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87篇
安全科学   157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235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76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为研究改善除尘滤筒清灰过程中喷吹气流偏斜的问题,通过在多孔喷吹管上安装混流喷嘴,在滤筒迎流面和背流面6个测点分别安装压力传感器,测试不同喷吹压力和喷吹距离下的侧壁压力峰值.结果 表明:安装混流喷嘴后,在最优喷吹压力0.4 MPa实验条件下,滤筒迎流面一侧与背流面一侧的压力峰值差距减小,压力动态波形图相似,清灰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602.
九寨沟“8·8”地震后发育大量的土质斜坡崩滑灾害,这一类型的崩滑斜坡坡体较为破碎,厚度较小。传统的传递系数法计算模型应用于这类崩滑斜坡稳定性计算时,存在将边坡整体计算及不能反映局部崩滑稳定性的问题。将崩滑斜坡破碎程度分为:极度破碎、高度破碎、中度破碎、轻度破碎以及不破碎,基于传递系数法,考虑了坡体的 5种破碎程度,对滑坡稳定性系数以及推力大小计算模型进行改进。并以九寨沟县热西寨老电站对面崩滑为例,对比了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结果表明:分块差异稳定性计算模型比传统计算方法得出来的数值更符合实际情况,即分块法计算每个滑块稳定性存在差异,有的在极端工况下处于欠稳定,有的处于不稳定状态。基于分块法差异计算结果,得出了崩滑斜坡的分块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603.
为探讨韧性安全文化及其指标对建筑企业安全绩效的作用,将安全文化理论与韧性工程理论相结合,对建筑企业韧性安全文化指标进行分析;利用扎根理论和问卷调查方法对建筑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数据收集,采用偏最小二乘估计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高管理层承诺、公正文化、学习文化、意识和不透明性、准备、适应性6个指标可用于评估韧性安全文化,其中公正文化、学习文化、准备及适应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最高管理层承诺、意识和不透明性具有负向作用;研究结果对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04.
为了综合评估区域风险可接受性,深度挖掘潜在风险,优化风险决策,从死亡及受伤风险2方面研究了化工行业的死亡及受伤风险可接受标准(以下简称“双标准”),提出基于“双标准”的新型区域定量风险评估模型。以1 000 m3柴油罐池火灾事故为对象,通过池火事故后果模型、概率模型及可接受风险模型的创新性使用,对其在油罐区域定量风险评估中的初步运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装置在池火事故下的个人死亡风险和社会受伤风险未能达到标准要求,综合评估结果为风险不可接受;“双标准”综合评估法在区域定量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和一定参考价值 。  相似文献   
605.
为了寻找编制复杂事件事故树时中间事件的展开方式,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剖析事故原因,发现事故的发生均是事故致因理论中"人-机-环"三因素作用导致的。基于此,根据系统分割准则和事故致因理论,研究了一种事故树基本展开型式,提出事故树编制时的"二分法"原则,建立了通用的事故树简易展开模型。利用模型将事故的"人-机-环"三因素分析方法应用于高处坠落这一事件的事故树分析中,确定了高处坠落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编制出包含7个中间事件和11个基本事件的高处坠落事故树。研究表明,模型可有效实现复杂事件事故树的编制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论将传统的"因素分析"从定性向半定量方向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606.
借助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编写自定义压力函数(UDF),采用二维非稳态流动数学模型对滤筒除尘器脉冲喷吹清灰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开口散射器锥角、安装高度、喷吹距离等因素对滤筒除尘器脉冲清灰效果的影响,为滤筒除尘器清灰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相较传统的清灰方式,增加开口散射器结构能有效改善滤筒除尘器内部清灰流场均匀性和滤筒侧壁压力分布均匀性,提高除尘效率。当开口散射器锥角减小时,清灰强度存在最大值,而滤筒侧壁清灰压力趋向不均匀化;散射器锥角一定,安装高度为0 mm时,滤筒侧壁压力峰值的平均值由853Pa增大到999Pa,偏差由2.45%降低到1.25%,既能够保证足够大的清灰强度也能使滤筒清灰均匀性得到有效改善;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喷吹距离,滤筒清灰强度减小,清灰均匀性增大,清灰装置存在最佳的喷吹距离范围。  相似文献   
607.
