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04篇
基础理论   49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4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51.
硝基苯由于难降解的特性及"三致"效应,已被许多国家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因此开展硝基苯污染物的修复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综述了硝基苯污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修复研究进展,并对未来修复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2.
以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C/N下人工湿地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C/N为10时,TN、NO2-N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36±10.55)%、(86.34±9.23)%和(67.60±4.10)%,都显著高于其他2组系统(P=0.006、0.001、0〈0.01);随着C/N的增加,NO3-N去除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NH4-N刚好相反,C/N为1时,明显要高于其他2种情况(P=0〈0.05),平均去除率为(65.42-1-14.31)%。针对C/N为1时人工湿地脱氮效率较低(51.294-14.48)%的情况,对系统进水采取了添加一定量好氧反硝化细菌固定化小球并曝气12h的强化实验措施。结果发现,强化实验条件下TN、NOr-N和N03-N去除率均提高了10%以上,且都要明显高于非强化实验条件(P:0.003、0、0〈0.01),同时NH4-N和COD去除率没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微生物角度对系统进水进行前处理有助于提高人工湿地脱氮效率。  相似文献   
153.
本文对有机有毒污染物在土壤及底泥系统中的吸附/解析行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及原理,动力学模型,与吸附/解析行为相关的作用,研究新方法及有机有毒污染物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4.
大宁河春季浮游藻类“水华”及其营养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大宁河2004年春季和2005年春季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垂直分布、数量、生物量以及C含量的调查结果,并应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对其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大宁河蓄水后出现的富营养化现象和春季发生“水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了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建议。2004年春季,藻类优势种为美丽星杆藻〖WTBX〗(Asterionella formosa)、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里海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和新星形冠盘藻(Stephanodiscus neoastraea);2005年春季的优势种为实球藻(Pandorina morum)、空球藻(Eudorina elegans)、里海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和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WTBZ〗。2004年和2005年的细胞密度、生物量和C含量分别平均为171.1×105 cells/L,12.2 mg/L,1 732.2 μg C/L和113.1×105 cells/L,10.1 mg/L,1 395.9μg C/L。对2005年春季熊猫洞采样点“水华”水进行生物测试的结果表明,P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研究认为,控制大宁河沿岸带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并减少由于农田地表径流所带来的营养输入是防止该河加重富营养化和发生“水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5.
人工湿地生物堵塞是指由于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分泌大量胞外聚合物与水体中的有机物形成高含水量、低密度的胶状淤泥而堵塞基质床的现象。文章在综述生物堵塞形成过程及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讨论了生物堵塞的主要影响因素(废水特性、基质特性和级配、湿地植物搭配、运行方式)和生物堵塞原位缓解缓堵解堵技术(停床轮休、原位化学解堵、原位生物解堵),最后总结了当前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今后生物堵塞的研究及防堵解堵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6.
螺蛳是我国的一种特有腹足类,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高原湖泊中,是重要的经济螺类。为了探讨微囊藻毒素(MC)在螺蛳各组织中的分布及季节动态规律,于2008年1月及5~10月间按月采集滇池螺蛳样品,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了肝脏、消化道、性腺及肌肉中MC含量。结果表明,MC在螺蛳的肝胰腺、消化道、性腺及肌肉中MC的含量均值分别为338±190、272±163、123±097和035±043 μg/g DW;统计分析表明肝胰腺和消化道中MC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两者显著高于性腺,性腺显著高于肌肉。MC在各组织中含量最高月份出现在7月,含量最低月份出现在5月。相关性分析表明,性腺和肌肉组织中MC含量与周围环境水体中总MC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按照WHO推荐的人体每日可允许摄入量TDI(≤004 μg/kg人体重)标准进行推算发现,食用螺蛳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7.
富营养化是指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植物营养元素磷的增加与氧的锐减将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剧变。富营养化亦可被定义为生态系统中有机质输入速率增加的过程。从上述两方面的意义上讲,有机质的分解必然伴随生物可利用性磷的再生,从而对富营养化过程产生有效的反馈。本文扼要概述了上述反馈途径及其生态风险,即水体沉积物磷释放的原始驱动力来自有机质的分解,其主要途径包括自身的矿化与厌氧状态促成之后磷酸盐的解吸附。微生物群落将依有机质的数量和性质在分解过程的不同阶段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形成因时因地而异的分解速率与还原力,二者共同促进沉积物磷的释放,因高分解速率伴随高缺氧程度,且源于沉积物之长期库存,磷酸盐的解吸附量并非简单正比于有机质含量,而可能远大于此,换言之,有机质的大量输入与沉积可能导致生物有效性磷的净增,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将因此而以正反馈的形式加剧。在倡导和推行有机农业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并严格控制土壤有机质的流失。  相似文献   
158.
反应器理论在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水流流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反应器理论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系统(IVCW)的水流流态,由示踪剂试验得到水流停留时间分布(RTD),从而确定了IVCW在水力负荷为200~800mm/d时,停留时间为19~35h,并由RTD曲线的特征值确定IVCW的水流流态介于理想推流与完全混合流之间,同时应用离散流模型,不仅较好地模拟了IVCW的实际水流流态,还得到了水流的Peclect准数在11~19之间.通过有植物与无植物系统的对照发现植物根系有利于IVCW的水流流态接近理想推流状态.  相似文献   
159.
药物和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作为一类新兴的有机污染物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未被去除的PPCPs母体或转化/降解产物可能进入饮用水系统,威胁人体健康.本文分析了PPCPs在饮用水源、出厂水、供水管网和龙头水中的赋存状况,总结了饮用水厂各处理工艺对PPCPs的去除效果.PPCPs在饮用水系统中的浓度较低,一般在ng·L~(-1)到μg·L~(-1).饮用水厂处理工艺能有效去除特定PPCPs,其中氧化、活性炭及膜处理等深度处理工艺对PPCPs去除效果较好.加强对饮用水系统中PPCPs的来源控制、过程管理和末端监督等是将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0.
新型厌氧处理反应器的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厌氧反应器是应用于污水处理的一种生物处理系统。因其运行费用低,能耗少且可产生有用副产物等优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本文对厌氧反应器的由来,发展与应用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重点介绍了新型厌氧反应器的研究与应用前景;认为目前应用的是以高速厌氧反应器为代表的工艺,但必须提高系统的稳定性,缩短系统的启动周期;同时应完善适宜于处理需高温厌氧处理的废水,低浓度有机废水以及高浓度有毒物质废水的反应器。新方法或新材料如膜技术的应用以及分级“多相”厌氧反应器可能在将来的废水处理中发挥作用。此外厌氧反应器与其他废水处理系统组成的厌氧-好氧系统,厌氧-湿地系统等综合处理系统更拓展了其应用范围。在我国这样能源短缺,资金不足的发展中, 有效又价廉的厌氧处理反应器特别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