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4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1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从粤北大宝山酸性矿山废水(AMD)分离的氧化亚铁硫杆菌(A.f菌),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技术和荧光分光光度技术,研究其胞外多聚物(EPS)对水中Mn2+、Ni2+、Pb2+的吸附率及二者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结果表明,A.f菌对Mn2+、Ni2+、Pb2+具有较强的耐受性;A.f菌的EPS对3种金属离子吸附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当EPS吸附Mn2+、Ni2+、Pb2+后,类蛋白复合物荧光强度增强且最大发射峰位蓝移;A.f菌对Mn2+、Ni2+、Pb2+的耐受性与其胞外有机多聚物特别是类蛋白物质的生物吸附密切相关.A.f菌的EPS的生物吸附在水中重金属的去除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2017年九寨沟发生的Ms7.0级地震未形成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但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尤为严重,主震南北部呈现明显的破坏性差异,其中北部受灾较南部严重。该文基于Cut and Paste方法,对九寨沟地震余震序列北段中3级以上地震开展震源机制参数反演,并针对其中2次Ms4.1地震使用震源时频特征法进行了破裂方向性测定,结果显示此次九寨沟地震可能触发了岷江断裂带分支断层的活动,结合震源机制及余震分布推测该分支断层为具有一定逆冲性质的右旋走滑断层。综合地震灾害特征、地质构造和余震分布揭示了该分支断层的激活是九寨沟地震北段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地表破坏程度较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认识污泥脱水的机理,寻找更为有效的污泥脱水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污泥中水分存在形式的划分方法,同时进行了自重、离心、盐溶液渗析脱水3种实验,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原状污泥与3种脱水后污泥的微观结构进行形态学及定量分析。自重、离心、盐溶液渗析脱水后污泥的最终含水率分别为89.4%、78.0%、28.4%,且不同脱水方式会影响污泥的微观结构,进而影响脱水效率;污泥中微生物、絮团、褶皱、裂隙及物质成分等方面是污泥中水分难以脱除的重要原因。污泥在不同的脱水阶段,水分的存在形式不同,脱水的难易程度也不同;脱水程度越高的脱水手段,其脱水后污泥的结构越紧密,孔隙率及等效孔径明显降低,可通过减小污泥内部孔隙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脱水效率。  相似文献   
4.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以pH、次生矿物投加量和光催化降解时间为自变量,以降解脱色率为因变量,采用响应面法优化A .f菌次生矿物光催化降解直接黑38 (DB38)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DB38质量浓度为30 mg/L时,A .f菌次生矿物/草酸催化体系pH为2.86、次生矿物投加量为0.38 g,光催化降解为0.321 h时,DB38脱色率达99.74%,重现性和可预测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在定义生长季节长度(GSL)、生长季节开始时间(LSF)以及生长季节结束时间(FFF)三个生长季节指数的基础上,采用模糊聚类、稳健回归及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新疆1961—2010年生长季节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并针对作物生长季节指数变化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新疆20世纪90年代中期,GSL变化幅度很大,低纬地区生长季节受低温影响较小,而随纬度上升,中高纬地区生长季节受低温影响越大。生长季节长度的变化与秋季低温(生长季节结束时间)变化情况紧密相连,全疆生长季节长度在80%的保证率下,较多年平均生长季节长度缩短5~14 d。生长季节长度的延长,会导致净初级生产力以及年蒸散发总量上升,继而影响水文、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冻雨是冬春季节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山区。冻雨在到达地表前以过冷水形式存在,是一种特殊的降水类型,其化学特性鲜见报道。2015年12月—2016年3月在南岳衡山气象站(海拔1265.9 m)收集了38个冻雨样品,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了其中25种金属元素的浓度,并运用正定矩阵因子法受体模型解析了其来源。结果表明:冻雨中25种金属元素的浓度变化范围达7个数量级(2×10-4—4×103μg·L-1),且大部分元素的浓度随着冻雨温度和pH的降低而增加。26%的冻雨样本受东北气团的影响,地壳元素浓度较高;而来自西南气团的冻雨样本占38%,重金属污染较重;南部气团(36%)携带的元素浓度相对较低。与国内外其他高山站点观测结果相比,衡山冻雨中金属元素的浓度水平整体上高于雨水但低于云水。通过富集因子分析发现,冻雨中Sb、Se、Cd、As、Zn和Pb等重金属明显受到人为源的影响,呈严重富集特征。源解析结果表明燃煤对冻雨化学成分的贡献最大(占31%),二次源、扬尘、工业排放和生物质燃烧的贡献分别为30%、18%、1...  相似文献   
7.
