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33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225篇
基础理论   129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连续加速溶剂萃取对环境介质中多环芳烃的提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骁轩  冉勇 《环境科学》2009,30(12):3698-3702
应用连续加速溶剂萃取(ASE)技术以4种不同的溶剂分别对2个土壤、 2个沉积物以及1个页岩样品进行3次抽提.结果表明,第1次得到的多环芳烃(PAHs)组分占据了全部含量的一半以上,甲苯是4种有机溶剂中抽提效率最高的;对于给定样品,连续ASE所得到的PAHs来源指标都相似,表明应用这些指标进行PAHs来源判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72.
酚类化合物在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的降解与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4种烷基酚、7种氯酚和2种硝基酚物质在广东韶关钢铁集团焦化废水处理站的浓度演变与转移.针对设计处理量为2000 m.3d-1,生物处理采用A/O1/O2工艺,已经稳定运行5年的实际废水处理工程,同一时间分别采集水样、气样与综合排泥样若干批次,采用GC/MS方法分析酚类物质的浓度.研究结果表明,焦化废水中酚类物质在原水与各个处理工段中均存在成分与浓度的特征分布,烷基酚类物质浓度高但容易通过生物降解去除,氯酚和硝基酚的去除率略低,经生物处理的出水酚类物质浓度均低于5μg.L-1,达到了有关排放标准的要求;所有酚类物质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存在气相转移的现象,转移污染物浓度分布差异显著,取决于废水本底浓度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污泥样品能够高倍数富集氯酚类物质,在处理与处置工艺的选择方面需要防止扩散.酚类化合物在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浓度削减主要是生物阶段,气相转移与固相转移可能构成环境风险,未来的水处理工程需要考虑二次污染的消除问题.  相似文献   
273.
广州大气气溶胶总悬浮颗粒物(TSP)中的有机示踪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小玲  倪金龙 《环境化学》2012,31(2):226-234
为了解广州市气溶胶中有机示踪化合物的分布特征,采用N,O-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BSTFA)衍生化预处理技术和GC/MS分析技术,于2002—2003年对广州市大气气溶胶中的有机示踪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脱水糖类、β-谷甾醇、脱氢松香酸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葡萄糖、果糖、蔗糖、海藻糖等主要来源于土壤的再悬浮;藿烷类、甾烷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胆甾醇可以作为肉类烹饪等餐饮源的有机示踪物.广州市大气中所检测到的所有糖类化合物与植物蜡的浓度比值春、秋两季较高,这可能与春天是植物叶片扩张和耕耘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果实成熟和农作物收割的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274.
广东北江上游流域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江是珠江的重要支流之一,为确定北江上游流域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OCPs)的含量、来源以及分布特征,2010年11月,对该区域水稻田、菜地和果园土壤进行了采样、处理以及GC/MS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7种OCPs中,除环氧七氯、狄氏剂、硫丹I、反式九氯、顺式九氯、异狄氏剂醛和甲氧氯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总OCPs质量分数为2.71~62.4 ng.g-1,平均11.9 ng.g-1;含量最高的为DDTs,其次为硫丹和HCHs,其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1.82~60.3、0.103~19.6和nd(未检出)~1.74 ng.g-1;水稻田土壤DDTs的含量与果园相当,但明显高于菜地的残留水平。研究区域OCPs的源分析表明,HCHs主要来自于早期商业HCHs和林丹农药的残留,DDTs源于商业DDTs和三氯杀螨醇农药的残留。北江上游流域农田表层土壤OCPs储存量约为342 kg,其中DDTs 243 kg、硫丹63.7 kg、HCHs 15.0 kg。与国内外同类型报道相比,结合我国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研究区域土壤OCPs残留的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275.
广州地区PBDEs长距离迁移潜力和总持久性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TaPL3.0模型对7种PBDEs同系物在广州地区的长距离迁移潜力(LRTP)和总持久性(Pov)进行了模拟研究,并通过灵敏度分析得到了模型的关键参数.研究结果显示,PBDEs排放至大气中,特征迁移距离(CTD)为296~811km,均值为557km;Pov为19~279d,均值为184d;PBDEs平均约有73.8%分布在土壤中,16.9%分布在沉积物中,9.3%分布在其他三相中.PBDEs排放到水体时,CTD为3090~4291km,均值为3731km;Pov范围为228~854d,均值为731d;平均约92.1%分布在沉积物中,6.8%分布在水相中,1.1%在大气、土壤和植被相中.BDE47迁移潜力最大,BDE209易残留于源区形成点源性污染.PBDEs各同系物主要分布在沉积物和土壤中.随着溴代程度升高,CTD逐渐降低,Pov逐渐升高,与国外研究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276.
