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83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629篇
基础理论   88篇
污染及防治   60篇
评价与监测   52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孙钦帮  高范  王阳  张冲  崔雷 《海洋环境科学》2018,37(5):685-690, 698
为了研究红海湾海域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2015年5月和11月在研究海域设48个采样站位进行了表层水样分析,分析了Cu、Pb、Zn、Cd、Cr、Hg和As共7种重金属的含量及污染特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污染评价法对研究海域的水质污染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利用变异系数法来分析了各调查站位之间污染物在空间尺度上离散程度,使用相关性分析和PCA方法分析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海水中Cu、Pb、Zn、Cd、Cr、Hg和As含量的平均值均满足《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水质要求,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的污染程度大体排序为:Zn>Pb>Cu>As>Cd>Cr>Hg。综合污染评价法显示评价海域表层海水中7种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的平均值均小于1,且综合污染指数整体相差不大,研究海域属于清洁海域。变异系数结果表明各站位间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在调查海域空间离散度较大,研究海域的重金属污染物来自不同的污染源。相关性分析和PCA方法分析表明,重金属元素Cu、Pb、Zn、Cd、Cr、Hg和As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且前三个主分中的研究重金属元素正载荷较低,因此重金属元素相互之间都不具有相似的污染水平或共同的污染来源,元素之间具有共同来源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92.
以2010年中国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从新奥尔松地区采集的2个土壤和8个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离培养方法及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对从10个站位分离出的343株细菌进行菌落特征分析,选取47株代表性细菌进行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47株细菌归属于4个门,6个纲,18个属和29个种。在属水平上,芽孢杆菌纲细菌的多样性最为丰富,共6个属;在菌株数量上,γ-变形菌纲属于优势类群,共27株,分属于13个种。北极新奥尔松地区可培养细菌在海洋沉积物、湖泊沉积物、河流沉积物及土壤中的种属构成存在差异,其中海洋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最为丰富,而湖泊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次之。  相似文献   
93.
于2016年8月在鸭绿江口邻近海域采集水样,讨论了鸭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粒级Chl a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总Chl a含量介于2.91~17.46 μg/L之间,平均含量为6.54±3.56 μg/L,表层Chl a含量高于底层。小型级(Micro)Chl a含量表、底层分布规律相近,高值区均位于河流入海口处;表层和底层微微型级(Pico)Chl a分布规律相近,含量值在河流入海口处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微型级(Nano)Chl a含量在表层高值区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偏西方向,底层则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趋势。Micro级Chl a为夏季鸭绿江口邻近海域总Chl a的主要贡献者,平均贡献率为55.10%;Pico级和Nano级Chl a平均贡献率为27.61%和17.29%。Chl a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底层各粒级Chl a含量与各环境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p < 0.05);表层各粒级Chl a含量与盐度、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硝酸盐(NO3-N)、亚硝酸盐(NO2-N)、磷酸盐(PO4-P)、DIN、氮磷比、悬浮物浓度等呈显著正相关(p < 0.05);Micro级Chl a含量与营养盐因子相关性更显著。  相似文献   
94.
浑河流域底质类型对硅藻群落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底质可以为硅藻提供附着的基质,不同的底质类型对硅藻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对浑河流域上23个采样点位进行调查研究,并运用多响应置换过程、典范对应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分析河流底质类型对硅藻群落的影响.多响应置换过程结果显示,苏子河、红河和英额河、浑河中游及浑河下游水系之间硅藻群落空间差异显著;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与物种丰富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57、0.69和15;典范对应性分析结果显示,IOS指数、电导率、总氮和总磷是显著影响硅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与IOS指数呈正相关.本研究中,河流底质类型为大石块、鹅卵石等类型时,硅藻多样性较高;而底质类型为淤泥和细沙时,硅藻多样性较低.  相似文献   
95.