粤北大宝山铁铜多金属矿床的尾矿富含硫化物矿物,在化学和生物氧化作用下,产生pH < 5的酸性矿山废水(AMD).本文对大宝山槽对坑、铁龙AMD的10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进行物相和微观形貌分析,测定水样和表层沉积物中Pb、Cu、Mn、Cr等重金属离子的含量,讨论pH与次生矿物对重金属元素在水-表层沉积物分布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AMD的表层沉积物的次生矿物主要由铁、锰的氢氧化物、铁矾类矿物、羟氧硫铅矿和偏砷酸氢铁矿组成,其中含铁次生矿物具有一定的空间演化特征.水-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浓度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受pH和次生矿物组合控制.水的重金属含量总体是随着pH的降低而增大,且Pb、Cu、Mn具有显著相关性.羟氧硫铅矿是Pb的主要沉淀方式;水钠锰矿的析出沉淀影响Mn、Pb、Cu的沉降率;水铁矿、针铁矿、施威特曼石控制低pH环境中Cu的沉降行为;针铁矿、黄钾铁矾、施威特曼石是水溶液中Cr的强力清除剂.  相似文献   
8.
以汶川县七盘沟为研究对象,在高精度遥感影像的支持下,通过对七盘沟的实地勘察,收集汇总了七盘沟泥石流的基础数据(松散堆积体属性、泥石流容重等)。应用临界水深法,结合七盘沟的实际情况,逆向推求七盘沟泥石流启动的临界降雨量。研究发现:汶川县七盘沟流域共查明117处松散堆积体,其临界水深介于0.18~11 m之间,松散堆积体的临界启动值为0.1~6.9 m/s,启动降雨量处于0.1~174 mm之间。本研究结果与七盘沟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可为单沟泥石流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一定参数指导。  相似文献   
9.
土壤含水率和渗透系数的原位测定是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各类地质灾害机理的重点和难点。应用基于AHFO的含水率测量方法,对降雨条件下黄土地基的水分场动态分布进行原位监测;以含水率监测结果和土水特征曲线为基础改进传统瞬态剖面法,估算蒸发条件下黄土的非饱和渗透系数。结果表明:①土壤中的水分运移受重力、吸力梯度和大气蒸发力的综合控制;降雨后黄土中的水分循环主要发生在浅层,降雨量较大时,土壤剖面呈现出干湿交替的现象;降雨量较小时,水分入渗到一定深度即向上部运移排泄;②改进的瞬态剖面法可以避免含水率分布函数和吸力未知所带来的计算误差,实现蒸发作用下黄土的非饱和渗透系数估算;③非饱和渗透系数计算值与平均含水率成正相关关系,但离散性较大,其误差主要来源于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和蒸发作用的滞后性;④该研究成果为降雨入渗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精确的含水率和渗透系数,可广泛应用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原位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研究泉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探究泉水的补给来源,对水资源管理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百脉泉泉群为研究区,通过分析降水及泉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获取了本地大气降水线、泉水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及蒸发线,并探究了百脉泉泉水的补给来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δ2H的波动范围为-151.55‰δ18O—-4.28‰,δ18O的波动范围为-19.93‰δ18O—-0.52‰,δ2H和δ18O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相似,均呈现双峰状(“M”型),本地大气降水线(LMWL)为:δ2H=7.58×δ18O+4.17。百脉泉泉水的δ2H的波动范围为-65.23‰δ18O—-37.01‰,δ18O的波动范围为-8.99‰δ18O—-4.04‰。泉水δ2H—δ18O均落在本地大气降水线上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