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26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233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70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91.
针对太湖三山岛农村生活污水分布面广而分散和水质水量不稳定,以及三级处理费用高等问题,提出了人工湿地组合工艺。以设计规模为1 000 m3/d、处理生活污水的工艺系统为对象,探讨了氮元素在系统中的去除效果、途径及其一级去除速率常数。结果表明,该工艺对NH+4-N去除效果较好,出水NH+4-N平均达到地表水Ⅲ类,TN平均接近地表水Ⅴ类;潜流人工湿地、好氧生态塘C、兼性生态塘A和表流人工湿地D对氮的去除量分别占组合工艺去除总量的52.05%、18.65%、16.65%和12.65%;组合工艺对NH+4-N和TN的平均一级去除速率常数分比别为(14.47±2.01)和(25.91±4.99)m/a。  相似文献   
292.
水体黑臭及表观污染表征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水体表观污染的概念,指出水体的表观污染就是水体的某些表观特征引起人们感官不悦的现象。综述了前人对水体黑臭的表征方法,总结出了判别水体黑臭的各种阈值和指数关系式,并做了比较指出不足。明确了建立一套科学的、客观的、稳定的水体表观污染表征方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93.
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因其脱氮效率高无需碳源与氧气、污泥产量少,近年来在主流污水处理工艺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系统地介绍了城市污水处理中基于Anammox的组合工艺。从季节性温度变化、不稳定的进水条件两个方面讨论了Anammox工艺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挑战。而后从亚硝酸盐的稳定获取、厌氧氨氧化菌的保留与富集以及微环境的改善等3个方面总结Anammox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稳定性增强控制策略,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研究重点以推动主流Anammox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94.
崔剑虹  李祥  黄勇  朱亮  杨朋兵 《环境科学》2015,36(11):4168-4173
采用亚硝化生物膜反应器通过大量的批式实验,研究了氨氮对AOB抑制的形态及规律,控制反应条件为温度30℃,HRT 4.76 h,ORP 100 m V.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浓度2 000 mg·L-1时,当AOB活性达到半抑制水平后,通过降低p H使FA浓度从235 mg·L-1降到13 mg·L-1,AOB的抑制得以解除.说明是FA对AOB产生抑制.将在各浓度梯度下得到的半抑制FA浓度IC50FA和达到半抑制水平所需反应时间t进行拟合,发现两者呈指数关系.通过分析具体方程发现在本实验条件下FA抑制AOB的最小值为98.84 mg·L-1.FA对AOB的抑制受FA浓度和反应时间两者的影响,且存在可以对AOB产生抑制的最小FA浓度值.当FA浓度大于该最小值且经过相应的反应时间后将会对AOB产生抑制作用.高浓度FA经过较短的反应时间即可对AOB形成抑制,较低浓度的FA经过足够长的反应时间可以对AOB形成与之相同的抑制水平.  相似文献   
295.
基于优质碳源提供的CAMBR复合工艺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程继辉  吴鹏  程朝阳  沈耀良 《环境科学》2015,36(12):4539-4545
挥发性脂肪酸(VFA)是反硝化除磷过程可以利用的优质碳源,为此本研究结合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微生物相分离和膜生物反应器(MBR)出水水质优良的特性,构建了CAMBR复合工艺,并通过优化ABR水力停留时间(HRT)等运行条件以提供优质碳源,实现高效反硝化除磷.研究表明,当ABR的HRT为4.8 h时,可获得充足的VFA作为优质碳源,并实现消耗VFA的量为56.1 mg·L~(-1)的同时获得10.43 mg·L~(-1)的释磷,即释放1 mg磷需要的VFA量为5.38 mg,同时实现12.35 mg·L~(-1)的吸磷,而MBR池的吸磷为1.33 mg·L~(-1).短程硝化除磷过程中,缺氧消耗1 mg PO_4~(3-)-P需要0.62 mg的NO-x-N,吸收1 mg PO_4~(3-)-P所需NO_2~--N的量为1.67~2.04 mg.系统出水水质稳定,COD、TN和溶解性PO_4~(3-)-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84%和93%,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30、7.15和0.55 mg·L~(-1),表明CAMBR复合工艺生在处理生活污水过程中可获得稳定高效的反硝化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296.
