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45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为探索粘质沙雷氏菌对重金属U(Ⅵ)、Co(Ⅱ)、Cr(Ⅵ)的耐受性,考察不同浓度的单一重金属及混合重金属条件下粘质沙雷氏菌的生长情况,并初步研究电子供体乙醇的添加对粘质沙雷氏菌去除Cr(Ⅵ)的影响,同时采用SEM-EDX技术分析粘质沙雷氏菌与Cr(Ⅵ)作用后形貌及元素组成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粘质沙雷氏菌对单一重金属Co(Ⅱ)、U(Ⅵ)及其混合重金属耐受性较强,当Co(Ⅱ)和U(Ⅵ)-Co(Ⅱ)的浓度≤50mg/L时均能促进粘质沙雷氏菌的生长,且菌浓度最大增加量分别为12.3%和19.9%;在150mg/L U(Ⅵ)浓度下,粘质沙雷氏菌生长良好;Cr(Ⅵ)对粘质沙雷氏菌的生物毒性表现较强,当Cr(Ⅵ)的浓度为10mg/L时,粘质沙雷氏菌生长便受到抑制,乙醇的添加略提升了粘质沙雷氏菌对Cr(Ⅵ)的耐受能力和去除作用;SEX-EDX分析显示,粘质沙雷氏菌与Cr(Ⅵ)作用的机理主要是细胞分泌物与Cr(Ⅵ)的结合。  相似文献   
62.
铀胁迫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及植物对铀的吸收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峰  唐永金 《环境工程学报》2014,8(7):3075-3082
在铀污染土壤的二次修复中,采用7科12种植物,研究铀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以及植物对铀的吸收、富集情况,为铀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结果表明:(1)铀胁迫显著影响红圆叶苋、苍耳、美洲商陆、刺天茄和苘麻5种植物的光合效率,具体表现为叶片净光合速率(Pn)降低,胞间CO2浓度(Ci)增加,初始荧光(F0)增加,光系统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qP)和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r)降低;而反枝苋、菊苣、鬼针草、向日葵和牛皮菜则对铀胁迫表现出较好的耐性。(2)酸模、鬼针草、苍耳和向日葵吸收富集铀的能力较强,在铀含量为485 mg/kg的二次修复土壤中生长3个月,体内积累的铀含量分别为363.57、91.87、75.80和65.42 mg/kg;而反枝苋、牛皮菜和美洲商陆吸收富集铀的能力较弱,体内的铀含量分别为16.20、15.11和12.36 mg/kg。(3)铀在植物体内的转移能力较差,器官间的铀富集能力一般表现为根叶茎果。综合比较而言,酸模、向日葵和鬼针草对铀的耐性较强、体内铀含量高,可作为铀污染土壤二次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63.
新型燃煤烟气净化装置的脱硫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 ,考察了新型燃煤烟气净化装置的性能。采用喷钙水浴烟气净化工艺 ,在钙硫比为 1.4~ 1.6时 ,其综合脱硫效率可达 85~ 90 % ,阻力损失为 4 5 0~ 5 2 0 Pa;不加脱硫剂的水浴平均脱硫率为 5 5 % ;当喷钙倾角由向上 30°变为向下 30°时 ,喷钙脱硫效率相应由 16 .5 %增加到 38.4 %。  相似文献   
64.
汽车尾气中铅在两侧土壤中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公路两侧土壤中铅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公路两侧土壤中铅的含量与距公路边沿的垂直距离分布规律:公路两侧土壤中铅含量总的变化趋势是随距公路边沿垂直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公路旁开阔土地上土壤中铅含量是先随距离的增加出现一高峰值,然后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同时得出公路两侧铅的含量在土壤中的铅直分布规律为:土壤中铅含量随土壤铅直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中的铅含量比深层土中的铅含量显著要高.也对车流量与土壤中铅的累积量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发现土壤中铅含量随车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65.
