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24篇
安全科学   66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250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66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针对两台DZL2.8—1.0/95/70-AⅡ型燃煤热水锅炉后拱管频繁爆管的现象,从现场勘察、安装、运行、金相、光谱、水质、垢样化验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后拱管爆管原因,提出了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52.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系统的天然屏障,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系统最敏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浮游植物作为水体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其群落结构对反映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为探究长江源区水环境特性和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于2018年3月份与10月份对长江源区10个典型河段的水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10月份各调查河段流速、浊度、水温及电导率等水环境参数均比3月份高;同一月份中,楚玛尔河的浊度、盐度、电导率等水环境参数均显著高于其余河段;两个月份各调查河段的pH、溶解氧以及亚硝酸盐氮等指标差异不显著。采样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28属58种,其中以硅藻、绿藻和蓝藻物种数占优,分别占总数的79.3%、10.4%和8.6%。调查期间,长江源区浮游植物密度在6.06×10~4~39.90×10~4 cells·L~(-1)之间,平均生物量为0.59 mg·L~(-1)。浮游植物优势种有美丽颤藻(Oscillatoria formosa)、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脆杆藻(Fragilaria sp.)、针杆藻(Synedra sp.)、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小球藻(Chlorella sp.)等。两个月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值分别为3.06和3.12,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1.17和1.52,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90和0.82。结合水体营养盐指标、浮游植物密度及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水质评价,长江源区水质总体呈无污染或轻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53.
采用EGSB—SBR工艺处理实际果汁废水(COD 2 608~6 500 mg/L,p H 5.0~7.0)。在EGSB反应器成功启动及驯化完成的情况下,连续运行49 d。实验结果表明:第25天起,控制EGSB回流比为3.00∶1,EGSB反应器可在无须添加Na HCO3的条件下稳定运行,从而降低了废水处理成本;第25天起,平均进水COD,BOD5,SS分别为5 968,2 130,1 020 mg/L,平均出水COD,BOD5,SS分别降至131,11,50 mg/L,平均COD,BOD5,SS去除率分别为98%,99%,95%;组合工艺对该实际果汁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54.
55.
染液化学混凝脱色规律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硕文 《环境化学》1995,14(5):475-477
化学混凝是染色废水脱色的主要方法.对染色废水混凝脱色的研究.一般集中于混凝剂种类及混凝工艺条件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和最佳工艺条件的选择,染料分子的结构及物理化学特性等因素对混凝脱色效果的影响研究甚少.染料在水中的状态直接影响混凝脱色的效果,而染料在水中的状态取决于染料的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特性.本文在混凝脱色试验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理论分析.总结出染料分子结构及物理化学待性对染色废水混凝脱色效果影响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6.
淀粉废水处理工艺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淀粉废水的特性,通过大量实验,提出合理的处理工艺,在实际运行中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节省了占地和建设投资。  相似文献   
57.
一种新型吸附材料的除磷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磷,采用吸附法进行处理,制备出一种新型的除磷吸附剂,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磷酸盐的吸附速率很高,在酸性条件下,其最大吸附容量为34mg/g。当溶液pH值在1~3范围内,含磷浓度为50mg/L,吸附剂投加量为200mg,接触时间为2h,磷酸盐的去除效率可达98%以上;再生后的吸附剂容量变化不大,是一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58.
从多种样品材料中分离筛选出8株能以猪粪为基质生长的菌种,对其中4株菌(8B、8C、8E、2B)进行了初步分类鉴定,并对它们发酵猪粪培养基的特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这4株菌均属于芽孢杆菌属,其中8C、2B菌种生长最好,8B次之,而8E菌种则不适合作为发酵菌种;对培养基采取完全灭菌对菌种生长繁殖是有利的,间歇灭菌和不灭菌效果相对较差,甚至会对菌种产生不利影响;pH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微生物生长繁殖能力的强弱;较低的pH值不利于微生物菌种生长.  相似文献   
59.
印染废水的厌氧(兼氧)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国内外印染废水厌氧(兼氧)技术的微观机理研究进展,包括降解动力学、降解途径、染料厌氧生物降解性能与染料分子结构关系等进行阐述。水解酸化-好氧联合处理工艺由于较厌氧工艺操作简单、耗能低和投资少等优点,在印染废水处理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0.
李克斌  罗倩  魏红  张涛  陈经涛 《环境科学学报》2010,30(11):2242-2249
为了明确影响Cu2+/吡啶/H2O2对模拟染料(DR4BE)废水脱色的主要因素,采用动力学分析、正交和Box-Behnken实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溶液pH、Cu2+、吡啶、H2O2浓度及Cu2+、吡啶和H2O2组合对初始脱色速率常数和最终脱色率的影响.同时,采用自由基抑制、H2O2催化分解实验探索了Cu2+/吡啶/H2O2对染料的脱色机理.结果发现,Cu2+/吡啶/H2O2能有效使DR4BE快速脱色,脱色效率远高于Cu2+/H2O2;pH是影响初始脱色速率最重要的因素,吡啶、Cu2+及pH是影响最终脱色率最重要的因素;溶液pH在7.0左右时有利于该脱色过程的快速进行.Cu2+与吡啶的交互作用相对较强,吡啶、Cu2+与H2O2的交互作用相对较弱.羟基自由基氧化是Cu2+/吡啶/H2O2对染料DR4BE初始快速脱色的主要机理.研究结果还表明,Cu2+/吡啶/H2O2体系可用于中性条件下染料废水的快速脱色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