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281篇
基础理论   49篇
污染及防治   46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132篇
灾害及防治   8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641.
文章介绍传统地表水环境容量一维计算方法,针对其缺陷提出考虑不均匀系数的计算方法。介绍混合区概念及其允许范围,应用二维水质模型求解不均匀系数,并分析其计算结果。作为实例,对广西红水河某河段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42.
长江流域水质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依据长江流域水质监测资料,选用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因子pH、DO、高锰酸盐指数、NH3-N,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模型对长江流域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影响长江流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是NH3-N和高锰酸盐指数;定量综合评价显示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为Ⅱ类水,但有恶化为Ⅲ类水的趋势。据此,揭示了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根据监测数据和水质报告,采用灰色模型预测了未来10年长江流域各类水质比例,预测表明,Ⅲ类以上可饮用水的比例在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643.
全球及中国海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当前海平面变化研究的成果,总结了全球1993~2003年间海平面及比容海平面变化趋势分别在2.8 mm/a、1.2 mm/a左右,在北半球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海水比容变化对海平面变化有决定性的影响.1950~2003年间全球比容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0.3 mm/a.东中国海近10 a的海平面和比容海平面的趋势变化分别为4.93 mm/a、3.18 mm/a,其中盐比容对总比容的贡献远远大于全球尺度上盐比容的贡献,在季节尺度上,比容效应是海平面面变化的主导因素,在年际尺度上,具有准2 a的周期,主要受黑潮和长江径流的影响.南海的海平面和比容海平面的上升速率分别为4.7 mm/a、 4.2 mm/a,比容海平面的位相比T/P海平面大约提前2个月,年际变化和ENSO高度相关.并提出气候变化的模拟以及区域性海平面的研究是未来海平面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44.
研究了不同磷浓度条件下铜锈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在单独培养和按不同接种密度比混合培养时的生长状况,分别计算了各培养条件下两种藻的磷吸收半饱和常数。结果表明:在试验所设置的磷浓度范围内,两种藻增长速率均随着磷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磷浓度变化对铜锈微囊藻的影响较栅藻小。在磷浓度低于100 μg/L时,1〖DK〗∶1共培养体系中微囊藻的增长速率大于栅藻,而磷浓度大于100 μg/L时,结论相反。接种密度比对两种藻的最大密度和增长率均有影响,微囊藻的增长率随着接种密度比减少而增大,栅藻则相反。铜锈微囊藻在10〖DK〗∶1共培养体系中增长最慢,栅藻则在10〖DK〗∶1共培养时增长最快。微囊藻半饱和常数随着在接种密度中所占份额的减少而减小,最小为1035 μg/L,栅藻则没有显示明显规律,在1〖DK〗∶10共培养体系中磷饱和常数最小,为1982 μg/L。无论在哪种培养体系中,铜锈微囊藻的磷吸收半饱和常数均小于斜生栅藻,表明微囊藻对磷营养盐更具亲和性,营养盐浓度较低的环境下微囊藻更易在竞争中获胜。  相似文献   
645.
分形维数在洪水分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数阶积分是分形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应用分数阶积分进行时间序列维数估计,其精度比box维数、量规法等方法高。在此方法的基础上,以金沙江上游石鼓站42年的流量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流量散点序列进行了分形分析,在初步证明洪峰散点序列是一种分形的前提下,将分数阶积分应用到洪水分期上,通过估算的维数确定洪水分期原则并定量划分了洪水的分期时间,论证了洪水分期的合理性,并将分数阶积分估算维数法与容量维数法进行比较。对比传统洪水分期方法,分形维数分期结果较为客观,受经验和人为影响较小,但是容量维数方法需要选择大量的洪峰点,分析计算的工作量很大,而分数阶积分具有运算方便、结果准确等优点,而且建立的分形函数关系方便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46.
