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1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338篇
安全科学   44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04篇
综合类   1131篇
基础理论   244篇
污染及防治   104篇
评价与监测   42篇
社会与环境   371篇
灾害及防治   4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论述了小城镇建设与区域小流域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了小城镇建设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经济学意义,即发展小城镇,不仅能促进和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有利于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而且还将大大提高流域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流域与外部的经济活动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讨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小城镇建设的特点:以小流域为基础的小城镇建设呈“袖珍型”发展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建设中心城镇,加强区域小城镇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42.
对现有的碳减排计算模型加以改进,对于关键参数的取值大部分参考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从甲烷利用直接减排、化石能源替代减排、甲烷泄漏碳排放和甲烷燃烧碳排放4个方面,综合核算2000-2010年农村户用沼气项目的碳减排效益.结果表明,每口沼气池的碳减排量为1.10~1.29 t·a-1,碳减排量受沼气池规格(饲养生猪数量和类型)和地区气温变化等因素影响,每口沼气池的间接碳减排量(1.07 t·a-1)是直接碳减排量(0.22 t·a-1)的4.9倍.2000-2010年恩施州年碳减排效益整体随新建沼气池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碳减排量由2000年的3.97万t·a-1上升到2010年的70.93万t·a-1;2000-2010年恩施州户用沼气项目处理畜禽粪便导致的直接碳减排总量为157.44万t,沼气替代燃煤导致的间接碳减排总量为361.82万t,甲烷燃烧导致的碳排放量为13.12万t,甲烷泄漏导致的碳排放量为89.94万t,碳减排总效益为416.20万t.  相似文献   
943.
在崇西湿地高潮淡水区种植通过筛选的21 种湿地木本植物,以斑块状进行种植,形成工程物种与芦苇、菰等的混交群落。根据 2006年和2008年调查数据,结果表明:本土树种江南桤木、细叶水团花、枸杞、喜树、重阳木、乌桕、枫杨和构树的成活率分别为8685%、8000%、2000%、5000%、4000%、6200%、2000%、1000%和800%,白杜、桑、枣、朴树、榉树和苦楝全部死亡;引进树种落羽杉、沼生栎、木麻黄、彩叶杞柳、海滨木槿和常青白蜡的成活率分别为9890%、9610%、8400%、6200%、5000%和1550%%,美国复叶槭全部死亡。落羽杉、沼生栎、江南桤木和木麻黄耐受淹水性较强,可用于周期性淹水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中;在无致命性遮光情况下,细叶水团花、彩叶杞柳和海滨木槿是森林湿地生态恢复中较好的灌木物种。通过森林湿地的构建,对区域内的鸟类及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具有显著的提升。试验初步筛选出江南桤木、细叶水团花、落羽杉、沼生栎和木麻黄这5种树种为西沙湿地森林湿地的适生树种  相似文献   
944.
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长三角高新区的健康发展和对该地高新区现状的合理评价,通过借鉴国内外对高新区发展的评价,针对长三角地区的高新区发展状况建立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利用AHP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再利用熵值法计算出长三角高新区的发展水平,然后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该区域内高新区发展水平差距极大,规模经济和结构经济指标差别较为突出;其中上海张江高新区整体水平最高,苏州次之,其他地区高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研究发现各地的工业基础、科研能力、风险资本、政策法规等产业要素不同是造成高新区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最后给出相对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45.
长江经济带经济演进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与沿海经济带共同构成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建设的“T”字形宏观格局,是全国经济联系的中心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率先实施了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地处我国沿海经济带上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得到了超常规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的繁荣,而作为我国另一条发展主轴线的长江沿岸地区,区域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的提出则相对较晚。通过对长江经济带的时空分析,选择1992~2010年作为时间序列,以长江经济带作为空间序列,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手段,在概括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长江经济带空间分异的变化过程,以期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线索和建议  相似文献   
946.
首先建立了一套基于非结构网格的长江口-杭州湾二维垂向平均潮流数学模型,又基于最新的实测资料重点对南支水域流速、流向和水位进行验证,充分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在潮流模型可靠的基础上为MIKE21 SA(溢油模块)提供水动力基础数据,建立了一套基于欧拉 拉格朗日体系的“油粒子”追踪技术,综合考虑油膜扩展、输移和风化过程的长江口溢油行为与归宿预测模型。并对长江口夏季和冬季大潮溢油事故发生后取水口油膜厚度的变化及油膜运动路径进行了模拟预测。研究表明:油膜在长江口受到往复流形式的涨落潮交替作用,油膜沿深槽向下游震荡漂移;〖JP2〗油膜在纵向上逐渐被拉伸,形成窄长的油带,覆盖面积逐渐增大;油膜的运动轨迹除了受到涨落潮流的主控外还易受风况和长江口水下地形等影响;夏季溢油对3个水库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冬季溢油只威胁到陈行水库的取水;夏季油膜蒸发量大于冬季  相似文献   
947.
在上海市城市河岸带人工绿地建设了微区径流场,进行了5次模拟降雨径流实验,研究了人工绿地岸带下渗流中氮浓度和去除率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人工绿地岸带对垂直下渗流中氮有显著的净化作用,且主要集中于土壤的0~30 cm以内,TN和NH4+去除率在399%和398%以上,NO3-+NO2-去除率除11月为负值外,其余月份均在100%以上;在30~60 cm深度,由于土壤氮的析出导致径流中氮浓度增加,去除率降低;而60~90 cm深度的去除率增加。径流场内下渗流中氮浓度具有明显的水平空间变化,随距入水端距离的增加,30 cm深度下渗流中氮浓度先上升后下降;人工绿地岸带对下渗流中氮的净化作用均随淹水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且季节变化明显,在10月和4月具有较高的去除率,0~30 cm内TN、NH4+和NO3-+NO2-的去除率可分别达635%、891%和416%以上  相似文献   
948.
区域交通可达性的改变是高速铁路对区域发展的最直接影响。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以皖北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利用日常可达性、加权平均时间等指标分析了在有无高铁两种情景下皖北地区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后,皖北区域内部可达性和区域外部可达性均获得了较大提升,但区外可达性的改善要优于区内可达性;皖北整体可达性空间格局没有因高铁发生大的改变,可达性空间分布呈现的区域交通主干道指向性特征在高铁通车后更为明显;可达性改善的地区分布并不均匀,不同地区可达性受惠程度不一,皖北整体以及各城市内部的可达性均衡性程度都在降低,两极分化趋势在加剧。  相似文献   
949.
海洋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新动力.从上海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海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之上,以空间为载体、产业为核心探讨了上海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空间上是从立足未来有望在长江口形成亚三角洲体系的历史性新契机,提出上海海产业发展空间战略构想.即以长江口及口门内外为“一核”,以临港新城和崇明岛为“两翼”,以滨江临海经济带为“一带”,产业上以第二、三产业为突破口,未来形成发展五大海洋支柱产业和四大海洋先导产业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50.
抗生素在医疗卫生、养殖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导致其随着医疗废弃物、废水等进入到自然环境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系统分析环境中残留抗生素的种类、明确其与微生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开展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分析,对于准确评估抗生素的风险和控制其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机器学习算法在大量数据解析的基础上可进行结果评估和预测,因此可高效、低成本分析环境污染物的行为特征.基于此,本文综述了机器学习算法在抗生素鉴定识别、微生物作用机制和去除效果评估预测方面的应用现状,并概括了不同算法的应用特点和局限性.鉴于机器学习当前在抗生素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为其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提出展望,如在其它新兴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效应及控制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