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综合运用时空统计、剪刀差、地理加权回归等手段分5个阶段从人口、土地、经济角度研究了2001~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城镇化水平与PM2.5浓度的时空分布以及相互关联特征.结果表明:2001~2015年,我国3a均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平均值稳步提高,PM2.5浓度波动上升(44.14~50.89 μg/m3),不同经济区之间时序变化趋势相似但强度存在差异.不同阶段PM2.5浓度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京津冀、河南与山东北部、新疆西部等地区始终为高值区,3类城镇化水平高值区域逐步扩大.城镇化水平的时序变化趋势与PM2.5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存在差异(切线夹角:15.33°~62.92°),难以解释PM2.5浓度在时间上的突变.城镇化水平与PM2.5浓度空间分布关联特征显著,土地城镇化水平与PM2.5浓度在0.01水平上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依次为东北(0.609~0.723) > 中部(0.572~0.631) > 东部(0.218~0.323) > 西部(0.079~0.255),除中、西部地区外,经济城镇化水平对PM2.5浓度正效应明显,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与PM2.5浓度负相关,GWR模型调整R2在2001~2003年阶段最高(0.6~0.77),2013~2015年阶段最低(0.08~0.64).  相似文献   
22.
以长沙市主城区为例,在203个地面点通过加密观测并获取PM2.5浓度小时观测值,辅以同步常规稀疏国控点PM2.5浓度观测数据,在点、面尺度对比分析加密、稀疏两种观测模式下城市微环境PM2.5浓度空间分布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地面加密观测模式下PM2.5浓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道路、地表扬尘、住宅小区、医院和工业园等人群、车辆活动的微环境场景;低值区主要出现在公园景区等高植被覆盖度区域.同一空间点位,地面加密观测PM2.5浓度值均高于常规稀疏国控点PM2.5浓度观测值,平均高出29.71μg/m3.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制图揭示地面加密观测模式下的PM2.5浓度呈现明显的西北部高(>75μg/m3)、中部和南部居中(65~75μg/m3)、东部低(<55μg/m3)的三级阶梯式异质特征,剖面分析各向波动较大.相比,稀疏国控观测模式空间分布图仅能反映主城区PM2.5浓度整体较低(<55μg/m3)、除北-南向之外各向剖面PM2.5浓度相对无明显变化的格局.与此同时,稀疏国控观测模式在地面加密观测点估算的PM2.5浓度同样显著低于实际观测值,所揭示的研究区高值PM2.5浓度微环境为道路、地表扬尘、汽车站.研究结果证实,出于环境保护目标建立的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点难以精确反映同点位近地面PM2.5浓度,所识别的城市高低PM2.5浓度值微环境与真实情景存在偏差,空气质量越优等级下偏差越大.  相似文献   
23.
提出了一种基于预应力混凝土的基坑冠梁的计算模型,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预应力的等效荷载作用,在基坑支护结构冠梁中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对基坑支护结构提供主动支护作用.结果表明: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冠梁可以提高基坑支护体系坑顶的刚度,改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降低工程成本;计算模型简单,具有内撑和拉锚的功效,施工更方便,质量容易控制;...  相似文献   
24.
徐勇  盘钰春  邹滨  郑志威  郭振东 《环境科学》2024,45(3):1615-1628
在区域和植被类型尺度上定量厘定气候因子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长季植被GPP(GPPGS)的直接、间接和综合影响,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植被资源管理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MODIS GPP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结合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GPPGS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通径分析揭示气候因子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和不同类型植被GPPGS变化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综合影响.结果表明:①2000~202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GPPGS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以C计,下同)为2.70 g·(m2·a)-1P<0.01).不同类型植被GPPGS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其中,灌丛上升速率最高,为3.31 g·(m2·a)-1,栽培植被上升速率最低,为2.54 g·(m2·a)-1.②长江中下游地区GPPGS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为88.11%.不同类型植被GPPGS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均大于84%.③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和最高气温对植被GPPGS的直接影响呈显著正向影响(P<0.05),而太阳辐射呈不显著正向影响(P≥0.05).最高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对植被GPPGS的间接影响均呈非显著负向影响(P≥0.05).在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综合作用下,降水和最高气温对植被GPPGS呈不显著正向影响(P≥0.05),而太阳辐射对植被GPPGS呈不显著负向影响(P≥0.05);不同植被类型上,降水是影响栽培植被GPPGS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最高气温是影响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草丛GPPGS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④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GPPGS变化主要受最高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降水的直接影响对植被GPPGS变化的主导区域占56.72%.研究结果可为量化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固碳潜力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制定因地制宜的生态恢复治理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徐勇  韦梦新  邹滨  郭振东  李沈鑫 《环境科学》2024,45(5):2596-2612
基于PM2.5遥感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分析2000~2021年山东省PM2.5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地理探测器,在省-市-县三级空间尺度上探测影响山东省PM2.5浓度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影响力.结果表明:①时间上,2000~2021年山东省ρ(PM2.5)均值在38.15~88.63 μg·m-3之间,略微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二级标准限值(35 μg·m-3).在年际尺度上,2013年是ρ(PM2.5)变化的峰值年,其值为83.36 μg·m-3,据此将山东省PM2.5浓度变化趋势分为两个阶段:持续上升和快速下降阶段.在季节尺度上,PM2.5浓度呈现“夏低冬高,春秋居中”分布特征和先降后升的“U”型变化规律.②空间上,山东省PM2.5浓度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PM2.5浓度高值区分布山东省西部地区,低值区则分布在东部半岛地区.PM2.5浓度空间变化趋势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极显著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半岛地区.③因子探测结果表明,气候因子是影响山东省PM2.5浓度空间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平均气温对山东省PM2.5浓度空间分异的影响最高,q值为0.512.省-市-县多尺度探测结果显示,影响PM2.5浓度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力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具有差异性.省级尺度上,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坡度是影响PM2.5浓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市级尺度上,降水、高程和相对湿度是影响PM2.5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县级尺度上,降水、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是影响PM2.5浓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6.
