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442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54篇
综合类   836篇
基础理论   117篇
污染及防治   85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86篇
灾害及防治   10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以处理葡萄糖废水的好氧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曝气量对颗粒污泥的菌群结构以及后续制备生物柴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曝气条件下的颗粒污泥形态以及细菌,真菌的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曝气量为167L/(min·m3)时,丝状真菌比例最高(8.57%),且单位生物量的生物柴油产量也最高,达到(48.62 ±1.36)mg/g SS.不同曝气条件下形成不同菌群结构的颗粒污泥,不仅影响了污泥制备生物柴油的产量,其组分也存在明显差异.曝气量为167L/(min·m3)条件下,亚油酸甲酯(C18:2)大幅增加,这可能与该条件下颗粒污泥中出现的酵母菌Dipodascus有关.由此可见,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曝气量来提高生物柴油产量和调节其组分结构.  相似文献   
142.
采用分体式MSBR和人工合成配水,对处理系统在进料高负荷变化条件下的运行特性和膜污染表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SBR系统连续运行150 d以上,在进水COD 200~1 200 mg.L-1时,COD、TP、TN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80%、60%~80%和95%.MSBR中可实现污泥完全颗粒化,在70 d时350μm左右的颗粒占90%以上,之后污泥继续长大且平均粒径达394μm.MSBR形成颗粒后,膜系统的清洗周期达65 d,是絮体污泥清洗周期的3倍以上,也大大高于一般活性污泥膜反应器的清洗周期,说明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有助于提高MSBR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及减缓膜污染发生并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43.
白洋淀水质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作为海河流域重要湖泊湿地,白洋淀的水环境直接影响着流域生态健康和环境安全.综合运用灰色聚类法、综合污染指数和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探讨白洋淀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关键影响因子.在时间序列上,白洋淀水质1973~2007年年际变化总体呈现出恶化趋势,劣于Ⅲ类水水质,由20世纪70年代的14.3%上升到2000年以后的83%,水质恶化严重;2006年内水质变化综合污染指数春(52.9)夏(11.4)冬(9.81)秋(8.88),且TP的综合污染指数最高达到14.86,BOD5综合污染指数最低为7.67.空间分布上,以南刘庄为核心的西北部区域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白洋淀东北部区域的烧车淀、王家寨、光淀张庄、枣林庄和圈头;采蒲台和端村的东南和西南区域污染最轻.通过对自然和社会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白洋淀水质的关键自然因子是入淀水量,从1973~2007年,历年入淀水量远达不到淀区最小需水量.社会因子包括产业和产业结构两方面因子,产业因子有保定市第一产业、安新县第二产业和保定市第三产业,相关系数分别为0.771、0.708和0.624;产业结构因子有安新县工业和安新县渔业和保定市农业的发展,相关系数分别为0.746、0.734和0.661.此外,安新县和保定市人口增长与水质的相关系数也分别达到0.731和0.690.建议:①控制入淀水质、淀区面源和内源污染;②空间上分区管理,可分为污染控制区、综合改善区和生态恢复区;③加强生态的监测和预警,完善白洋淀流域环境公共政策和产业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44.
喹啉和吡啶共存条件下的MFC产电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喹啉和吡啶往往共存于实际废水中,本文通过构双极室MFC,以铁氰化钾为电子受体,对喹啉和吡啶在MFC中的降解以及产电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FC的最大输出电压随着葡萄糖浓度的降低而降低,当喹啉和吡啶初始浓度均为500mg·L-1,葡萄糖浓度分别为1000、500、100mg·L-1时,最高输出电压逐渐降低,分别为606、537、354mV;最大体积功率密度为18.4、14.4和6.3W.m-3.当以等浓度500mg·L-1的喹啉和吡啶作混合燃料时,MFC的内阻超过1250Ω,最大体积功率密度为2.9W.m-3.周期结束时,COD的去除率达79%以上,喹啉和吡啶均可以完全去除,喹啉的降解速率明显高于吡啶.MFC可以利用喹啉和吡啶作为混合燃料,这为含喹啉和吡啶共存类实际废水的MFC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5.
内分泌干扰物质(EDCs)可以通过多种通道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而雌激素相关受体(ERR)是一类目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潜在致毒信号通道. 本研究克隆了青鱼(Oryzias latipes)ERRα mRNA全序列, 并通过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和不同EDCs暴露下的响应进行了分析.发现青鱼ERRα与其它脊椎动物ERRα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特别是DNA结合结构域(DBD)在从鱼类到哺乳类动物的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 配体结合结构域(LBD)序列与哺乳动物的LBD有66.4%~67.0%的序列相同. 青鱼ERRα与青鱼雌激素受体ERα、ERβ和雄激素受体ARα、ARβ的DBD氨基酸数相同, 且有较高序列相似性, 但LBD的长度和序列差异较大. 青鱼ERRα基因有5个外显子组成,位于第14号染色体. 青鱼ERRα基因在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性腺、脑、脾脏、眼和肠中表达较高,且在雌雄性腺中差异表达,表明其在雌雄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中发挥调控作用. 暴露200 ng/L炔雌醇(EE2)、200 ng/L雌酮(E1)、200 ng/L己烯雌酚(DES)、 100 μg/L阿特拉津(AT)和200 ng/L雌二醇(E2)后, 青鱼精巢中ERRα mRNA水平分别显著下降至对照组的0.54、 0.56、 0.61、 0.63和0.65倍(p<0.05), 但暴露1 μg/L三丁基锡和1 μg/L三苯基锡后上升至对照组的1.34和1.35倍(p>0.05),表明ERRα可能参与外源EDCs影响鱼类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的过程. 此外,在青鱼ERRα基因上游没有发现类似哺乳动物ERRα基因上游的类固醇激素反应元件半位点, 说明鱼类ERRα基因的调控模式与哺乳类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6.
