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1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264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909篇
基础理论   161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湿地生态系统是极其敏感的,与环境变化紧密相关。湿地沉积物同位素在近年来的古环境恢复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已趋向成熟,但传统的同位素载体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摒除,使得运用该方法进行古环境还原经常出现偏差与不确定因素。近15年来,一种同位素研究的新载体被广泛应用-沉积物纤维素,与其他载体相比,植物纤维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记录了最原始的环境信息。目前,该方法的理论研究日趋成熟,并且它的提取方法近年来也得到了不断改良,实验仪器的改进也使该测量数据更加简便易行,许多学者用沉积物种提取的纤维素同位素对当地古环境与古水文学状况进行了还原,并且其他证据相吻合,证明了此方法的可靠性。但是,该方法还需要在技术手段、理论研究上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982.
用GC-NCI-MS法测定了路桥农业表层土壤中46种多氯萘(PCNs)的含量.目的是了解该地区表层土壤中PCNs的污染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所有表层土壤样品中ΣPCNs的含量为0.062~2.92 ng.g-1,平均值为0.630 ng.g-1.多数样品中tetra-CNs和penta-CNs是最主要的同族体,分别占18.4%~88.8%(平均值为46.7%)和8.40%~53.1%(平均值为30.7%),其次是tri-CNs,范围为0~47.3%,平均值为10.6%.聚类分析和燃烧指示物分析表明,采样点主要受Halowax1014和Halowax 1013工业品污染,PCBs工业品和电子废物燃烧也可能对污染有贡献.与国内外其它研究相比,研究区域内土壤中PCNs污染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983.
元素-锶同位素技术在农产品原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产地溯源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国际上,将元素-同位素技术应用到农产品溯源领域正受到极大关注。通过研究农产品原产地土壤、岩石、降水及地表水等环境因子中元素-同位素组成与农产品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定位农产品原产地及其生长地域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目前,追溯农产品产地的技术方法存在同位素分馏效应,人为干扰因素...  相似文献   
984.
喀斯特区专属植物水分来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荔波县茂兰喀斯特区内两种专属植物木质部水分与不同水源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对比分析,应用水分来源模型计算不同水源对植物的贡献比,探讨喀斯特专属植物水分利用的来源,以加深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水分平衡的认识。  相似文献   
985.
辽河流域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的分析方法,对辽河水系主要河流的表层水和悬浮物中的16种PAHs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其分布特征、污染水平以及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颗粒态PAHs的浓度范围为0.41~76.45μg.g-1,溶解态PAHs的浓度范围为32.57~108.47ng.L-1,西辽河PAHs的浓度比东辽河以及辽河干流中PAHs的浓度要高。在多环芳烃组成上,溶解态和颗粒态样品的PAHs均以低环数(二、三环)为主,且溶解态中低环数PAHs所占比例较颗粒态中所占的比例高。其中,溶解态中二环的PAHs比例最高(平均为68.19%),颗粒态中三环的PAHs比例最高(平均为66.28%)。相对于国内外其他河流,辽河流域的PAHs污染处于较低水平,部分河流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辽河水系中PAHs的来源主要是以石油类和化石类燃料燃烧为主的混合源,这与辽宁复杂的能源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86.
2007年7月对乌江上游河流、乌江干流上的3座不同库龄的梯级水库(洪家渡水库、东风水库、乌江渡水库)表层及垂直剖面水体的可溶性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在垂直剖面上,洪家渡水库硫同位素值(δ^34 S)介于+0.3‰~+3.1‰,下泄水为-0.7‰;东风水库护‘S值介于-7.5‰~-5.5‰,下泄水为-6.8‰;乌江渡水库铲‘S值介于4.3‰~-0.6%0,下泄水为2.9‰。上述结论表明,硫同位素组成变化反映了水库硫的不同来源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不同水库表层和垂直剖面水体的硫同位素平均值有差别,水库表层的硫同位素比值主要受输入水体的控制,垂直剖面由表层向下硫同位素比值偏负,主要是由于生物作用以及有机硫的氧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987.
猫跳河流域梯级水库磷的夏季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了我国第一条全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的河流--猫跳河中梯级水库对磷的拦截效应。于2007年丰水期7~9月在猫跳河流域采集水库坝前分层水样以及下泄水,分析和测试水样中的总磷和正磷酸盐。结果表明:丰水期猫跳河流域梯级水库内部总磷和可溶性正磷酸盐变化趋势相似,而下泄水的磷含量均大于该水库表层水体的磷含量。在猫跳河流域的梯级水库中,上游水库(红枫湖和百花湖)的磷含量明显高于各下游水库,即猫跳河流域各水库顺水流方向磷含量具有逐渐减少的特征,说明该流域梯级水库开发对于全流域磷具有梯级拦截效应;另一方面,各水库的富营养化指数表明该流域各水库均处于较高的富营养化状态,全流域富营养化状态差别与磷的分布特征相似,表现为顺水流方向减弱的规律。  相似文献   
988.
