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95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73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通过柱实验对比研究了天然河沙、沈阳沸石、复合介质(释氧材料和沈阳沸石)作为渗透反应格栅填料修复地下水中铵污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柱实验运行120孔隙体积(PV)期间,在进水流速为1.8 m/d,铵浓度为6.6~10.3 mg/L的条件下,实验设计的复合介质填充柱对铵去除率达到99%以上。沸石在吸附去除铵的同时,又可作为微生物生长的载体,使铵进一步通过生物硝化作用被去除,实现沸石的生物再生。释氧材料的加入保证了硝化细菌繁殖所需要的溶解氧条件,水经过释氧层后溶解氧含量由2 mg/L增加到6 mg/L以上(最高达到22 mg/L左右)。实验中通过硝化作用去除的铵量占总去除量的74%左右,实现了沸石吸附联合微生物共同作用去除铵,有助于保证反应柱长期高效地去除地下水中铵污染。  相似文献   
202.
北京东南郊污灌区PAHs垂向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Eijkelkamp土壤采样器对北京东南郊污灌区进行了3个钻孔剖面采样,分析了土壤样品的理化参数,并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土壤样品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了土壤理化参数和16种PAHs从表层到5.5 m深的范围内垂向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污灌区表层土壤中有14种PAHs检出,检出浓度在4~428 μg/kg之间,表层以下PAHs的检出种类显著减少,主要以2环和3环的萘、菲、芴、苊烯、二氢苊、荧蒽6种为主.粘粒含量、粘土矿物总量、阳离子交换容量以及总有机碳4个理化参数相互之间在垂向变化上具有一致性,均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表层以下粘粒含量与低环PAHs在垂向含量变化也有较好的一致性,粘粒含量高的层位,PAHs含量也较高.从剖面PAHs含量变化可以判断,低环PAHs较易迁移,它们的迁移性强弱顺序为:二氢苊>芴>萘>菲>苊烯>荧蒽,其它高环PAHs难以迁移,仅在表层土壤中检出,说明在长期污灌条件下,迁移性较好的低环PAHs能够迁移到较深的土层中,有可能导致浅层地下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203.
浅层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的天然生物降解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何江涛  李烨  刘石  陈鸿汉 《环境科学》2005,26(2):121-125
对我国北方某城市的浅层地下水进行了有机污染调查,局部地区发现了严重的氯代烃污染.PCE和TCE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远远大于CF和CT,是主要污染物,最高浓度分别为487.55μg/L和63.74μg/L.本文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结合氯代烃天然条件下生物降解判定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氯代烃生物降解衰减可能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市地下水氯代烃污染区浅层地下水环境、Eh、pH值、生物降解的间接标志NO3-浓度变化,以及PCE和TCE生物降解中间产物等均有助于证实氯代烃生物降解转化的存在.多数点为Eh小于100mV的还原环境,将综合污染评价分级中1、2级,3、4级和5级所对应的NO3-/Cl-值求平均分别为0.804,0.754和0.596,在所有检出DCE的点中,cis-1,2-DCE的百分比均超过了DCE总量的80%.室内模拟实验进一步说明,氯代烃污染区地下水环境中,氯代烃完全可能产生共代谢生物降解转化,因此,确认PCE存在向TCE的生物降解转化,能够更加合理地解释这一地区TCE和PCE的污染现状.  相似文献   
204.
溶解氧和有机碳源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利用SBR反应器,探讨了溶解氧(DO)和有机碳源(COD)对同步硝化好氧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DO范围在0.5~0.6 mg/L时最适合于同步硝化好氧反硝化脱氮.在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中出现了亚硝酸盐氮的积累,推断经由短程硝化反硝化途径.总氮的去除率随着COD/N(碳氮比)的增加而增加,当COD/N为10.05时,总氮去除率最高可达70.39%.继续增加碳氮比时,总氮去除率增加不多,并且还会导致硝化作用不完全.当存在足够的易降解有机碳源时,能发生完全的好氧反硝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5.
