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442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54篇
综合类   836篇
基础理论   117篇
污染及防治   85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86篇
灾害及防治   10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以厦门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结合健康、安全和发展的概念提出生态城市的内涵,提出"特征性指标与共性评价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构建模式,以厦门为例建立了一套包含4个层次,由47个共性评价指标和21个特征性指标构成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揭示了厦门目前处于生态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0.55),城市生态系统为亚健康状态(0.63)、一般脆弱的预警状态(0.50)和一般持续的发展状态(0.51),与现实的分析调研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992.
采用遥感面积反演生态功能法对公路网建设对湿地生态功能的生态累积效应进行研究,试图在多数湿地缺乏多年序列生态资料的现实情况下,为生态累积效应的定量化研究找出一种简捷而又有效的计算方法.首先,通过GIS手段分析得出公路网影响域范围内湿地面积的演变:然后,通过对生态功能与湿地面积和水深的相关关系式进行分析,得出1980~2005年湿地生态功能在公路网作用下的变化情况和规律,并预测出2010.2020年公路网规划年湿地生态功能的演变状态.研究结果显示,纵向岭谷区公路网建设对湿地生态功能有一定的负面驱动效应,随着公路网的逐渐加密湿地生态功能破坏程度加大,2005年区域内湿地生态功能指数为1980年的86%;根据该速率预测规划公路网将进一步对湿地生态功能造成破坏,到2010年研究区域内湿地生态功能指数为1980年的80%,到2020年仅为59%,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993.
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工程地质及重要生态敏感点等多项评价因子,从国家(及地方和行业)规定的标准、背景和本底标准、类比标准以及科学研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等方面讨论了评价标准的建立过程。采用多边形法,以所有评价因子的图层叠加后形成的最小图斑作为评价单元,避免了网格法中规则网格的划分不易完全与土地的均质条件及各影响因素的实际分布相符合的缺点。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得的因子权重对每个单元用于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将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与区域建设用地规划作对比分析,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评价其规划布局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基于上述评价标准的生态适宜性分析能够很好地应用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SEA)。  相似文献   
994.
基于生态足迹评价的北京市通州区土地利用方案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州区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也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需要对其区域发展规划中的土地利用方案进行适应性调整。本文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对通州区201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设定三种方案,并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各方案进行评价。分别利用2000年、2002年、2004年的等量因子计算三种设定方案的生态足迹。结果均表明方案Ⅱ的生态赤字最小,是三种设定方案中的最佳方案。而采用2002年的等量因子时,即将不同土地类型的生产力比值保持在2002年的水平,未来通州区的生态赤字最小。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得,通州区的发展必须大量引入区外的资源和能源,同时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才能使通州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95.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对空间数据的存贮和管理能力,还提供强大的空间分析手段,满足了土壤景观生态研究往往要分析大量的庞杂的空间信息的要求。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黄土高原土壤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开展了土壤景观生态信息系统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建立了《黄土高原土壤景观生态信息系统》,分析了黄土高原土壤景观生态信息系统的技术特征,并对建立黄土高原土壤景观生态信息系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为黄土高原土壤景观生态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缺磷胁迫后四尾栅藻在富磷环境中对磷的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受到不同程度缺磷胁迫后在富磷培养基中吸收磷的短期动力学过程,分析了磷在基质、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的迁移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经过0,30和60 h磷饥饿处理后的藻细胞,单个细胞内的磷含量分别为5.64×10-9,5.52×10-9和2.71×10-9mg;其在富磷培养基中的最大磷吸收速率分别为0.047×10-9,0.098×10-9和0.045×10-9mg/m in(以单细胞计);稳定时单个细胞内的磷含量分别为5.60×10-9,7.07×10-9和4.20×10-9mg.经0 h饥饿处理后的藻细胞在移入富磷培养基后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内磷释放过程,经30 h饥饿处理后的藻细胞对磷的"奢侈"吸收现象明显.此外,四尾栅藻细胞表面存在较明显的磷吸附现象,在磷充足环境中吸附量约占细胞总磷(表面吸附磷+细胞内磷)含量的1/10.  相似文献   
997.