8种花卉植物对土壤中铀富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植物对铀的耐受性和富集特性对修复铀污染的土壤具重要意义。该研究采取模拟铀污染土壤的方法,研究在外源铀添加量为150 mg/kg土条件下,比较8种花卉植物(竹柏、金边虎尾兰、五彩芋、豆瓣绿、吊兰、白掌、吊竹梅、绿萝)的生长状况、耐铀性、植物体铀含量、富集系数、转运系数,积累量和铀提取量,并采用赋值法对植物铀富集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铀对植物的影响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白掌耐铀性最强;吊竹梅铀富集特性综合评价值最高,其地上部和根部铀含量最高分别为162.11 mg/kg DW和2 756.55 mg/kg DW,铀富集系数分别为1.08和18.38,单株铀积累量0.39 mg,每公顷受污染土壤铀提取量为506.37 g。8种植物地上部铀含量均显著小于地下部,转运系数均小于0.5,根系是植物富集铀的主要器官。  相似文献   
66.
为探究铀胁迫下富集植物反枝苋的抗逆机制及铀对反枝苋的毒理效应,通过盆栽控制性试验,研究了土壤不同浓度铀(U)胁迫(0、25、50、100、200、400 mg//kg)对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叶片光合色素、蛋白质、丙二醛、脯氨酸含量和抗氧化酶(POD、CAT和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铀胁迫对反枝苋叶片光合色素和蛋白质含量表现出低促高抑,25 mg/kg处理下叶绿素a、叶绿素b和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中低浓度下,抗氧化酶系统被激活,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有效清除活性氧自由基;100 mg/kg处理时,SOD活性率先降低,引起CAT和POD活性出现无底物性下降;200、400 mg/kg胁迫下植物产生并积累了大量的自由基,超过了SOD、CAT、POD的清除能力,致使酶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加深,MDA含量激增;各处理下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使植物在高胁迫下抗氧化酶系统遭到破坏后仍能起到抗铀胁迫作用。  相似文献   
67.
爆区附近岩土质点振动的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工程爆破中一般用质点振速作为衡量爆破震动强度的参数,并按质点振动公式来进行计算,但这样往往不能全面地反映爆破震动所产生的破坏作用。本在对台阶微差爆破震动测试的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爆区附近不同位置的振速衰减规律及适用于砂质泥岩和砂质页岩等均质岩体的频率特性,同时提出了爆破震动在边坡坡缘处的振速放大效应以及频率的调制作用,并对产生的原因做出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68.
人工去除空气凤梨维路提拉叶表鳞片,通过比较鳞片的有无以及多少研究空气凤梨鳞片对吸收大气污染物甲醛的影响.结果发现,人工去除鳞片后,鳞片的翼状细胞几乎被完全去除,环状细胞和碟状细胞也被部分破坏,暴露出大量之前被覆盖的表皮细胞.所有植株均可有效吸收甲醛,没有去除鳞片的植株净化甲醛的能力明显高于去除鳞片的植株,但是鳞片的多少与净化甲醛能力并不成正比.本研究表明,叶表鳞片对甲醛的吸收存在重要的影响,但空气凤梨净化甲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表皮细胞等其他结构可能也会影响甲醛的吸收.  相似文献   
69.
通过批次吸附实验及介观和谱学等表征方法,研究了大肠杆菌(E.coli)粉末对水体中U(Ⅵ)的富集行为和吸附模型,并对其作用产物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初始浓度为50mg/L U(Ⅵ)溶液(pH=5)的吸附容量可达到276.89mg/g.Langmuir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的描述其吸附过程. FTIR、SEM-EDS、XRD分析结果表明:在与水体中U(VI)作用后,大肠杆菌表面检测出UO22+的红外特征峰(876.16cm-1)和U的能谱吸收峰(结合能=2.4~4.4keV).UO22+主要与菌体表面的烷基、氨基、羧基、分子间氢键发生作用,重点与PO2-、P(OH)2、PO43-以及PO3-等含P基团进行络合配位,最终产物以CaU(PO4)2、Ca(UO2)2(PO4)2·xH2O、NaUO2(PO3)3等铀的磷酸盐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70.
泥石流监测网传感节点的布设是泥石流预警中重要的环节。以岷江上游作为研究区,讨论区域降雨量垂直分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传感节点布设规则,并在七盘沟流域进行实例验证应用。结果表明:岷江上游传感节点从西北部、中部、东南部布设,西北部在小于3 650 m处,传感节点布设于海拔2650 m处,大于3 650 m的区域则在同一范围内布设于高海拔处;中部区域传感节点布设于同一区域范围内高海拔处;东南部区域(典型示范区:汶川县七盘沟)在小于5 162 m,布设于海拔4 238 m处,其余区域布设于高海拔区域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