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73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本文以国产高分一号和高分二号影像为数据源,辅以现场调查数据,发展了一种结合空间位置与决策树分类的互花米草信息提取方法。首先基于互花米草适宜生长于高潮带下部至中潮带下部区域的特点,利用高潮时获取的Landsat 5遥感图像缨帽变换的湿度分量,通过二值化处理和矢量后处理提取现代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生长的向陆边界,进而对高分图像的互花米草生长区域进行掩膜;基于掩膜后的高分图像,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互花米草分布范围进行提取。通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信息提取实验,表明提出的分类方法能够较为精确地识别和提取互花米草信息,总体分类精度达到97.05%。通过对提取的互花米草分布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发现整个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互花米草总面积约有3278.1100 hm2,主要分布于黄河故道西侧、五号桩、孤东油田东南侧和黄河现行入海口两侧等四个区域,其中黄河现行入海口两侧是2002年之后出现的新生互花米草区域,互花米草面积最广,占现代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总面积的91.39%;其次为孤东油田东南侧及五号桩,自首次引种互花米草至今都有互花米草分布,所占比例分别为6.22%和1.59%;本文首次在黄河故道西侧发现互花米草,在此前的研究工作中均未报道,互花米草面积最小,约为26.1527 hm2。  相似文献   
72.
海水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的海岸带环境问题,由于海平面变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海水入侵往往难以预测。潮汐波动作为一种有规律的海平面变化,探讨其对地下水的影响使预测海水入侵成为可能。面板数据具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能更好的代表来自不同个体和不同时间的数据信息,本论文利用连续测量的地层视电阻率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方法分析了潮汐波动对视电阻率影响的强度分布,由此预测了海平面上升对地层电阻率的影响和地层视电阻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3.
长江口低氧区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磷是长江口外邻近海域潜在的限制性营养元素,沉积物中磷的转化与保存对于指示区域环境变化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长江口外低氧区和非低氧区柱状沉积物中磷和氧化还原敏感参数的分析,探讨了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Detr-P是沉积物中磷主要的赋存形态;其次是Org-P、Fe-P和Auth-P,Exch-P对总磷的贡献5%;磷的含量与分布受陆源输入和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活性磷组分在沉积-保存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形态转化,Auth-P主要来源于Fe-P和Org-P的转化.长江口低氧区沉积物中磷的保存与陆源输入和水体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磷的形态能够较好地反映区域环境变化.低氧区与非低氧区沉积物中活性磷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低氧区沉积物具有更高的C/P值.研究区域内DRP的释放通量为0.90~1.13μmol·(cm~2·a)~(-1);磷的埋藏效率高于70%,其中Detr-P的埋藏效率约为100%,Fe-P和Org-P分别为38%和26%.Auth-P是活性磷最主要的埋藏形态,大约51%的Auth-P来源于Fe-P和Org-P的转化.长江口低氧区磷的埋藏效率低于东海内陆架海域,低氧现象降低了磷的埋藏效率,并可能对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深远影响.陆源输入的变异显著影响长江口沉积物中磷的组成,流域磷的输入与河口初级生产和低氧等一起深刻影响着长江口磷的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74.
靖海湾重金属污染及铅稳定同位素溯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荣成市靖海湾表层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中典型重金属(Cu、Hg、Pb、Zn、Mn、Cd、Cr、As)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根据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和Hakanson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与危害指数方法评价了该水域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该水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较低和潜在生态危害较轻,S2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Cu和Zn以及S3~S6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Cd符合第二类沉积物质量标准,其余各采样点重金属含量则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处于较清洁水平.靖海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危害程度顺序为Zn相似文献   
75.