RSI-MO反应器强化沼气原位深度脱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原位深度脱硫,采用向反应器中嵌入最佳剂量(20g/L)废铁屑并引入微氧条件,构建废铁屑-微氧(RSI-MO)工艺,探索微氧效应对厌氧消化稳定性、效率、脱硫的影响.试验分7阶段,P1阶段对照组,P2阶段加入RSI,P3~P7阶段逐步提高O2剂量. 结果表明,MO激发硫氧化菌生物脱硫,促发RSI化学腐蚀而生成铁硫沉淀物,耦合生物脱硫与化学除硫作用.P3~P7阶段,随O2剂量的提高,H2S浓度呈降低趋势,而残余O2浓度呈升高趋势.综合来看,P6阶段反应器厌氧消化效率和脱硫效率最佳,甲烷产率达301.1mL/gCOD、沼气H2S浓度为113mg/m3,较P1阶段分别提高37.65%和99.40%.通过硫平衡分析发现,P6阶段存在于固、液、气三相硫元素含量分别占84.0%、11.9%、0.21%.表明RSI-MO工艺可实现沼气原位深度脱硫.  相似文献   
647.
为揭示洪泽湖入湖河流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了洪泽湖自西北向西南7条入湖河流65个表层沉积物中不同磷(P)形态,并探讨了磷形态空间赋存特征的影响因素及环境意义.研究表明:沉积物总磷(TP)含量为488.90mg/kg~960.22mg/kg,无机磷(Pi)为主要形态,相对含量为65.81%~76.16%.西部入湖流域沉积物有机磷(Po)以非活性有机磷(NLOP)为主,汴河最高,相对含量约占Po的50.41%,生物有效态无机磷(BAP)相对含量最高,占Pi的66.84%,污染程度最高;西南和西北入湖流域Po则以中活性有机磷(MLOP)为主,Pi以钙结合态无机磷(HCl-Pi)为主.西北入湖流域由于受当地地质背景的影响,HCl-Pi所占Pi相对含量最高(43.02%),从而减缓了磷的移动能力,污染程度最低.随着沉积物污染程度的增加,生物有效态Po含量增加,但所占Po相对含量降低;HCl-Pi含量增加,所占Pi相对含量降低,这一现象和我国其它典型地区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分布类似.西部和西南入湖流域主要受水土流失、有机面源污染及藻类生长的影响,有机质环境较高,水交换能力弱,可被有机质降解的Po组分高于可被矿化的Po组分,大部分难降解Po组分易沉积,导致西部和西南入湖流域较高的BAP和NLOP含量,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沉积物OM是各形态磷之间相互转化的关键因素,和沉积物内源磷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密切相关.洪泽湖入湖流域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差异性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物的输入而导致内源磷负荷加剧.洪泽湖西部和西南入湖流域应重点控制农田水土流失及养殖业面源污染,建设滨岸修复带,遵循少量多次增施有机肥原则,减少农用地水土流失.健全农村养殖业废水废渣处理;划定科学养殖区;提倡铜围网箱,增加水体交换率.而对于洪泽湖西北入湖流域则应重点防止过度城镇化带来的水土流失及对生态功能保护区过高的污染负荷.  相似文献   
648.
隔河岩水库位于湖北省境内长江支流清江上,是湖北省重点保护的水源地和旅游胜地。根据1992—2000年间隔河岩水库的水质监测数据,对隔河岩水库的水质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隔河岩水库中的总氮浓度、BOD5浓度和CODMn浓度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此外,还建立了隔河岩水库的富营养化评价标准,用该标准对隔河岩水库的富营养化现状进行评价后得到以下结论:隔河岩水库的总磷、透明度、叶绿素a、CODMn和BOD5这五项指标均处于贫营养状态和贫—中营养状态,只有总氮浓度在各个断面都超过了富营养化标准,这与隔河岩水库库区的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有关。总体来看。隔河岩水库的水质状况良好,库区水质基本属于贫—中营养状态,其营养状态是磷控制型的。  相似文献   
649.
不确定性信息下河道型水库纳污能力计算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河流水文、水质条件等因素的实际变化,并在考虑了参量取值可信度的基础上,运用未确知数学理论对河道型水库闭闸期间滞流水体纳污能力计算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依据未确知数学计算不确定性信息下水体纳污能力,理论上是可行的,计算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650.
探讨利用粒状生物活性炭(GBAC)和固定粉状生物活性炭(IPBAC)对人工废水CODMn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GBAC和IPBAC中微生物的生长(UV254)与运行周期密切相关。GBAC和IPBAC运行初期内,炭表面的生物膜逐步形成,微生物不稳定,从而导致UV254值波动较大。随着运行周期的延长,生物膜生长逐步趋于稳定。随着炭层高度的增长,生物活性炭对CODMn的去除率也越大。GBAC与IPBAC对CODMn都有很高的去除率,但GBAC对CODMn的去除率高于IPB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