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138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31.
山地生态系统受地形因素影响在垂向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厘清山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异特征是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流域岷江上游为研究区,将2000、2005、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及DEM数据作为数据源,运用地形位指数、相对变化率和敏感性系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60%和30%;2000~2010年,1~4级地形位上除未利用地外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指数变化较为明显,林地和耕地不断降低,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不断升高。(2 )研究期内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和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随地形位的升高均呈倒V形变化;2000~2010年,研究区1~12级地形位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13~20级地形位上呈减小 趋势。(3)2000~2010年,各地形位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与研究区一致;除1级地形位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幅度略高于研究区外,2~20级地形位上的变化幅度与研究区基本一致。(4)研究 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系数均小于1,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2000~2010年各地形位上水域、草地和荒漠敏感性系数不断上升,林地 和耕地敏感性系数不断下降。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效应进行定量测度,明晰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地形梯度变化所呈现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变化特征,为保护区域 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地形位指数;地形梯度;岷江上游;青藏高原东缘  相似文献   
132.
明确耕地土壤重金属来源对土壤健康合理管护及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源解析结果(源成分谱和源贡献)、历史调查数据和时序遥感数据,整合地理探测器(GD)、最佳参数地理探测器(OPGD)、空间关联探测器(SPADE)和空间关联交互探测器(IDSA)模型,探讨了土壤重金属来源空间分层异质性研究中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MAUP),分别识别了分类变量和连续变量中控制土壤重金属来源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中小尺度下土壤重金属来源的空间分异性研究受空间尺度影响,0.08 km2能够作为区域土壤重金属来源空间分异性探测的可选空间单元.连续变量受空间相关性与离散化水平影响,分位数法和中断数为10的离散化参数组合能够减少连续变量在土壤重金属来源空间分异性探测中所受分区效应的影响.分类变量中地层(PD 0.12~0.48)控制土壤重金属来源空间分异,地层和流域的交互作用对各来源解释力为27.28%~60.61%,各来源的高风险区域分别分布在地层中的下震旦系、上白垩系、土地利用中采矿用地和土壤种类中典型强淋溶土区域.连续变量中人口(PSD 0...  相似文献   
133.
我国城市不同功能区地表灰尘重金属分布及来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李晓燕  刘艳青 《环境科学》2013,34(9):3648-3653
为揭示城市不同功能区地表灰尘重金属的分布规律及污染来源,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多个省会城市主要功能区地表灰尘重金属数据的分析和比对,阐述了我国城市不同功能区地表灰尘中Cd、Cu、Pb和Zn的分布及累积差异,并探讨了不同功能区地表灰尘重金属的可能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工业区地表灰尘重金属含量最高,交通区地表灰尘重金属含量最低,商业区和居民文教区地表灰尘重金属含量处于中等水平.4种功能区之间地表灰尘重金属水平分异较大的元素是Zn和Pb,Cu和Cd在不同功能区地表灰尘中的含量差异较小.相对于城市土壤,工业区地表灰尘重金属累积最重,其它3个功能区地表灰尘重金属累积差异不明显,但相对而言,交通区地表灰尘重金属累积最轻.不同功能区地表灰尘累积程度差异最小的元素是Cd.  相似文献   
134.
本文以我国西南贵州省会城市贵阳为例,对地表按城市功能分区采集灰尘样品,从不同功能区灰尘Pb总量和不同粒级灰尘Pb含量及贡献两个角度探析城市功能对地表灰尘Pb的影响。研究表明,贵阳市地表灰尘Pb平均含量为93.2mg/kg。商贸区和交通区地表灰尘Pb离散度较小,工业区和垃圾站地表灰尘Pb分异较大,住宅区、广场和学校灰尘Pb数据离散度处于中间水平。不同功能区地表灰尘Pb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工业区地表灰尘Pb含量显著高于商贸区和垃圾站;广场和学校地表灰尘Pb含量显著高于商贸区和交通区;住宅区Pb含量显著高于交通区。城市功能区从功能和地理位置两个方面影响城区地表灰尘Pb水平。各功能区地表灰尘不同粒级颗粒物中Pb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但所有区域地表灰尘中<250μm粒级颗粒物对地表灰尘Pb的贡献基本达到80%。  相似文献   
135.
贵州乌江流域是典型的山地流域,对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动态演变关系进行探究,对于今后推动山地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截取2004-2016年贵州乌江流域43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时空2个维度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序列上,贵州乌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处于波动上升阶段;在空间上,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东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普遍较高,中部和西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普遍较低,东北部区域和中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上升趋势明显。(2)在全域空间上,贵州乌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空间分布存在自相关性且空间自相关性不断增强,空间独立性不断减弱;在局部空间上,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高低集聚明显。(3)贵州乌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度处于波动上升阶段,协调发展度由中度协调发展水平上升到较高度协调发展水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6.
以贵阳市南明河流域1990、2000和2013年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通过多尺度空间单元格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描述了南明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进一步揭示了喀斯特区域城市发展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990~2013年,南明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增加6.87亿元,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而耕地、建设用地的变化造成生态服务价值的损失;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存在较强空间聚集性,生态服务价值"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下游,"冷点"区主要集中在流域中游;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加,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自相关性增强;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缺乏弹性,林地敏感性最高,对流域生态服务价值贡献最大,而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建设用地对总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7.
城市室内外灰尘重金属形态差异分析——以贵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贵阳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室内外对应的样点16个,采集灰尘样品,利用tessier五步提取法提取室内外灰尘中的重金属Cu、Zn、Pb、Ni和Cd,分析室内外灰尘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差异,并通过生物活性和迁移能力的比较评价室内外灰尘中重金属的潜在危害。结果显示:室内外灰尘重金属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Cu、Zn、Pb、Ni和Cd在室内灰尘中的可交换态比例均远高于室外,而其在室外灰尘中有机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比例均高于室内,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除Cu外,其它元素均表现为室内所占比例高于室外。Cu、Ni和Cd在室内灰尘中的生物活性均高于室外,5种元素中,室内灰尘Cd的迁移性和生物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38.
为了推动雷达数据在贵州高原山区的应用,针对高原山区的气候与地形特点,基于雷达数据的优势,本文对此类高原山区应用星载雷达数据进行初步探讨。利用TM影像4,3,2波段和雷达SAR数据,通过不同融合方法进行融合,应用标准差、信息熵、相关系数等参数对融合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几种方法得到的图像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多光谱图像的光谱信息,同时也增加了雷达数据的纹理信息。其中PC变换能够最好地保持TM数据的多光谱特性,对于植被信息最为突出;HSV变换很好地保留了SAR数据的纹理信息,有利于居民点、建筑物等目标的识别;GS变换增加了图像的可识别度,但降低了整体的清晰程度;Brovey变换效果最差,图像失真较大。  相似文献   
139.
本文对Fenton试剂处理垃圾渗滤液进行了研究,探讨H2O2用量、n(H2O2):n(Fe2+)、pH值、反应时间等因素对COD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enton法对垃圾渗滤液中COD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最佳条件是:初始pH值为4,n(H2O2)∶n(Fe2+)为2∶1,反应时间为1 h,垃圾渗滤液的COD去除率可达70.8%。但单独采用Fenton法对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处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