调查与分析焦化遗留场地的土壤复合污染特征是土地安全再利用的基础.以某焦化场地为例,采集0—5 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样品,测定其中的重金属与PAHs含量,并运用反距离插值法分析场地重金属与PAHs的污染特征,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估焦化场地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质量基准法评价PAH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污染物分布的空间差异性明显,重金属与高环PAHs集中分布在0—1 m表层土壤,低环PAHs在杂填土与粉质粘土交界处呈现富集状态;重金属与PAHs的来源不同,但经迁移后在场地煤库、鼓冷车间及制冷站等区域共存形成复合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表明,场地内气柜、煤库/煤棚、制冷站区域为中度—重度污染,质量基准法表明气柜、鼓冷车间、洗苯脱苯车间及煤库/煤棚处于中—高生态风险.本研究结果能够为焦化场地的后续土壤修复工程及生产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为研究化学固结处理废弃泥浆过程中固结体含水率和渗透性的影响因素,选择高吸水性树脂(SAP)和水泥作为固结材料,采用由中压滤失仪改装而成的渗透仪器对废弃泥浆开展室内固结试验,研究不同固结材料、材料配比、固结时间对固结体含水率、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4 h内配比>5%的SAP对固结体含水率降低表现优于水泥,168 h后,同配比水泥表现优于SAP。SAP组固结体渗透性优于水泥组,配比提至7%,固结时间达到72 h后,SAP组渗透性不减反增,水泥配比<7%时,提高配比对渗透性阻断作用提升效果显著。经分析,固结体渗透性和含水率存在正相关,含水率通过改变渗流通道数量而影响渗透性。配比为5%的SAP和7%水泥能够使废弃泥浆达到较好的固结效果。  相似文献   
28.
长沙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经济发展核心区,受本地排放与外来源输送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其大气污染状况一直都是区域乃至国家高度重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前期研究揭示了长沙地区大气污染的扩散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外来源特征,采用拉格朗日混合型单粒子轨迹模式(HYSPLIT)探究2013—2020年长沙地区PM2.5外来源区分布特征,继而采用轨迹聚类、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浓度权重轨迹(CWT)方法等从年、季节等不同尺度分析区域PM2.5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外来污染物输送源特征.结果表明,在国家与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政策的驱动下,2013—2020年长沙地区年均PM2.5浓度由81.80 μg·m-3下降至42.96 μg·m-3并呈显著季节差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成效显著.季节尺度上,PM2.5浓度主要呈现冬高夏低的态势,冬季最高(81.48 μg·m-3),其次为秋季(50.90 μg·m-3)与春季(47.39 μg·m-3),最小值出现在夏季(25.74 μg·m-3);另一方面,2013—2020年长沙地区外来源潜在源区主要分布于湘东北、赣西北、豫南和鄂中地区.具体而言,春、秋、冬三季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蒙古国西南部的长距离西北气流,分别占当年轨迹比重的4.73%、12.93%、12.66%,而夏季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南海南部的中长距离南方气流,占当年轨迹比重的19.06%.  相似文献   
29.
怀化市地处湘西南,雪峰山贯穿全境,山峦叠嶂、沟谷纵横,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崩塌、滑坡等坡面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活动断裂纵横交错是孕育怀化市坡面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基础,强烈风化与疏松地表是其物质来源,降水与径流量丰沛是其动力条件,暴雨、洪水是其诱发因素。人类活动,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工程、边坡开挖、乱采滥伐森林植被,增加了地质环境的压力,破坏了生态平衡,成为重要的致灾因子。怀化市崩塌、滑坡类型上以白垩系红层中的风化残坡积层中的土质类居多;时间上在过去15年呈波浪状上升态势,以2001年、2004年尤为严重;空间上主要集中沅水及其支流两岸谷坡地带和中低山丘陵区的100~450 m斜坡陡峭段。  相似文献   
30.
原位化学氧化高压旋喷修复技术在有机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某复合有机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为依托,通过现场影响半径试验确定了该场地的高压旋喷最佳施工参数,经过室内小试研究了氧化药剂投加比与污染物初始浓度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并通过中试规模工程应用确定了该场地氧化药剂的最佳投加比。结果表明:该场地的高压旋喷最佳施工参数为旋转速度15 r/min,喷嘴直径2.5 mm,注药压力25 MPa,提升速度15 cm/min; NaOH活化过硫酸钠的复配型氧化药剂的修复效果良好,氧化药剂投加比越低,污染物初始浓度越高,则污染物去除率越高;当氧化药剂投加比增加到5%时,中试规模工程应用区域内的各有机污染物浓度均可降至修复目标值。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