王滢  邓阳  陈男  胡伟武  冯传平 《环境化学》2022,41(1):365-375
作为一种典型的硝酸盐污水,低碳氮比硝酸盐污水的存在具有广泛性,且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的危害日益突出.本研究构建了复合硫自养反硝化(CSAD)体系,基于硫-碳酸钙型复合材料与微生物,进行低碳氮比硝酸盐污水的深度处理,分析了材料投加量、粒径以及进水硝酸盐浓度对CSAD的影响,并探究了硝酸盐去除的动力学行为.结果 表明,...  相似文献   
206.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作为环境中常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致癌、致突变、致畸和难降解的特性备受关注。地球关键带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生存的关键区域,选取燕山地球关键带的雁栖湖站点,对地表水、表层土壤(0~10 cm)和地下水3种环境介质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索16种PAHs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地表水、土壤、地下水中的16种PAHs含量范围分别为9.78~2 221.3 ng·L-1、76.21~285.03μg·kg-1、21.45~1 521.13 ng·L-1,均值分别为548.42 ng·L-1、195.77μg·kg-1、492.54 ng·L-1,地表水中的平均浓度高于地下水;2) 3种环境介质中PAHs分子质量分布呈现大体相似特征,具体表现为单体PAH中萘(Nap)占主导地位,2~3环低分子量PAHs占比大于4环,5~6环最低;3)地表水和地下水的PAHs质量分数占比基...  相似文献   
207.
龙景湖是典型的河道型新建水库,维持其水质优良是使重庆园博园成为高品质生态旅游观光和休闲景区的关键。龙景湖上游流域仍处于待建期,其主要污染物是氮、磷和TSS。以IV类水为水质目标,通过开展削减负荷计算和水环境容量河段,从外源清水入湖、园区污染控制和湖体水质保持等方面,形成了龙景湖水质保持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治理方案的总体布局和任务措施。目标可达行分析显示若本规划技术方案顺利实施,将可以完成龙景湖水质保持的预期目标,从而为重庆水体污染治理和水质保持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8.
利用养殖废弃物进行沼气发酵可回收能源,同时沼液可用作肥料。但是,沼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金属元素,如超过一定限值会限制后续的利用。本文分析了文献报道的46个猪粪沼液、8个牛粪沼液、9个鸡粪沼液中的金属浓度数据,将其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为沼液进行农田利用的过程中降低了金属污染风险。分析发现,猪粪、牛粪和鸡粪发酵沼液均符合《水溶肥料汞、砷、镉、铅、铬的限量要求》和《农用沼液》Ⅲ类金属含量标准。猪粪沼液相比《农用沼液》I类标准,有31. 3%的样品As浓度超标,8. 3%的样品Cd浓度超标,3. 7%的样品Cr浓度超标,2. 6%的样品Pb浓度超标。牛粪和鸡粪沼液较为安全。相对于《农用沼液》I类和Ⅱ类标准,牛粪沼液的Cd浓度存在少量超标;鸡粪沼液存在Cr、Cd浓度超标。Pb、Hg在所调查的各类沼液样品中超标的数量极少。猪粪、牛粪、鸡粪发酵沼液均可直接用于非食用类作物的肥料,在用于草本和木本食用类作物肥料时要进行监测分析,以避免金属超标。  相似文献   
209.
为更好地研究环境中高氯酸盐离子(ClO-4)与硝酸盐氮(NO-3-N)混合污染的共同降解。选用pcrA、cld基因表征参与高氯酸盐降解的细菌,NirS基因表征反硝化细菌,16S rRNA基因表征整个细菌群落的活性。通过对高浓度硝酸盐氮与高氯酸盐混合污染降解体系内不同时间点不同种基因的表达分析,实时定量的反应复杂环境中混合污染物生物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在外源添加足够的醋酸盐作为电子供体条件下,NO-3-N与ClO-4质量浓度比为5∶1时,硝酸盐氮的存在不会完全抑制ClO-4的降解,当NO-3-N降解完全时,可以加快ClO-4的降解过程。在有硝酸盐氮存在的混合降解体系内,pcrA和cld基因与ClO-4的浓度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很高,证明该功能基因对复杂环境中特定生物群落的表征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210.
为探究氯代烃类在地下水中的污染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以天津某典型农药原料提纯场地为对象,通过地质勘察、监测采样与测试分析,对氯代烃类的水平和垂向分布特征及不同监测时间内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氯代烃类在研究区内水平分布不均,污染浓度较高的1,2-二氯乙烷和1,1-二氯乙烷主要集中在东侧办公室附近区域并随水流向四周扩散,点位检出率分别为66.67%和60.00%,点位超标率分别为40.00%和33.33%。污染物在垂向上不断向下运移,主要积聚在粉质黏土(4)2、粉土(6)3含水层中。在近一年的监测周期中,监测井Z17-2和Z9-2中氯代烃总浓度均呈现出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Z7-1中氯代烃总浓度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结合环境因子变化情况,表明该段时间内氯代烃浓度变化主要受到污染源和自然衰减两个因素影响,污染物浓度越高,自然衰减速率越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