北京市畜禽养殖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粪便耕地施用的可达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论文基于G IS技术,采用缓冲区与分区统计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北京市畜禽养殖空间分布与海拔、距居民点和道路距离之间的关系。引入畜禽粪便施用耕地空间分布可达性分析,探讨了北京地区畜禽养殖空间分布特征和畜禽粪便农田施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北京市畜禽养殖分布与距居民点距离以及海拔高度成反比,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道路分布的影响。从粪便施用耕地可达性分析来看,全市50.8%的畜禽粪便可在1 h内被运送到可施用的农田。其中,大兴和通州区畜禽粪便产生地与可施用耕地的距离最近,1 h内分别有91.5%和89.5%的畜禽粪便可运输到附近耕地。由于单位时间可达的畜禽粪便量与适宜施用耕地分布之间存在着空间上的不均衡,北京东北部区县(密云、平谷、顺义、怀柔、延庆)畜禽粪便的耕地承载大于西南部地区(大兴、通州、房山、门头沟、昌平)。根据耕地承载能力以及分布特征,科学合理地布局畜禽养殖业,是降低局部地区畜禽粪便耕地承载压力及其环境风险、实现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998.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强”可持续性进行衡量的手段。研究中以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北科大)为例,运用统计学中调查方法对2008年校园电能消耗进行调查,并应用生态学中生态足迹成分法模型对其进行分析,通过与北京及全国范围的对比,测度高校校园的可持续状况。结果表明:北科大2008年电能总消耗量为3829万千瓦时。生态足迹为7098.4hm^2,即需要7098.4bm^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支持该校的电能消耗,人均生态足迹为0.28hm^2,在忽略外部影响的情况下与北京及全国的电能生态足迹比较,学校的生态占用状况比较乐观。为促进高校节能减排的工作和建设生态和谐校园,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节能办法,供学校参考。  相似文献   
999.
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及在活性污泥中粘附率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晓莹  施汉昌  全向春  呼丽娟 《环境科学》2008,29(10):2809-2814
以4株小同菌株为对象,研究了培养基类型对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及初始细胞表面疏水性、接触时间等因素与细菌在活性污泥中粘附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培养基类型、培养时间以及菌株的自身特性均会对所培养菌种的表面疏水性产生影响;而初始细胞表面疏水性、接触时间与细菌在活性污泥中的粘附率密切相关.当接触时间较短时(<14 h),初始细胞表面疏水性是影响系统中菌种粘附量的主要因素,且存在某一临界值,当菌种的疏水率低于该值时,菌种粘附量相近,当菌种的疏水率高于该值时,粘附量明显增高,菌种可以迅速粘附到活性污泥中;而当接触时间足够长时(≥38 h),接触时间则成为系统中菌种粘附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经预接触,外投高效菌被系统完全吸附后,营养物质的投加或供氧方式的改变均不会引起被吸附菌种的再释放.  相似文献   
1000.
长江武汉段水体邻苯二甲酸酯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王凡  沙玉娟  夏星辉  刘虹 《环境科学》2008,29(5):1163-1169
分别采集了丰水期和枯水期时长江武汉段30个点位上的河水和沉积物样品,用气相色谱法对样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在长江武汉段水体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丰水期时支流和湖泊水中PAEs浓度范围为0.114~1.259 μg/L,枯水期时为0.25~132.12 μg/L.丰、枯水期干流水相中PAEs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034~0.456 μg/L和35.73~91.22 μg/L,均有沿程升高的趋势.[2]枯水期支流和湖泊沉积相中PAEs浓度范围为6.3~478.9 μg/g,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EHP)有由水中向沉积物中迁移的较强趋.丰、枯水期干流沉积相中PAEs浓度范围分别为151.7~450.0 μg/g和76.3~275.9 μg/g;丰水期时DBP由沉积相向水相迁移,枯水期时DEHP在沉积物中未达到吸附最大.[3]5种被研究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中, DBP和DEHP是主要污染物,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这2种物质的标准限值分别为0.001、0.004 mg/L,丰水期时所有的干支流均符合此标准,枯水期时干支流超标率为82.4%.[4]长江武汉段PAEs污染水平与意大利Velino河以及黄河中下游水体相近,但丰水期时水相PAEs含量远低于国内外一般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