典型线路板回收过程排放颗粒物的主要成分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南方一典型废旧线路板回收作坊内的空气颗粒物(PM)样品的主要化学组成和特征.结果表明,作坊内的PM水平比较高,平均浓度为(1430±200.8)μg/m3,其组成与其他排放源完全不同.有机物(OM)占PM的46.7%~51.6%,主要的有机成分是有机磷酸酯类,包括磷酸三苯酯(TPP)和其甲基取代化合物、十六酸甲酯、十八酸甲酯、左旋葡聚糖和双酚A.元素碳(EC)对PM的贡献较小.此外,线路板回收过程还排放了大量重金属,尤其是Cd, Pb和Ni.研究结果表明粗放式的线路板回收工艺给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277.
在渤海湾天津段潮间带及邻近区域的主要入海河流和近海采集8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GC/MS对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潮间带44个样品的PAHs平均含量为(140.0±84.1)ng/g,与近海样品的PAHs含量[(161.6±38.7)ng/g, n=26]相当,但远低于河流样品的PAHs含量[(452.7±206.0)ng/g, n=13];潮间带样品的PAHs含量呈现“北区高南区低”(以天津港码头为界)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该区域沉积物粒度及黑碳和总有机碳的含量呈现显著的相关性;从PAHs的组成上可以显示潮间带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潮间带样品PAHs的BaP毒性当量含量平均为(24.5±21.1)ng/g;根据加拿大魁北克省海洋沉积物中PAHs的质量评估标准,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污染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278.
湘江是我国重金属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为了更全面了解湘江衡阳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在前期相关研究基础上,分析了重金属Tl及其他4种重金属(Mn、Co、Ni和V)的含量水平和分布特征,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湘江衡阳段表层沉积物中Tl和Mn有一定程度的累积和污染,其含量分别为0.12~2.09mg·kg-1和234~4580mg·kg-1。由于Tl具有较强的毒性响应,其潜在生态风险不容忽视。综合前期相关研究结果,研究区域中10种重金属总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27.8~6266,约70%采样点具有重度生态风险,其主要风险来源于Cd和Tl。  相似文献   
279.
广东省小流域地区滑坡灾害具有多发性、广泛性和严重性的特点,严重影响山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区域滑坡灾害预警和单体地质灾害稳定性研究总是在两个不同的体系下进行,二者缺乏有机联系,常用的滑坡灾害预警单元也不能反映成灾机理.以广东省梅州市程江流域的松岗小流域为研究区域,以斜坡单元为基本单元,以气象、水文、人文过程为主要参数,通过分析各参数与灾害形成的内在关系,结合GIS技术,构建气象-地形-水文-地质-人文耦合模型,并通过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提高了滑坡预测的空间精度,而且可对特定降雨条件下的滑坡灾害进行客观有效地预测.  相似文献   
280.
区域大气细粒子污染特征及快速来源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广东大气超级站使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等仪器开展综合观测,2013年12月共监测到两个污染过程,主要的化学成分为元素碳(EC),占总颗粒数的56.8%,其次为有机碳(OC)和重金属(HM),分别占总颗粒数的12.7%和10.1%.两个污染过程中,不同颗粒类别的变化趋势有差异,说明两个污染过程的污染特征有所不同.污染来源分析发现,监测期间主要受到机动车尾气源和燃煤源的影响,二者分别占24.8%和22%;其次为工业工艺源和生物质燃烧,分别占16.4%和10.3%.第一个污染过程中,工业工艺源是首要污染源,而随着颗粒物浓度的增高,燃煤和二次无机气溶胶的比例明显增加,说明此污染过程中受一次污染源(燃煤源和工业工艺源)和二次光化学反应的复合影响.而第二个污染过程中,机动车尾气为首要污染源,其次是燃煤和工业工艺源,整个过程中各源的比例较为稳定,说明该次污染过程主要由不利气象条件导致的污染物累积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