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2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179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1.
通过室内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消化腺富集Cu及其MTLP (metallothionein like protein)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种Cu浓度暴露条件下(12.7 μg/L和63.5 μg/L),贻贝消化腺内Cu的平均吸收速率分别为2.045和7.028 μg·(g·d)-1,富集系数分别为2 074和1 619.实验测定了所有样本的溶解态Cu与总Cu含量,2个暴露组二者的比值随时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低浓度组先降低随后上升到与对照样本几乎相同的水平,而高浓度组一直呈下降趋势,表明不同污染程度生物体内金属消化机制进程存在差异.利用Brdicka极谱法测定了贻贝消化腺内MTLP的含量,对照组贻贝消化腺的MTLP平均含量为(0.551±0.037)mg/g;12.7 μg/L Cu暴露组MTLP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范围是0.407~0.699 mg/g,而63.5 μg/L Cu暴露组在暴露初始MTLP水平就显著增加(p<0.001),变化范围由初始0.942 mg/g降至0.826 mg/g.分析结果表明贻贝消化腺内的MTLP水平随着水体及生物体内的金属含量升高而增加,并与体内Cu浓度成明显的负指数增长关系(p<0.000 1).  相似文献   
212.
海洋颗粒有机碳(POC)的输出通量决定了生物泵的运作效率,海洋颗粒上附着细菌的丰度和活性影响POC向海洋内部的传输,对全球碳封存起关键作用。为了更准确地评估珠江口近岸浊度较大水域中颗粒附着细菌的丰度特征,本文在国内首次报道运用去吸附法对颗粒附着细菌进行直接测定,避免了间接测定中因总细菌计数不准确而可能产生的偏差,同时将该丰度特征与相关环境因子进行耦合研究。结果显示,珠江口3个站位均是2~20 μm粒级颗粒上面的附着细菌丰度占优势,其中珠海香洲港码头水域的丰度最大(4.21×109 cells/L),接下来是中大码头(1.13×109 cells/L)和万山岛水域(0.27×109 cells/L)。颗粒附着细菌丰度最大的香洲港码头对应的Chl a含量相对较低,可能是由于河口再悬浮颗粒有机质支撑了细菌的生长。此外,珠江口水体营养盐的浓度和比例也影响着颗粒附着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213.
论河口海底淡水资源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沿海河口区域地质构造和层序地层学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潜在的新的淡水资源---海底淡水资源,并研究了沿海河口区域海底淡水的形成、赋存、运移等特性。  相似文献   
214.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磷浓度下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吸收重金属Cu和Cd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0 h的吸收实验中,两种藻对Cu和Cd的吸收量随培养时间呈增长趋势。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对Cd的吸收速率都与藻生长速率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N浓度的增加显著促进了两种藻对Cu和Cd的吸收。P浓度的增加促进了中肋骨条藻对Cu的吸收,中肋骨条藻对Cd的吸收受P影响不大。P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吸收Cu和Cd的影响也不显著。此外,本研究还表明,当外界Cu浓度100 g/L,Cd浓度20 g/L时,两种藻对Cu和Cd的吸收量随介质中Cu和Cd浓度的升高呈直线增加趋势,说明本实验设置的低、高浓度重金属处理中,藻类的生理状态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15.
为了解海洋底栖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的产毒特征,阐明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poisoning,DSP)复杂的生物合成机制,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对利玛原甲藻不同生长期、不同营养盐条件下毒素生成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长期单个利玛原甲藻细胞中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的含量明显不同,平台期时OA含量最高,与对数中期存在显著差异(p<0.05).低N、P条件下藻的生长状况较差,所能到达的藻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f/2培养基);藻细胞中OA的总含量也低于对照组,但单个藻细胞中OA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利玛原甲藻DSP毒素的产生可能与藻所处的环境和藻的生理状态等有关.  相似文献   
216.
