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6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161篇
基础理论   65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中国战略环境评价(SEA)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战略环境评价引入中国以来,SEA在中国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中国政府已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称“环评法”),该法中明确规定了对各级政府制定的规划需要进行SEA。通过运用资料调查和文献分析等方法,针对环评法实施后中国SEA实践和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探讨中国SEA主要层次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现状,总结发展特点;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中国SEA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2.
微宇宙系统中氯苯的生物强化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分离出的一株降解氯苯的高效土著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和自然材料组成微宇宙系统,通过改变系统组成、重金属和营养物添加水平、悬浮物浓度以及温度,研究了系统中氯苯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微宇宙系统中氯苯的去除主要是加入菌株的降解作用;加入降解菌后,8d内系统中氯苯的去除率可达到98.3%.底泥和光照对微宇宙系统中氯苯的去除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悬浮物在实验前期对氯苯的去除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微宇宙系统中氯苯的去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30.0℃条件下培养7d后,氯苯的去除率可达95.4%;10.0℃和15.0℃下培养14d后,氯苯的去除率分别为43.4%和68.5%.营养盐加入比例达1.0%时,可明显促进氯苯的去除.Cd2+和Hg2+浓度达到10.0mg·L-1时,可对系统中氯苯的去除率产生显著(p0.05、p0.01)降低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突发性事故造成的氯苯污染水体的微生物修复提供基本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3.
经急性毒性实验,得到萘对成体斑马鱼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1.8 mg·L-1.在此基础上,设置5个浓度梯度:0、 1/6 LC50、 1/4 LC50、 1/3 LC50、 1/2 LC50,研究了在不同的暴露时间下(0.5、 1、 2、 4、 、 14d),萘对斑马鱼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对萘非常敏感,在暴露0.5 d时就受到抑制或诱导.0.5 d后GPx活性整体上被诱导,只在第14 d时高浓度组(1/3 LC50和1/2 LC50浓度组)GPx活性被抑制;GST和GSH则总体上是低于对照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在2d后呈现先诱导后抑制;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在1 d后整体上受抑制.萘对斑马鱼内脏团抗氧化防御系统能产生影响,其变化可作为生物标志物,来评价暴露于多环芳烃有机污染的鱼类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114.
2004~2009年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地下水硝态氮评价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4~2009年31个典型陆地生态系统38个浅层地下水井硝态氮(NO 3--N)的监测数据,评价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地下水NO 3--N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农田(4.85 mg.L-1±0.42 mg.L-1)、绿洲农田(3.72mg.L-1±0.42 mg.L-1)、城市(3....  相似文献   
115.
吉林省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吉林省通化地区野外实地调查及全省有关外来物种的文献资料分析,依据7种危害性较强的外来入侵种(稻水象甲、日本松干蚧、栗山天牛、菜豆象、美洲斑潜蝇、松针红斑病菌、三裂叶豚草)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被入侵地的特征,总结了吉林省生物入侵的现状.包括:入侵种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以无意引入为主;被人侵地多为人工生物群落,并且聚集在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东部地区;其危害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严重.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即要有效防预、有效控制、有效恢复、加紧研究、加强合作、加大宣传,力争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物入侵给吉林省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6.
在可持续发展浪潮席卷全世界的今天,90年代兴起的生态工业园将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它通过一个区域内物流和能源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间共生网络,达到减少废物,实现园区污染“零排放”的目标。目前,许多国家都在进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研究,本文对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建设方法作初步探讨,并以通化市张家生态工业园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7.
不同肥料种类对稻田红壤碳氮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土壤中碳、氮淋失降低土壤肥力,污染水体环境.为探究不同施肥种类对稻田红壤碳氮淋失影响,本试验依托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生态站(114°53’E,26°48’N)1998年建立的红壤稻田长期定位控制试验,选用负压法采集土壤溶液,研究秸秆还田(ST)、有机肥(OM)、化肥(NPK)对土壤碳、氮淋失状况及时间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稻田土壤中氮素淋失以铵态氮(NH+4-N)为主,施用NPK使土壤中NH+4-N(1.2 mg·L-1±0.1 mg·L-1)淋失最严重,施用OM使土壤中可溶解性有机碳(DOC)(27.3 mg·L-1±1.6 mg·L-1)淋失最严重,且土壤中DOC和NH+4-N均在水稻营养生长期淋失最严重(P<0.05);2施用OM与NPK可以增加稻田红壤中NH+4-N、DOC、总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且施用NPK增加TN效果最显著,施用OM增加SOC最显著;3土壤渗漏液中DOC含量与稻田红壤中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渗漏液中NH+4-N含量与稻田红壤中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18.
低温和冻害是造成巨大农业损失和植物死亡的主要逆境因子。为揭示冷冻胁迫对植物细胞中离子分布的影响,选择芦荟细胞原生质体为受试材料,使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检测了经冷冻处理后的芦荟原生质体在低渗液中破裂时产生的Ca~(2+)浓度脉冲信号,并同时检测Na~+浓度脉冲信号作为对比。研究了冷冻温度、解冻时间和ZnO NPs处理等因素对冷冻胁迫下芦荟原生质体中Ca~(2+)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经冷冻处理的原生质体相对比,经过冷冻处理的原生质体破裂后,其Ca~(2+)脉冲信号前沿处发生明显的"凹陷",这说明,原生质体中Ca~(2+)分布出现分层现象,靠近细胞中心浓度较高而细胞膜附近浓度较低。这一分层现象在温度为-7℃时开始出现,原生质体解冻5 h后仍未消失。经过ZnO NPs预处理后再进行冷冻的原生质体,其Ca~(2+)脉冲凹陷深度明显减小。而当用ZnO NPs处理解冻后的原生质体时,其Ca~(2+)分层现象消失。冷冻胁迫下芦荟原生质体内Ca~(2+)分布发生显著变化,表明原生质体内Ca~(2+)分布变化与其抗寒反应存在一定关系。与Ca~(2+)相反,Na~+的分布几乎不受冷冻因素的影响。ZnO NPs处理对冷冻芦荟原生质体中Ca~(2+)浓度分布分层有明显的缓解作用,表明一定浓度范围的ZnO NPs在缓解冷冻造成的Ca~(2+)流动性下降,维持细胞Ca~(2+)分布的调控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9.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icEnvironmentalAssessment,简称SEA)是环境影响评价在战略决策层次上的应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首先阐述了产业政策SEA的内涵,分析论述了产业政策对环境的影响和山东省产业政策SEA的必要性,建立了山东省产业政策SEA的理论基础,最后提出了山东省产业政策SEA的初步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20.
马权  王东麟  林慧  柏耀辉 《环境科学》2021,42(9):4304-4310
锰砂由于其具有强氧化和吸附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净水领域中,而在人工湿地中以锰砂为填料的相关研究较少.根据前期研究推测,在人工湿地的基质中加入锰砂,其能通过氧化吸附强化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而还原生成的Mn (Ⅱ)又能被土壤及根系锰氧化微生物氧化为Mn (Ⅲ/Ⅳ),进而防止Mn (Ⅱ)在水中的释放.为验证该推测,本研究探讨了加入锰砂的芦苇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强化去除能力及微生物学机制.通过比较加入和未加入锰砂(对照组)的人工湿地的运行效果,发现锰砂人工湿地对溶解性有机碳(DOC)、TN和冬季时期NH4+-N的去除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锰砂基质能显著提升冬季芦苇根系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但对人工湿地整体的群落结构影响较小,这可能与锰砂湿地强化污染物去除能力有关.本研究为人工湿地工艺优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