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7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52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明晰氯仿(CF)在包覆层中的降解过程,构建了模拟覆盖层系统(SLCS),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系统分析了CF在SLCS中的沿程生物转化机制,结果表明,覆盖层可根据氧气含量分为有氧区(0~20cm)、缺氧区(20~40cm)和无氧区(>40cm).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有氧区的优势菌为甲烷氧化菌,其中I型菌Methylobacter(甲基杆菌属)及Ⅱ型菌Methylosinus(甲基弯菌属)居多,缺氧区甲烷氧化菌的相对丰度为13%左右,缺氧和无氧区中Anaeromyxobacter(厌氧粘细菌属)成为了优势CF厌氧降解菌.CF在有氧、缺氧和无氧条件下均有效降解.在缺氧和无氧区,CF经厌氧还原脱氯转化为二氯甲烷,部分二氯甲烷在Dehalobacter(脱卤素杆菌属)作用下产生乙酸盐、H2和CO2.在有氧区,其余二氯甲烷通过甲烷氧化菌共代谢降解.改变进气口通量发现,SLCS对甲烷的去除率与通量呈负相关关系(R2=0.80),但甲烷氧化速率与通量呈正相关关系(R2=0.90).与甲烷类似,SLCS对CF的去除率与进气口通量呈负相关关系(R2=0.86),但降解速率与进气口通量呈正相关关系(R2=0.89).此外,进气口通量的增加对CF好氧共代谢降解的促进作用大于厌氧还原脱氯降解.该研究对氯代烃类污染物的降解提供了新的基础,对该类污染物的原位生物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2.
三峡库区流域藻类生长与营养盐吸收关系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根据三峡库区流域的实测数据和描述富营养污染流域中水华暴发强非线性耦合动力学模型中的控制函数,研究了缓流态水体环境中藻类生长的内在机制,并以长江三峡流域优势藻类,即绿藻的生长为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藻类生长对N、P的吸收与水体中N、P浓度之间存在的强相互作用;藻类对营养物的吸收率ωi与水体中营养物浓度cx的比值(ωi/cx)不仅反映出三峡水域中藻类浓度对藻类吸收营养物程度的影响,而且在藻类生长与吸收各种营养成分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3.
不同类型新车内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轿车逐步普及,车内空气质量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车内毒性较大的醛酮类物质更是受到普遍关注。选取了8种类型共93辆新车,在静止并且密闭条件下,对其内部环境的醛酮类物质的浓度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新车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醛酮类物质污染,总醛酮质量浓度为0.09~0.31mg/m3,平均质量浓度0.16mg/m3,其中甲醛为最高组分,其次为丙酮、正丁醛、乙醛,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08、0.04、0.02、0.0003mg/m3。8类新车有7类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甲醛超标,超标率为21%~50%,只有豪华车不超标。还对甲醛进行了癌症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风险值超过安全限值,存在癌症风险。  相似文献   
84.
三峡水域氮磷污染对水华暴发/消涨行为的协同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信安  湛敏  罗彦凤  郭圣文 《环境科学》2006,27(8):1554-1559
藻类生长/消退与藻类对氮、磷的吸收比率ω1ω2相关,ωi正/负增长分别对应藻类生长时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的加速阶段和藻类分解时向水体释放氮磷的消退阶段,在特定磷氮比(P/N)范围出现ω1ω2同时突变有可能从理论上解释水华的暴发/消退.根据三峡流域实测数据和藻类吸收氮磷的关联函数,在三维空间表征了随氮磷浓度协同作用导致的ω1ω2在特定P/N区域同时突变所揭示出的水华暴发/消退现象,从而直观、合理地解释了:①适当的P/N范围才可能暴发水华;②如果P/N区间同时满足ω1ω2正向急剧增长的要求,藻类疯长,而ω1ω2同时朝负值方向急剧降低,水华消退;③水华暴发/消退的速率为同一数量级,且水华暴发/消退在氮、磷浓度达到某一敏感范围时将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振荡.这些性态可能更真实地反映出水华暴发/消退时藻类对营养盐的吸收/释放机理.  相似文献   
85.