分析了珠江口和邻近海域沉积有机质(OM)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等地球化学参数,并对有机质的来源和沉积通量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珠江口沉积有机质来自大陆(52%)和水生(48%)混合来源;而邻近海域沉积有机质主要为水生来源(93%). 珠江口陆源有机质含量〔w(T-OC)为5.4  mg/g〕远远高于邻近海域(0.49  mg/g),近年来珠江口TOC和陆源有机质(T-OC)的平均沉积通量分别为5.57和2.2~3.6 mg/(cm2·a),说明珠江河口接受了大量的陆源有机物的输入,这是由于自20世纪后期的几十年以来,华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造成大量土地开垦,以及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所致. 珠江口和邻近海域的水生有机质沉积通量在近年均呈增加趋势,在珠江口达到最大值3.6 mg/(cm2·a),说明大量的营养物质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而促使水域初级生产力的增长.   相似文献   
217.
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溶解的N2O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自行设计的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大亚湾海水中N2O含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该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便捷、分析速度快、用样量小等优点。其检测限为6×10-8,重现性为1.7%,可以满足测定海水中溶存N2O浓度和研究海—气界面N2O通量的需要。我们使用该法测定了大亚湾2004年春季海水中N2O浓度,结果表明大亚湾海水中的N2O浓度在11.1~37.6 nmol/L,处于过饱和状态,饱和度在144%~497%,且明显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8.
柘林湾是广东省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湾之一,为了解养殖海域沉积物中汞的分布、累积及其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于2008年1月在柘林湾海域采集了5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和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对其中的总汞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含量分布、累积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柘林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汞平均含量为0.0645μg·g-1,径流输入是其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柱状沉积物表层部分总汞含量相对较低,但不同采样区域柱样中总汞含量的垂直分布却有着显著的差异,网箱养殖区主要是由于汞近40年来来源变小导致沉积物表层部分中的总汞含量较底层低,而贝类养殖区则由于沉积后的再迁移作用使汞在氧化还原边界层富集累积;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此次调查的沉积物中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的评价表明,汞虽对底栖生物基本无负面效应,但其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达到了中等水平,尤其是养殖区2号站位28~36cm、4号站位20~32cm和48~56cm以及6号站位36~56cm柱样中的汞甚至达到了高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因此,养殖区次表层沉积物中较高含量的汞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19.
富营养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外最新文献,综述了富营养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情况,这些进展主要包括:(1)对珊瑚生长及其共生虫黄藻的影响(如对珊瑚钙化作用、组织生长、虫黄藻的密度及其光合作用等的影响);(2)对珊瑚繁殖和补充的影响(包括对珊瑚的生育、受精、胚胎和幼虫的发展及其幼虫的附着等的影响);(3)对珊瑚疾病的影响(如对白化现象、疾病的易感性和病菌的适应性等的影响);(4)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群落结构演替的影响(如刺激造礁藻的生长或者促进珊瑚礁不常见的营养性藻类变成优势种)。同时指出了一些该领域未来研究的重点,包括(1)珊瑚共生系对富营养化的长期性响应机制;(2)结合同位素技术和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外部富营养化对珊瑚共生系碳、氮循环的影响;(3)富营养化对珊瑚繁殖和补充不同阶段的影响机制;(4)加强珊瑚病毒细菌的种类、结构研究,从基因这个微观的角度来研究富营养化对珊瑚疾病的影响机制;(5)富营养化与草食动物对珊瑚礁群落结构产生的耦合效应研究;(6)指示珊瑚礁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生物化学指标研究等。  相似文献   
220.
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冬季)期间,对北部湾海区的生物固氮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当培养时间为2 h时,水体浮游生物固氮速率最高,且固氮速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北部湾冬季固氮速率存在周日变化,8∶10~11∶10时段内固氮速率达到最高值。10 m和30 m水深在夜间仍能检测到固氮活性,这可能是浮游生物昼夜垂直移动引起的。北部湾冬季固氮速率的范围为447.5~1447.2 pmol/(L.h),固氮速率呈现出从湾内往湾外不断增加的趋势,湾口海区(B06站)的积分固氮速率为319.5μmol/(m2.d)。B06站Fe加富实验表明,添加100 nmol/L Fe能够明显促进生物固氮作用,北部湾冬季湾口海区生物固氮作用可能受到Fe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