孙红  全燮  张耀斌  赵雅芝 《环境科学》2008,29(6):1743-1748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制备了Pd/CeZr/TiO2Al2O3蜂窝状金属丝网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在富氧条件下以丙烯选择催化还原NOx的研究.利用扫描电镜(SEM)分析了钛酸四丁酯的含量以及涂敷次数对TiO2涂层的影响,系统地考察了Pd含量、氧气浓度和空速对蜂窝状金属丝网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钛酸四丁酯的含量为20.0%的溶胶,涂敷2次,可以在金属丝网载体上氧化铝涂层表面获得均匀、无皲裂的TiO2涂层;Pd含量在0.23%~1.06%的范围内, NOx的转化率随Pd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Pd含量为0.23%时, NOx表现最高的NOx转化率;反应气体中氧气浓度从1.5%增加到6.0%, NOx的转化率随氧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氧气浓度高于6.0%, NOx的转化率则随氧气浓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小; NOx的转化率随着空速的增加而降低,在高温条件下空速对转化率的影响要大于在低温条件下.  相似文献   
96.
长海海域浮筏养殖虾夷扇贝生物沉积速率的现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浅海高密度、规模化浮筏养殖贝类的生物沉积作用及其环境生态效应,本文运用生物沉积物捕集器对长海海域浮筏养殖虾夷扇贝的生物沉积速率进行了四个季度的现场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养殖区不同排筏虾夷扇贝的生物沉积速率有很大不同,呈现出由低排筏到高排筏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季节虾夷扇贝生物沉积速率变化明显,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海水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及水温是影响扇贝生物沉积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7.
利用16s rDNA方法检测刺参消化道细菌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7年7月采自大连瓦房店养殖厂的刺参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刺参肠道中的细菌16s rDNA V3区基因进行扩增、克隆测序及序列同源性分析,对其种类进行初步研究。本研究测序获得11条16s rDNA V3区基因序列,并进行Blast同源比对,确定序列同源性,分析出11种细菌,三种梭菌属(Clostridium)细菌,两种为假单胞菌属细菌(Pseudomonas),一种产丙酸菌属细菌(Propionigenium),一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六种细菌分别与4种不可培养的未命名细菌同源,并根据测序结果建立系统发生树。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检测海洋微生物的方法,为刺参病害诊断提供科学依据,为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新种的发现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98.
电化学法测定化学需氧量的研究及应用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近年来的电化学法测定化学需氧量的研究进展及在线自动监测领域的应用现状。介绍了电化学法快速、准确和低耗、无二次污染的特点,指出了电化学法是实现化学需氧量快速检测和在线自动监测的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99.
根据2001年-2008年的资料,对大连湾底栖生物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底栖生物体内重金属平均含量顺序为:Zn〉Cr〉Cu〉Cd〉As〉Pb〉Hg;2006年-2008年均值与"十五"期间比较,海域底栖生物体重金属含量均有所下降;底栖生物受重金属污染较轻,但Cd、Cr、Zn、Hg、Cu富集问题严重;生物体内Cd含量超过人体消费标准,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00.
Hexabromocyclododecane(HBCD) and 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 are two kinds of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and widely present in the environment and biota. The levels,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mass inventories of HBCD and TBBPA were investigated in sediments and paddy soils from the Liaohe River Basin in northeast China. The concentrations of ΣHBCD and TBBPA were in the range of not detected(nd) to 4.02 ng/g dry weight(dw) and 0.03 to 4.06 ng/g dw, respectively. γ-HBCD was dominated in sediments,while the abundance of α-HBCD was relatively high in paddy soil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HBCD and TBBPA in surface sediments and paddy soils indicated that the local point-input was their major source.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contents and the HBCD levels suggested that TOC content also exerted an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HBCD in sediments. Meanwhile, it was found that the irrigation with river water was not the major transportation pathway of HBCD and TBBPA in paddy soils. Based on the study, it was estimated that there were about 1.67 tons HBCD and 2.20 tons TBBPA deposited into sediments of the Liaohe River system every year. The total mass inventories of HBCD and TBBPA in sediments were far higher than that in paddy s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