全球尺度上迁移传输和环境归宿的关键过程。本文对OCPs土-气交换的研究方法、交换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研究方法主要有土-气分配系数(KSA)、逸度商(fS/fA)及逸度比率(ff)、土-气交换通量、农药手性分析以及环境模型等;OCPs土-气交换现状表明,土壤仍是OCPs主要储存地;而影响OCPs土-气交换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土壤有机质以及化合物的辛醇-空气分配系数(KOA)。最后,针对目前OCPs土-气交换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深入开展该研究提出了思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2.
生物淋滤联合类Fenton反应去除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普雄  严勰  余震  王跃强  朱艺  周顺桂 《环境科学》2016,37(9):3575-3581
针对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存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广东韶关铅锌矿周边污染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利用生物淋滤方法与生物淋滤联合类Fenton反应对土壤Cu、Zn、Cd和Pb的去除效果,并采用序列化学提取(SEC)方法,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中4种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2 d生物淋滤Cu、Zn、Cd和Pb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6.5%、55.1%、72.8%和35.6%,其中无机结合态重金属去除效果最好,固相中剩余重金属主要以稳定的残渣态形式存在.2 d生物淋滤联合类Fenton反应在优化的H_2O_2浓度(5 g·L-1)下,对上述4种重金属的去除率分别为55.6%、50.6%、60.7%和30.5%,低于12 d生物淋滤处理,但显著高于H_2SO_4酸化、2 d生物淋滤、化学Fenton反应等对照处理.生物淋滤联合类Fenton反应可以实现原土壤中残渣态、有机结合态和无机结合态等较稳定态重金属的有效去除,使处理后土壤中4种重金属Cu、Zn、Cd和Pb的含量分别低于50、200、0.3和250 mg·kg~(-1)的标准限值.该方法兼具生物淋滤高去除效率和Fenton反应快速处理等优势,对于修复重金属Cu、Zn、Cd和Pb等复合污染的土壤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3.
大冶湖滨岸带重金属水-土迁移特征与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于2013年3月,采集大冶湖枯水期滨岸带水和表层土壤样品(上层0~10 cm、下层10~20 cm)各20个,并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重金属(Cu、Pb、Cd、Zn)的含量.结果表明,沿岸水中Cu、Pb、Cd、Zn的平均值分别为7.14、25.94、15.72、37.58μg·L-1,其中Cd超出了Ⅴ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上下层土壤中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8.38、53.92、3.55、139.26 mg·kg-1和93.00、51.72、2.08、171.00 mg·kg-1,其中上下层土壤中Cd均远超出土壤环境质量Ⅲ级标准.Pb在土壤和水体中的迁移性较为稳定,而Zn的迁移性受土壤性质及周边环境影响较大.西岸带重金属可迁移性较东岸带大,具有较强的潜在环境风险.Cu、Pb、Cd、Zn均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重金属元素整体迁移顺序是:PbCuCdZn,其中Cu、Pb有50%以上可能发生迁移,对环境存在较大的污染风险.通过风险评价指数与潜在风险系数得出Cd为主要污染因子,且上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均高于下层土壤.  相似文献   
44.
为研究黄石市大气PM2.5中水溶性离子组成、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来源,于2012年3月-2013年2月在湖北省黄石市利用MiniVol颗粒物采样器采集PM2.5样品,用离子色谱分析了9种水溶性离子(NH4+、Ca2+、Mg2+、Na+、K+、Cl-、NO3-、SO42-、F-)的质量浓度,并采用PMF(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模型讨论了不同离子的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黄石市大气PM2.5中ρ(总水溶性离子)的年均值为(61.5±26.8)μg/m3,占ρ(PM2.5)的63.9%,各离子质量浓度的高低顺序依次为ρ(SO42-)> ρ(NO3-)> ρ(NH4+)> ρ(Na+)> ρ(Cl-)> ρ(Ca2+)> ρ(K+)> ρ(F-)> ρ(Mg2+).二次无机离子SNA(为SO42-、NO3-和NH4+的统称)是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成分,占全部所测水溶性离子的74.4%.ρ(NO3-)/ρ(SO42-)范围为0.12~1.29,平均值为0.53±0.30,说明全年观测点附近主要以固定源污染为主.4个季节的SOR(硫氧化率)和NOR(氮氧化率)均大于0.10,说明黄石市PM2.5中的SO42-和NO3-主要是经二次转化形成的.阴、阳离子相关性研究发现,4个季节阴、阳离子总体相关性(R2为0.98)较好,并且全年PM2.5组分偏酸性.通过PMF模型源解析发现,黄石市大气PM2.5中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于燃烧源、二次转化源和土壤/矿物扬尘源.研究显示,黄石市大气PM2.5中主要水溶性离子成分是SNA,燃烧、二次转化和土壤/矿物扬尘是其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5.