短芽孢杆菌RL-2絮凝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编号为RL-2的短芽孢杆菌(Bacillus brevis)产生的生物高分子,经研究发现是一种对高岭土悬液有较高絮凝活性的阴离子型絮凝剂.对絮凝剂的热处理及酶处理表明,其活性成分为多糖;经茚三酮试验,Molish反应,薄层色谱及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该絮凝剂为一种阴离子型多糖絮凝剂;ζ电位测定及絮凝剂与高岭土颗粒之间结合键的检测表明,絮凝剂与高岭土颗粒间的结合力为氢键,絮凝过程基于"桥联"机理;絮凝剂和高岭土在絮凝剂的活性部位--多糖中的羟基或羧基以氢键相结合,经架桥作用絮凝沉淀.  相似文献   
86.
为了高效、快速治理高浓度难降解PCB(printed circuit board)有机废液,研究了氧化钙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降解PCB废液的催化机理和催化性能。采用叔丁醇淬灭自由基实验和水杨酸羟基化实验探究催化机理;通过GC/MS研究了PCB废液中有机物可能降解途径;通过单纯形优化法对实验因素进行优化,并通过XRD和BET探究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结果表明:氧化钙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过程遵循羟基自由基机理;在pH为12.97、CaO质量为1.0 g、废液深度为11 cm、降解时间为150 min、臭氧用量为120 mg·min~(-1)时,COD去除率可达到90.045%;氧化钙经过5次循环后,废液的COD去除率没有显著降低,从92.78%降低至84.04%。CaO应用于催化臭氧氧化过程处理高浓度且难降解的PCB废液,能维持良好的催化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7.
响应面法优化聚磷硫酸铁的制备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针对制备聚磷硫酸铁(PPFS)的主要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包括酸度(nH2SO4/nFe2+、碱化度和nPO34-/nFe2+等。以生活污水中总磷(TP)的去除率为考察对象,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方法对主要影响因素加以优化,得到了二次响应曲面模型以及优化的水平值。结果表明,当把PPFS用于生活污水中TP的去除时,其最佳制备参数如下所列:酸度为0.1017,碱化度为12.21%,nPO34-/nFe2+为0.0560。通过回归分析,模型拟合性良好,在优化制备条件下得到的TP去除率预测值与实验值接近,误差为1.26%。  相似文献   
88.
分子电性距离矢量预测多氯萘的正辛醇/空气分配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华  徐盼  夏之宁 《环境化学》2011,30(1):374-377
应用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EDV)对多氯萘(PCNs)的76种同系物进行结构表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PCNs的正辛醇/空气分配系数(lgKoA)与MEDV之间的定量结构一性质关系(QSPR),该模型具有显著的相关性(n=24,R=0.997,SD=0.088,F=417.546).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SMR)从原...  相似文献   
89.
采用电化学合成的高铁酸钠溶液直接对焦化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pH值、高铁投加量和作用时间对废水中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最佳去除效果的适宜pH值为9,废水中各种污染物的脱除率随着高铁投加量的增大而升高;当作用时间为50 min、高铁投加量为41.67 mmol/L时,废水中酚的脱除率可达到74.2%。研究还发现,处理过程中用硫酸调节适宜pH值同时可促进(NH4)2SO4晶体的析出,既有利于氨氮的去除,又实现了氨氮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90.
高铁酸盐氧化降解水中苯酚的动力学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自制高铁酸钾(K2FeO4)为原料,探讨了影响高铁酸盐氧化降解苯酚的主要因素,并研究了苯酚降解的动力学特征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高铁酸盐加入量、pH值、持续搅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都影响苯酚去除效果。其中高铁酸盐加入量是影响苯酚去除效果的关键因素,高铁酸盐氧化降解苯酚的最佳pH值范围为9~10,持续搅拌和提高反应温度只影响苯酚降解速率而不影响苯酚降解率。苯酚的降解过程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苯酚被高铁酸盐氧化生成CO2、H2O以及一部分难矿化的有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