针对目前生态功能区划仅从区域生态要素、生态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等方面考虑,而很少涉及景观格局特征与景观稳定度等景观生态学的内容;文章在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一套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理论;一方面有助于生态功能小区的划分;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原有生态保育措施只考虑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不足,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生态保育措施。文章将所建立的理论与方法用于重庆市长寿区生态功能区划,区划结果为:将重庆市长寿区划分为3个生态亚区,9个生态功能区和21个生态功能小区,与未考虑景观稳定度的生态功能区划相比,考虑景观稳定度的生态功能区划多了四个生态功能小区,而这四个生态功能小区的划出,有助于进一步针对具体问题,从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提出生态保育措施,对重庆市长寿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7.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规划环评情景方案建立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情景分析法在规划环评中进行应用时,情景方案的建立方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广西石化产业规划环评,为在广西区6个重点城市分布44个石化项目建立多套可行方案,以供后续方案筛选。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影响因素特性的权重,将改进后的多属性决策TOPSIS方法引入规划环评,并与情景分析法相结合。探讨了基于TOPSIS法对构建情景方案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并最终确定核心因子的新方法。结论为:利用筛选出的三种核心因子——规划相容性、资源环境因子和产业链结构——构建出了18套情景方案,作为规划环评的初始可行方案,并在三维坐标系中分别将这些方案表示出来,从而实现了将方案定量化、形象化,为规划环评中后续方案筛选提供了定量化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8.
考察改变进水COD浓度(11 000、 15 000、 30 000 mg/L)或水力停留时间(HRT为42 h、 25 h)对模拟高浓度有机废水微好氧连续小试处理效果的影响,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流式细胞术(FISH-FCM)、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 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及Biolog FF微孔板法分析了不同处理阶段稳定期曝气柱污泥的微生态变化,以探讨进水COD浓度或HRT改变时微好氧处理效果变化的微生态机制.结果表明,在全部4个处理阶段,曝气柱污泥中酵母含量均保持在>99.9%的水平.随着进水COD浓度的上升,污泥浓度由2.0 g/L上升到7.3 g/L,COD比去除速度由2.3 kg/(kg·d)下降到1.7 kg/(kg·d),曝气柱污泥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由2.05上升至2.19,代谢多样性指数由4.42上升至4.45;而随着HRT下降,污泥浓度从7.3 g/L下降至6.0 g/L,COD比去除速度从1.7 kg/(kg·d)上升至2.8 kg/(kg·d),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和代谢多样性指数则分别从2.19和4.45降至0.79和4.36.作为提高进水有机负荷的主要措施,提高进水COD浓度和缩短HRT对于废水处理效果和曝气柱微生态存在截然相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9.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防治与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已日益成为全球性的水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提速,资源利用强度加大,导致湖泊氮、磷营养盐严重富集,某些湖泊生态系统结构遭受破坏,功能紊乱,一些区域的湖泊蓝藻水华频繁爆发,湖泊富营养化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并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生产、生活用水保障带来挑战。尽管为了防控湖泊富营养化,我国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与物力,但在一些湖泊富营养化频繁区,一些防治与控制措施还没有收到理想而满意的效果。文章在综述国内外湖泊富营养化防治与控制策略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在富营养化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分区、分类控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0.
沉积物中吸附态菲的解吸与微生物降解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长江武汉段采集4个沉积物样品,向样品中添加菲后采用XAD-2大孔树脂模拟研究沉积物中吸附态菲的非生物解吸过程,并且利用从长江水样中分离纯化的菲降解菌进行吸附态菲的生物降解试验,比较吸附态菲的生物降解和非生物解吸过程.结果表明,菲的非生物解吸大致可分为快速、慢速和极慢速解吸3个阶段.在慢速解吸阶段,生物条件下沉积相菲浓度降低速率是其非生物解吸速率的1.9-4.0倍.微生物加速了菲从沉积物中的释放过程.微生物的活性影响沉积物中吸附态菲的微生物可利用性,在降解后期通过向体系添加微生物和营养盐,在保持微生物活性的条件下,生物降解时菲的固相残留值远小于非生物解吸条件下菲的固相残留值.吸附态菲的平均生物降解速率约为其解吸速率的1.2倍,且沉积物中与黑炭结合的菲也能部分被微生物利用.由此说明,沉积物中吸附态菲的解吸过程并不完全限制其微生物降解,微生物能够部分利用沉积物中较难解吸的吸附态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