高氨氮对具有回流的PN-ANAMMOX串联工艺的脱氮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祥  崔剑虹  袁砚  黄勇  袁怡  刘忻 《环境科学》2015,36(10):3749-3755
采用具有气升回流的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串联工艺研究了进水氨氮浓度对其氮素转化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恒定氮容积负荷2.8 kg·(m3·d)-1的条件下,当进水氨氮浓度上升到700 mg·L-1时,好氧区和厌氧区的p H值波动很小,FA浓度分别维持在5 mg·L-1、10 mg·L-1左右,未对功能微生物产生抑制.好氧区的亚硝酸盐生成速率稳定在1.5kg·(m3·d)-1,厌氧区的氮去除速率稳定在31.49 kg·(m3·d)-1,联合工艺的总氮去除速率稳定在1.67 kg·(m3·d)-1.当进水氨氮浓度上升到900 mg·L-1时,各区域FA和FNA浓度才出现上升,联合工艺的总氮去除速率稳定在1.52 kg·(m3·d)-1.厌氧区出现亚硝酸盐的积累,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活性未出现明显的抑制现象.说明在联合工艺运行过程中,回流可有效地缓解各区域p H值的大幅波动,同时稀释了高氨氮浓度所形成的FA对功能微生物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97.
我国水环境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斌  李新 《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20(1):122-125,137
总结归纳了我国目前与水环境安全有关的研究,并从水环境安全的内涵、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水环境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水环境安全的管理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与分析,论述了水环境安全的概念以及水环境安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应根据具体的评价对象或研究区域加以选择,同时对水环境安全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98.
在CSTR中控制稳定的进水氨氮负荷,基于对粒径分布、胞外聚合物(EPS)组分和功能菌动力学活性的分析,考察水力停留时间(HRT)对颗粒污泥形态、氮转化效能和微生物动力学活性的影响,并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污泥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结果表明,HRT从4 h逐渐缩短至1 h,反应器中氨氮去除率从80%逐渐提高至95%,亚硝酸盐累积率始终大于85%.缩短HRT可显著改变颗粒污泥粒径分布,0.3~0.8 mm的颗粒逐渐占主导,约达50%,粒径小于0.3 mm和大于1.6 mm的颗粒逐渐减少.HRT对功能微生物活性影响与颗粒大小有关.系统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绝对优势,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mas)为代表的AOB富集度高达56%以上,缩短HRT有利于AOB的富集.  相似文献   
299.
洱海入湖河流白鹤溪主要排污口及其污染负荷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洱海西部入湖河流白鹤溪主要排污口进行调查,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各个排污口排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鹤溪在丰水期与枯水期等标污染负荷相当,南支的等标污染负荷大于北支,最主要的污染因子为总氮和总磷。白鹤溪最主要的排污口为南3排污口,其次为北2排污口,总氮总磷是其主要污染因子,高锰酸盐指数在北2排污口也占有较大比例。各个排污口的污染因子在丰水期与枯水期差异较大。以排污口形式进入白鹤溪的污染负荷是白鹤溪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00.
选取我国东、中、西部3个地区6个典型村镇的生活垃圾,设计了两种淋滤强度:低强度(10 mm·d~(-1))和高强度(20 mm·d~(-1)),采用室内降雨模拟实验,研究了生活垃圾污染物如CODCr、BOD5、TN和NH3-N等的动态淋滤释放特征.结果显示,两种淋滤强度下,3个地区淋滤液pH值整体随时间的增加呈现小幅的上升,变化范围分别在6.5~8.0(10 mm·d~(-1))和5.5~8.0(20 mm·d~(-1))之间;CODCr呈现显著下降(1~2周)、缓慢下降(2~7周)和相对平稳(7~10周)3个阶段.淋滤液BOD5在前6周降低明显,在第7和第8周基本达到了溶出的平衡点.淋滤液TN分别在第8周(10 mm·d~(-1))和第7周(20 mm·d~(-1))基本达到了溶出平衡,NH3-N分别在第8周(10 mm·d~(-1))和第6周(20 mm·d~(-1))基本达到了溶出平衡.整个淋溶周期内(10周),淋滤液CODCr、BOD5、TN和NH3-N浓度变化规律整体呈现:高强度(20 mm·d~(-1))淋滤条件下浓度降低率高于低强度(10 mm·d~(-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