围隔实验中浒苔在不同营养盐条件下的生长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庞秋婷  李凤  刘湘庆  王江涛 《环境科学》2013,34(9):3398-3404
近年来浒苔在我国黄海海区大规模暴发,给沿海海区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探究营养盐对浒苔生长的影响,2012年5月在黄海海区进行了现场船基围隔实验.实验共设置12个围隔装置,9种不同的营养盐条件.实验发现,浒苔对营养盐有极强的吸收能力,生长能力很强,在营养盐适中时,相对生长率最高可达82%,即使在低营养盐条件下也会保持10%左右的生长速率.在磷酸盐含量适中时,高浓度的硝酸盐更能促进浒苔的生长;充足、连续的营养盐补充是浒苔绿潮暴发的物质基础.通过浒苔吸收的营养盐含量估算其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的质量,发现与浒苔湿重增加量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同时测定沉积物中12种重金属元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王水回流、密闭容器消解及微波消解3种不同方法对海洋沉积物的消解效果,结果表明微波消解效果较好;优化了消解体系和程序,HNO3-HF-H2O2消解体系对重金属的溶出效果较好;并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沉积物中Cr、Co、Ni、Cu、Zn、Mo、Cd、Sn、Hg、Tl、Pb、U等12种重金属元素的分析方法,各元...  相似文献   
77.
中国生物入侵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境内森林、湿地、草原、荒漠、内陆水域和海洋等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进行调查,共查明488种外来入侵物种并收集其详细信息,包括名称、分类地位、分布、起源、首次发现或引入的地点和时间、入侵途径、危害、营养和环境条件等.在这488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植物265种,动物171种,菌物26种,病毒12种,原核生物11种,原生生物3种.对有较明确入侵时间记载的392种外来入侵物种入侵年代的分析结果表明,1850年以前,仅出现31种外来人侵物种,自1850年起,新的外来入侵物种种数总体呈逐步上升趋势,特别是1950年后的60a间,新出现209种.外来入侵物种首次发现的地点集中在沿海地区及云南和新疆等边疆地区,但首次发现地点有逐步北移的趋势.有意引进与无意引进的外来入侵物种种数所占比例十分接近,近年来无意引进成为首要途径.美洲、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是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主要来源地.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逐步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78.
渤海近岸水域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依据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分析渤海近岸海域的环境现状、变化趋势、超标分布及污染源,说明影响渤海环境质量主要是陆源超标排放和水交换不畅。实施渤海环境治理具有紧迫性。渤海污染治理是个科学问题,应加强科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79.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地质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历史和实际调查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地质环境变化状况及其发展规律,探讨了各种引起环境演化的因素.分析表明,自1997年以来该地区生态地质环境退化表现为地下水矿化度升高、土壤盐渍化加重、湿地天然性降低和海岸蚀退,但该地区的污染状况有所好转.引起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黄河断流、黄河来水来沙量减少、相对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灾、油田开发及滩涂开发与围海等.  相似文献   
80.
为了寻找新型有效的赤潮藻杀灭剂,对辣椒素、过碳酸钠、CuSO4、谷氨酸铜对亚历山大藻LC3的杀灭效果以及表面活性剂对谷氨酸铜杀藻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研究.辣椒素在较低浓度下(0.1,1.0,10 g/L)对亚历山大藻LC3无明显杀灭作用,达到杀藻的目的所需辣椒素量较大;过碳酸钠对亚历山大藻LC3的杀灭率偏低,这两种物质均不适宜用于赤潮防治.谷氨酸铜可有效杀灭亚历山大藻,其对亚历山大藻LC3的灭杀效率优于CuSO4,优势随时间延长而明显,但其对藻的抑制作用并不随谷氨酸铜的浓度加大而增强.辣椒素、过碳酸钠以及谷氨酸铜用于杀灭亚历山大藻LC3在赤潮防治研究中均为首次报告.HDTMAB可有效促进谷氨酸铜杀灭亚历山大藻LC3,促进作用基本随着HDTMAB浓度的提高而逐步增强.谷氨酸铜和HDTMAB复合剂可有效去除亚历山大藻LC3,在赤潮治理中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