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21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223篇
基础理论   120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91.
以ACOF和陶粒作为生物滤床的填料,利用P.putida净化气相中的氯苯,并将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添加于生物滴滤床的喷淋液中,研究其对滤床处理氯苯废气效果的影响.微生物静态培养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SDS浓度大于35 mg/L时,对P.putida存在明显抑制作用.在喷淋液中添加25 mg/L的SDS,有助于缩短滤床的适应期,并提高稳态下滤床的性能.对于填料为ACOF的情况,喷淋液中的SDS最优添加浓度为25 mg/L,此时滤床的最大去除负荷为234.7 g/(m3·h).喷淋液中的SDS经过5 d的运行,会有18%~20%的损失,但对滤床的性能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92.
利用PUF大气被动采样技术监测中国城市大气中的多环芳烃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利用PUF大气被动采样技术,分冬、春2个季度,对中国32个城市大气中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除主要存在于气相中的2~3环PAHs与部分4环PAHs外,PUF被动采样器也可一定程度地采集大气颗粒物中的5~7环PAHs.中国城市大气PAHs的浓度与组成,主要受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中地区部分城市大气中PAH总量和高环PAH浓度均较高,华南和东南沿海一带城市则相对较低.在季节变化上,表现为冬季浓度高、春季低.可能是陆源有机质在土壤中早期成岩作用的产物,春季浓度升高反映了土壤颗粒物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与扬尘天气相对应;而芴的浓度在燃煤较多的城市大气中显著增加,与其主要属燃煤成因相一致.研究表明,PUF大气被动器可很好地运用于区域大气PAH污染分布与特征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93.
近3年太原市夏季降水的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本研究采集了2011~2013年太原市夏季66场降水样品,分析了p H值、电导率和水溶性阴阳离子,探讨了太原市夏季降水的化学组成及来源.结果表明,近3年太原市夏季降水p H值范围为4.63~8.02,加权平均值为5.19;2011~2013年酸雨频率分别为37.0%、31.2%和17.4%.太原夏季降水的化学组成以SO2-4、NO-3、Ca2+和NH+4为主,阴离子SO2-4和NO-3加权平均浓度分别占阴离子总浓度的67.2%和22.0%,阳离子Ca2+和NH+4加权平均浓度分别占阳离子总浓度的55.1%和29.0%;降水中SO2-4、NO-3、Ca2+和NH+4浓度水平随年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近3年SO2-4/NO-3的当量浓度比分别为2.97、3.06和3.08,平均值为3.02,说明太原市夏季酸性降雨类型为硫酸和硝酸复合型,且硝酸盐的贡献逐年增强.通过中和因子分析,表明太原市夏季降水中Ca2+和NH+4对酸性中和起主导作用,但Mg2+的作用不可忽略.太原市夏季降水中水溶性化学组分主要与燃煤排放有关;结合气团的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太原市夏季降水主要受山西省内南部低空运行的短距离输送气团的控制;西南和东南气团是太原市夏季降水中水溶性化学组分的主要来源.为了有效改善太原市的空气质量,太原南部及本地焦化企业和燃煤电厂污染物的排放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294.
采用管式炉对污水厂活性污泥焚烧过程中Ni的迁移分布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污泥掺烧量(污泥质量与煤和污泥总质量的比)为25%时,Ni的挥发率(飞灰与气体中Ni质量的总和与污泥中Ni质量的比)几乎为零,且污泥与煤混合试样的综合燃烧效果最好;当污泥焚烧加入硫化物时,各种硫化物对Ni的残留率(炉渣中Ni的质量与污泥中Ni质量的比)提高能力大小顺序为Na2S>S>Na2SO3>Na2SO4;当污泥焚烧加入氯化物时,促使Ni向烟气中迁移,且加入无机氯更易使Ni向烟气中迁移。  相似文献   
295.
矿山开采是造成环境重金属污染的重要途径,揭示重金属在污染区的富集特征及潜在生态效应对重金属污染防治有重要意义。以粤西某硫铁矿区废水池沉积物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和分级提取法分析底泥中Tl、Cr、Ni、Co与Cd总量和各化学形态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并结合矿物组成分析阐明富集及迁移机制。结果表明:底泥中Cd含量远超我国土壤背景值,且Cd主要以弱酸可交换态的形式存在;Tl含量同样远超我国土壤背景值,以残余态的形式为主;Cr和Ni含量均略高于我国土壤背景值,也主要以残余态的形式存在;Co含量小于我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具有较大的弱酸可交换态比例。综合富集因子法和风险评价指数分析,底泥中Cd具有很强的环境潜在危害性;Tl具有强的环境潜在危害性;Cr和Ni具有中等程度的环境潜在危害性;Co没有环境潜在的危害。硫铁矿区废水池底泥是重金属(Cd、Tl、Ni和Cr)重要的汇和潜在二次污染源。硫铁矿区废水池底泥中Cd和Tl高度富集,Ni和Cr具有低—中等程度的富集,废水池底泥的污染防治与资源回收同样值得思考关注。  相似文献   
296.