将等分的环境水样分别注射到总有机碳分析仪中的TC和IC反应管内,在高温炉900℃和低温炉150℃的工作条件下使其充分氧化为CO2和H2O后,将生成的CO2分别导入非分散红外检测器中,测定出总碳TC和无机碳IC的浓度.依据TC和IC的计量值,获得TOD的测定量.该法与CODCr的测定环境水样结果比较,TOC准确度实验结果为0.87%~0.94%的相对误差,完全满足国标样品标准,精密度实验中TOC的标准偏差小于0.25,而COD标准偏差为0.53~0.55,准确度与精密度都令人满意.能适合于环境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快速监测.  相似文献   
46.
选用三氯化铁溶液、固相粉末(石灰∶HAS固化剂=1∶1)为污泥脱水改性剂,采用中心复合设计(CCDs)法设计实验,对改性剂的最佳配方进行实验研究。以污泥的含水率和SRF为响应值,借助实验设计软件Design Expert,对药剂的最佳投配比例进行优化设计。并通过对比和分析实验数据和扫描电镜图,对污泥改性脱水机理进行分析。得出氯化铁和固相粉末的最佳的投配比是氯化铁4.95%、固相粉末(石灰∶HAS固化剂=1∶1)16.50%。其反应机理是氯化铁溶液在改性脱水体系中,起到了有效的絮凝作用;固体粉末在改性脱水体系中,起到了骨架支撑和构建复合絮凝体的作用,有效改善了污泥的机械脱水能力。  相似文献   
47.
生物过滤氧化反应器中的微生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沿程取样分析的方法,对生物过滤氧化反应器不同位置中的微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水(气)流方向,陶粒上附着的生物膜与陶粒间的生物絮体的量都是逐渐减少,生物絮体的氧呼吸率也随之下降,但生物膜的氧吸收率没有明显的变化。沿水(气)流方向,生物膜生物活性是逐渐升高的,而生物絮体生物活性总体逐渐下降。对生物膜的活性细菌数目(ABN)分析表明,在反应器内不同位置,异养菌与自养菌数量是交替变化的。在进水端,异养菌占据绝对优势,其数量是自养菌的近1000倍,随着床层向出水端靠近,异养菌数目减少,自养菌数目增多,在出水端附近,自养菌是异养菌数目的10倍多。  相似文献   
48.
染料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对Cr~(6+)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反相悬浮交联法制备了壳聚糖微球载体(CS),并偶联染料配体(CibacronBlueF3GA),制得了染料亲和吸附剂(CB-CS)。通过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吸附剂粒径均匀,平均粒径在400μm左右,而且表面相当光滑;红外光谱数据证明染料配体的偶联是成功的。然后采用静态法研究了CB-CS树脂对废水中Cr6+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B-CS树脂对Cr6+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吸附的最佳条件是:pH值3~4,吸附时间为80min。使用CB-CS树脂处理电镀废水中Cr6+,吸附率达到了96%,而且吸附后的CB-CS树脂可以再生使用。  相似文献   
49.
孝感市开放源扬尘重金属污染特征、来源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开放扬尘源重金属成分谱特征,对孝感市孝南区道路扬尘、土壤扬尘、城市降尘、建筑扬尘和堆场扬尘进行调查取样,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分析扬尘中重金属的含量,并通过地累积指数法、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法对扬尘重金属污染程度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 表明,扬尘中Mn、Cr、Zn、Cu、Co和Pb的...  相似文献   
50.
改性硅藻土去除水中4种HCH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改性剂,采用浸渍法对硅藻土进行改性.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该有机硅藻土对水中α-HCH、β-HCH、γ-HCH和δ-HCH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能有效地提高硅藻土吸附水中4种HCH的能力.根据HCHs分配系数(Kow)的不同,改性硅藻土去除水中4种HCH的性能依次为:δ-HCH>γ-HCH>α-HCH>β-HCH.采用4种等温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了模拟,Redlich-Peterson方程能更好地用于拟合HCH在改性硅藻土上的等温吸附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