以废旧印刷线路板粉末(WPCBs)为原料,采用矿浆电解法回收WPCBs中金属,研究CuSO_4·5H_2O浓度、NaCl浓度、H_2SO_4浓度、电流大小、WPCBs加入量和电解时间对矿浆电解过程中金属的浸出和电沉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CuSO_4·5H_2O浓度、WPCBs加入量对WPCBs中金属浸出率影响不大,增加NaCI浓度、H_2SO_4浓度、电流和电解时间有利于WPCBs中金属浸出;增加NaCl浓度、H_2SO_4浓度和电解时间有利于WPCBs中金属沉积,而增加CuSO_4·5H_2O浓度、WPCBs加入量和电流不利于金属沉积。当CuSO_4·5H_2O浓度、NaCl浓度、H_2SO_4浓度、电流、WPCBs加入量和电解时间分别为30 g·L~(-1)、60 g·L~(-1)、170 g·L~(-1)、0.5A、3g和9h时,WPCBs中金属的浸出率和沉积率分别为92.28%和67.04%。  相似文献   
608.
以改性废弃皮革为吸附剂对U(Ⅵ)进行动态吸附实验,采用直径3 cm、高50 cm的玻璃吸附柱,在填料高度为3、4和5 cm,U(Ⅵ)溶液进水流速为0.85、1.7和2.55 m L·min~(-1),初始U(Ⅵ)浓度为6、12和18 mg·L~(-1)的条件下,考察了各因素对U(Ⅵ)吸附穿透曲线的影响。动态实验表明:柱高的降低、流速的增大和U(Ⅵ)浓度的增加均会使穿透时间提前;动态吸附穿透曲线能很好地符合Thomas模型的条件(R2 0.95),同时吸附量的预测值与实际测试值较为接近。使用穿透时间(ta)与填料高度(h)的关系式ta=220h-433(R2=0.998),在仅改变流速和初始U(Ⅵ)浓度时,穿透时间预测值与实际测试值相差较小,表明BDST模型能确定固定床的动态吸附周期。  相似文献   
609.
黎先发 《化工环保》2014,34(4):305-310
利用工业碱木质素分别经KOH及H3PO4活化制备两种木质素活性炭(KAC和PAC),并用于模拟硝基苯废水的处理。采用SEM和IR等手段对木质素活性炭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木质素活性炭加入量、废水pH、吸附时间等因素对硝基苯吸附量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KAC具有丰富的孔结构,PAC表面含有多种功能基团。实验结果表明: 在吸附温度298 K、初始硝基苯质量浓度250 mg/L、木质素活性炭加入量1.0 g/L、废水pH 3、吸附时间24 h的条件下,KAC及PAC对硝基苯的吸附量分别为237.8 mg/g和211.9 mg/g,去除率分别达到91%和84%; KAC及PAC对硝基苯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满足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当解吸剂的V(乙醇)∶V(去离子水)=9时,在PAC和KAC上吸附的硝基苯的解吸率分别达到99%和93%;木质素活性炭重复使用5次后,KAC和PAC对硝基苯的吸附量分别为115.4 mg/g和130.7 mg/g。  相似文献   
610.
采用热解—氨浸工艺处理含铜废催化剂(w(Cu)为23.6%),优化了工艺条件,并通过蒸氨还原法制备出Cu2O产品。实验结果表明:热解工段中,控制管式热解炉的空气流量为3.0 m3/min,在升温速率20 ℃/min、热解终温600 ℃、终温保持时间90 min的优化条件下,含铜废催化剂中的有机物热解完全;氨浸工段中,以NH4Cl-NH3-H2O溶液为氨浸液,控制氨浸温度为40 ℃,在烧成料研磨时间90 min(粒径29.43 μm)、氨浸液总氨浓度4 mol/L、氨浸时间80 min的优化条件下,铜浸出率达到98%;经蒸氨还原法制得的Cu2O产品的质量符合HG/T 2961—2010《工业氧化亚铜》中的一等品标准,产率为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