参照美国环保署USEPATO-14标准方法,分别于非采暖、采暖和沙尘期采集新疆独山子区空气样品,用预浓缩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对其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独山子区各类VOCs对总VOCs的贡献大小依次是:烷烃(61.80%) > 烯烃(18.62%) > 芳香烃(10.16%) > 乙炔(9.42%);用气溶胶生成系数(FAC)估算VOCs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潜势表明,对SOA生成贡献最大的是芳香烃,在非采暖、采暖和沙尘期的贡献率分别为97.80%、87.28%和69.52%;用SPSS软件和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气象因素、VOCs、O3及NOx之间的关系,表明高温干燥天气有利于O3生成,且独山子区O3生成主要受VOCs控制,一些烯烃(如1-丁烯)与O3呈显著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97.
PM2.5变化的驱动因素是大气PM2.5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了揭示PM2.5污染的特点及其驱动影响因子,以广州市为例,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测自然因素(包括平均降水量、平均温度、平均气压、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植被指数)与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交车辆数、电力消费量)对2015年广州市ρ(PM2.5)变化的影响机制与差异.结果表明:①基于因子探测分析发现,对ρ(PM2.5)变化影响最大的前三位驱动因素分别为植被指数、公交车辆数与电力消费量,对应的因子影响程度指标值分别为0.51、0.46、0.40.②基于生态探测分析发现,植被指数与其他自然因素(如平均温度、平均降水量、平均气压等)对ρ(PM2.5)空间分布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与所有社会经济因素对ρ(PM2.5)空间分布的影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除植被指数外,公交车辆数与其他自然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对ρ(PM2.5)空间分布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③基于交互探测分析发现,所有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ρ(PM2.5)变化的交互作用均大于单一影响因素的独自作用,其中平均降水量与平均气压交互作用后对ρ(PM2.5)变化的影响最大.研究显示,自然因素(尤其是植被指数、平均降水量)及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如交通出行、电力消费等)交互效应对广州市ρ(PM2.5)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98.
采用“草酸+氟化铵”水相电解液体系通过阳极氧化法制备出了TiO2纳米管材料,可有效光催化深度降解水源水中的微囊藻毒素(MC-LR).结果表明,阳极氧化电压为20V、组分配比为1/12mol/L H2C2O4·2H2O+0.5wt% NH4F、电解液pH值为4、阳极氧化时间1~2h的条件下制得的纳米管形貌最清晰,孔径为50nm左右,管长为250~600nm;催化剂经过500~600℃的温度煅烧后对MC-LR的光催化降解效率相对较高;pH值在3.5或8左右时,有利于MC-LR的光催化降解,且光化学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MC-LR的光催化降解机理主要包括产生的强氧化性·OH自由基对Adda支链共轭双键、Mdha氨基酸单双键以及Adda支链中甲氧基等部位的攻击氧化和肽键的水解.  相似文献   
299.
为进一步了解洞穴微环境与气候环境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文以广东英德宝晶宫溶洞为研究对象,对洞穴空气温度、相对湿度、CO_2浓度进行了为期42个月(2011年12月~2015年5月)实地监测,结果发现宝晶宫洞穴微环境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近洞口处洞穴微环境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而洞穴深处微环境季节变化显著变弱。洞穴微环境的变化主要受到外界气候和天气的变化以及通风效应的影响,前者是导致洞穴微环境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后者是导致洞穴微环境变化具有空间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此外洞穴结构和旅游活动也会对洞穴微环境变化产生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洞穴通风作用是影响洞穴微环境变化的重要过程之一,其对洞穴沉积气候环境指标的影响可能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00.
添加型高氯代阻燃剂得克隆(dechlorane plus,DP)因为在环境中表现出普遍存在性、持久性、生物富集性、长距离迁移性和毒性,近年来迅速引起各国环境科学家的关注和重视。DP广泛应用于电线电缆等电子产品塑料中,粗放式电子垃圾拆解活动已被证实是环境中DP的重要污染来源之一。为探讨电子垃圾拆解区及其周边地区大气中DP的污染特征、呼吸暴露剂量和影响因素,对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区贵屿(GY)及其周边地区陈店(CD)和对照市区(广州市天河区,TH)进行大气采样和DP分析,并运用Monte Carlo模拟计算其日呼吸摄入剂量,同时对暴露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受当地粗放式电子垃圾拆解活动的影响,GY大气中的DP平均浓度(范围)高达(1 119±1 021)pg·m-3(410~3 381 pg·m-3),远高于CD(52.2±30.2,20.9~102 pg·m-3)和TH(5.04±2.73,0.967~9.43 pg·m-3);受GY大气污染扩散迁移的影响,CD大气中的DP浓度也显著高于TH(t-test,P=0.006);GY大气中反式DP的比例(fanti)与DP商业品(fanti=0.70)无显著差异(t-test,P=0.08),这与其存在本地排放源一致,而TH大气中的fanti显著低于DP商业品(t-test,P=0.000);3个地区居民的DP日均呼吸摄入剂量(pg·kg-1·d-1)分别为:GY成人1 888,儿童1 912;CD成人60.9,儿童62.8;TH成人5.16,儿童5.25;呼吸速率是DP日呼吸摄入剂量的主要贡献因子,其次为大气中的DP浓度和体重,体重对于儿童的影响远高于成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GY及其周边地区居民均处于较高DP呼吸暴露风险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