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256篇
安全科学   248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612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93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84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91.
三维电极电催化氧化处理邻氯苯胺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用粉末状活性炭作为三维电极电化学反应器的粒子电极,选择石墨板和不锈钢板分别作为阳极和阴极,组成三维电极电化学反应器。文章研究了三维电极电化学反应器对邻氯苯胺废水的电催化氧化效果,探讨了槽电压、溶液初始pH、电解时间、支持电解质浓度、电极极板间距等影响因素对邻氯苯胺废水COD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槽电压为15.0 V,溶液初始pH为3.0,支持电解质浓度为0.10 mol/L,极板间距为2 cm,电解时间为30 min时,邻氯苯胺废水的COD去除率达到97.50%。通过紫外-可见光光谱扫描发现,由于三维电极电催化氧化作用,邻氯苯胺的苯环断裂,生成一些脂肪族物质。谱图在250~350 nm波长范围内并无其他吸收峰出现,说明溶液在降解过程中并没有生成其他大分子物质。从而证实了三维电极电化学反应器对邻氯苯胺有很好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992.
A/O-MBR处理餐饮废水过程中DOM特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凝胶过滤色谱(GFC)分子量测定技术和三维荧光(EEM)光谱技术,对厌氧微网与好氧平板膜-生物反应器(A/O-MBR)联合处理餐饮废水过程中各阶段的溶解性有机物(DOM)及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性质进行研究。分子量研究表明:好氧段污泥滤液的GFC谱图中在10 min以前有大分子物质析出,分析是微生物代谢产物;且随着处理过程的进行水样DOM中的分子量分布范围不断变宽。EEM光谱研究表明:进水、好氧段出水、好氧段污泥滤液的DOM中的2种主要荧光物质为高激发波长类色氨酸和可见区类富里酸,而厌氧段出水中仅有高激发波长类色氨酸,且峰强较强。同时,厌氧段出水中在形成可见区类富里酸的区域内有成峰趋势,分析是由较强的类色氨酸峰的掩蔽作用造成的。好氧段污泥EPS中存在3个明显的荧光峰,指示了色氨酸和腐殖酸的存在。  相似文献   
993.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手段结合吸收光谱分析,研究了小球藻指数期和稳定期培养液中溶解有机物(DOM)在秋季天然太阳辐射作用下的光降解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小球藻生长过程中除能产生短波激发类腐殖质组分C1(其荧光峰的激发/发射波长位置为240,335 nm /406 nm)及类蛋白质组分C3(225,275 nm/334 nm)外,还会形成长波激发类腐殖质组分C2(260,395 nm /502 nm),表明C2组分并非仅有传统认为的陆源属性,同时也具有自生源属性.稳定期培养液的吸收光谱在250~300 nm范围内出现的肩峰,可用于指示水环境中现场自生源的贡献.不同生长时期培养液中DOM的吸收系数和荧光组分的降解动力学都符合一级反应方程.稳定期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和C2)的光降解程度略高于指数期,但指数期类色氨酸组分(C3)的光降解程度略高于稳定期.经太阳辐照6 d后,小球藻培养液的吸收系数a350及各荧光组分的平均损失率分别达到83.0%、84.0%、64.8%和80.0%,对应的半衰期只有1.6~5.0 d,揭示出藻类自生来源的DOM具有很强的光化学降解活性.  相似文献   
994.
对两组不同含水量的压实坡积土样进行三轴CD试验,利用试验得到的ε1~q曲线以及体应变εv、剪应变εr、平均正应力p和广义剪应力q等数据,通过神经网络反演,并采用可视化处理技术,得到试样的部分应力应变关系三维曲面,为三维数值建模研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95.
孙晓萌  王洁  王佩  周洁琼 《安全》2021,42(5):44-51
为系统了解地铁安全管理领域研究现状并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借助CiteSpace(5.7.R2)软件,以2006-2020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205篇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进行发文量、国家和机构、作者、关键词和关键词聚类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发文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研究国家主要集中于中国、美国及波兰,主要研究机构为华中科技大学、马里兰大学及北京交通大学;Ding LY和Zhang LM在该领域较有影响力,作者之间的合作以小范围团队合作为主;研究内容主要倾向于利用模型建立和仿真模拟的方法预测可能造成的事故,进行风险识别、分析以及评估等;人为因素研究将会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996.
电力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供给设施,安全防范自是重中之重。而作为保障电力工业安全运行的得力助手,安防产品一直在电力领域充当着守护神。从传统安防产品应用的角度来看,电力行业的安防应用主要集中在无人值守变电站、输电线路、安全生产等方面,其中无人值守变电站是应用重点。而随着国家发改委对电力应急管理的重视,以及各类视频技术的普及,传统的安防应用正在悄然发生新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可视化应急指挥应用的崛起。我们知道,在电力行业,视频应用涉及多个领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视频会议和视频监控,上面提到的传统安防应用属于视频监控这个领域,而可视化的远程会商、远程培训等应用则属于视频会议领域。在加强应急管理的政策背景下,将上述视频会议、视频监控两类应用整合起来,参考传统语音调度的业务模式,开展新型的可视化应急指挥业务,可以大大提升电力行业应急管理的效率和速度。本文我们从传统视频监控、传统视频会议的应用基础来看如何实现电力行业的可视化应急指挥。  相似文献   
997.
《中国环保产业》2012,(4):66-66
厦门三维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高性能高温除尘滤料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票代码:300056)。公司主营普耐?、窑之星?、三维丝?等系列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火电、水泥、钢铁冶炼、垃圾焚烧、化工等行业的高温烟气、粉尘污染的治理,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并取得多个行业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8.
汪晶  张惠灵  张静  麻园 《化工环保》2011,(2):172-175
以不锈钢基PbO2电极为阳极、同等材质的不锈钢板为阴极,在两电极之间以高炉炼钢废渣为填充粒子,自制改进三维电极反应器.通过自制的三维电极反应器,采用电催化氧化法降解活性艳蓝染料.实验结果表明,在废渣加入量为20 g/L、电极间距为10 mm、槽电压为8V的条件下,处理500 mL质量浓度为30 mg/L的活性艳蓝溶液,...  相似文献   
999.
活性炭三维电极电促吸附去除水中氟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硕  梁文艳  黎亮  张嘉  陈莉 《环境工程学报》2010,4(7):1448-1452
主要研究颗粒活性炭作为第三维电极电促吸附水中氟离子。通过在颗粒活性炭上施加不同电压,测定吸附容量和考察吸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将电压控制在3~5 V范围内可有效增强三维电极的吸附容量,5 V电压下的电促吸附容量比开路电位下提高30%,同时此电促吸附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在动态开放式实验中,所施加电压、含氟水样pH、电解质浓度、初始氟离子浓度和进水流量均对电促吸附容量产生影响。采用电子扫描电镜和氮气吸附脱附的方法比较吸附前后活性炭颗粒表面性质的变化,发现其表面并未发生氧化反应,孔容孔径也未发生明显变化,且孔径大小与电促吸附有一定的关联。综合这些实验结果表明,三维电极电促吸附可有效提高颗粒活性炭的吸附效果,这是由于活性炭电极表面产生双电层作用的结果,并非活性炭表面或者水溶液中产生氧化反应所至。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对生态旅游规划理论基础的综述,总结了国内有关生态旅游规划方法与应用的研究,提出了"三维生态系统"的规划理念。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为例,探讨了该理念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对文化—科技—景观三个维度进行了规划设计,从而为生态旅游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