乌江中上游新建水库水体甲基汞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新修建的水库是否造成水体甲基汞浓度升高,以贵州省乌江流域2座新建水库洪家渡水库和索风营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蒸馏 乙基化结合(GC CVAFS)法测定了不同季节水库水体中甲基汞的浓度,最低检出限为 0.009 ng/L。探讨了水质参数对甲基汞分布的影响以及水库水体甲基汞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洪家渡水库总甲基汞浓度夏季平均值为 0.11 ng/L,秋季平均值为 0.08 ng/L,冬季平均值为 0.10 ng/L;索风营水库总甲基汞浓度夏季平均值为 0.11 ng/L,秋季平均值为 0.07 ng/L,冬季平均值为 0.09 ng/L。数据表明2座水库水体甲基汞含量均较低,低于目前我国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一类地表水汞含量标准限值,与世界上其他未受污染的水体基本相当。水库水体甲基汞浓度随水体深度的增加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且夏季略高于冬季、秋季,这与夏季降雨量和温度有关,在入库处与大坝前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这与水库中被淹没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且流域内基岩为碳酸盐有关,还与其他环境因素有关(如pH值较高,DOC含量偏低等)。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库区环境汞的甲基化率低,但随着水库生态系统的不断演化,内源和外源营养物的输入及水体在温度分层其间自身甲基汞的形成,导致水体甲基汞含量的逐渐增加,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89.
为探讨西安冬季不同大气污染状况(污染天和清洁天)大气细粒子(PM2.5)及其一次棕碳(BrCpri)和二次棕碳(BrCsec)的光学特征及辐射效应,开展了高分辨率多波段光学参数观测,获得PM2.5多波段光学吸收系数(babs),通过进一步数据分析得到BrCpri和BrCsec的光谱依赖指数(AAE)及其相对黑碳(BC)的辐射强迫.结果显示,污染天时段370nm光学吸收(babs(370))和880nm光学吸收(babs(880))均值分别为(733±311) Mm-1和(185±80) Mm-1,分别高出清洁天约5.9倍和6.2倍.清洁天PM2.5的AAE1.08~2.09,变化幅度大于污染天(1.28~1.79).清洁天棕碳光学吸收(babs(BrC))在370nm波长对总吸收占比高于污染天,均超过30%.一次棕碳光学吸收(babs(BrCpri))在清洁天和污染天均对babs(BrC)呈现高贡献,占比范围分别为76%~86%和82%~91%,说明一次排放仍然是造成西安冬季污染的重要原因.清洁天BrC、BrCpri和BrCsec的AAE均值分别为4.42、4.31和4.78,均高于污染天,说明清洁天粒子等效直径相对较小,老化程度较高导致BrC的高光谱依赖性.babs(BrCsec)日间变化表明污染天凌晨高湿条件下的液相反应可能是BrCsec形成的主要机制,比清洁天更为强烈,而污染天日间BrCsec受光漂白的影响较大.最后估算了BrCpri和BrCsec的辐射强迫效应,在紫外波段(300~400nm),污染天BrCpri和BrCsec相对BC的辐射强迫分别为62%和16%,而清洁天分别为59%和23%,表明BrCpri和BrCsec在西安冬季的辐射强迫效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90.
近年来我国多地区发生重大的霾污染,细颗粒物(PM2.5)浓度极高,来源复杂。有机气溶胶(OA)是PM2.5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占北半球PM2.5质量浓度的20%—90%。在重霾期间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对OA的贡献率可达44%—71%。因此,本文利用WRF-Chem模式模拟了2017年10月23—28日京津冀地区(BTH)一次重霾污染事件,评估了亚硝酸(HONO)的非均相反应、低温影响下羟基自由基(·OH)的反应速率以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对SOA生成的影响。模式较好地再现了BTH的大气污染物与SOA的时空变化特征。敏感性实验分析表明:在研究期间,非均相HONO源可使区域平均SOA浓度增加30.0%;提高·OH反应的速率可使平均SOA浓度增加16.8%;同时提高排放清单中VOCs的排放量与·OH的反应速率时,SOA平均浓度可增加33.6%。并且随着污染程度的加重,SOA在OA中的占比逐渐增加。因此,除了减少一次颗粒物排放外,减少SOA前体物的排放,也是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