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6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481篇
安全科学   275篇
废物处理   28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905篇
基础理论   187篇
污染及防治   169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42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71.
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方面,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案评价也是实现生活垃圾综合管理的有效方法。以昆明市居民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为例,设计5种垃圾分类收集方案,基于问卷调查和层次分析,并建立物元分析模型,得出最优分类方案是将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2大类。  相似文献   
72.
王兵  宫航  任宏洋 《环境工程》2013,(Z1):247-250
目前常见的活性污泥减量技术主要包括解偶联技术、微生物的捕食作用以及隐性生长三种方法。基于臭氧氧化溶胞作用从而强化细菌隐性生长的污泥减量技术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及良好的应用前景。着重探讨了臭氧溶胞作用的机理及溶胞过程的影响因素。考虑到污泥减量技术在实际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探讨了臭氧溶胞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3.
Pseudomonas sp.JM2是一株新发现的菲好氧高效降解菌,文章通过对该菌株菲降解基因簇的解析,发现降解关键酶基因均处于质粒上。获得了该菌菲双加氧酶、顺-3,4-二氢二羟基菲脱氢酶、3,4-双羟基菲双加氧酶、2-羟基-2H-苯芘[h]色原烯-2-羧酸盐异构酶、水合-醛缩酶、1-羟基-2-萘甲醛脱氢酶、1-羟基-2-萘甲酸双加氧酶、反式-2'-羧基苄基丙酮酸水合-醛缩酶、2-羧基苯甲醛脱氢酶的基因序列。通过与14种多环芳烃降解菌的基因序列比对,发现JM2降解关键酶的基因序列与产碱杆菌AFK2有96%的同源性,而与同种属的假单胞菌的同源性仅有约55%。进一步用同源模建的方法获得了JM2菲双加氧酶α亚基的关键氨基酸,并结合已知的代谢产物分析,推测该菌株通过邻苯二甲酸途径降解菲,该降解途径与目前已知的假单胞菌菲降解途径不同。实验结果对于评价JM2菲降解物的环境影响、进一步通过基因调控和改造提高JM2的降解能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4.
保护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非确定性模型的发展使得人们掌握了除确定性模型求解以外的另一条建模途径。在解决生态系统这种复杂系统的问题时,要求我们寻找一种可以满足时空特异性与非线性的途径。群落演替的驱动机制与作用规律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建立群落演替初期第一第二营养级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了营养级联结效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除holling模型以外的捕食者——被捕食者模拟方法,并对各自具有不同特征的生态系统的模拟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5.
在分析城市光污染对驾驶安全性影响评价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引入李克特量表法构建安全性评价量表,并基于物元理论对城市光污染对驾驶安全性影响进行评价。选择了成都市4条道路进行实例分析,得出了较为准确的城市光污染对驾驶安全性影响等级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76.
从深圳福田红树林中分离出一株细菌,对球形棕囊藻有溶藻活性,通过形态鉴定为假单胞菌属细菌。将球形棕囊藻、藻过滤液和提取的溶血毒素与细菌共培养,通过荧光显微计数及平板计数研究活细菌数和可培养细菌数,结果表明:当细菌直接与棕囊藻共培养时,细菌很快进入VBNC状态,细菌能够促进棕囊藻溶血毒素的积累。而将细菌置于透析袋中与棕囊藻一起共培养时,棕囊藻对细菌的VBNC状态影响不大,细菌对棕囊藻溶血毒素的积累无影响。对数期、稳定期棕囊藻培养过滤液和溶血毒素均可使细菌很快进入VBNC状态,溶血毒素可能在球形棕囊藻在被牧食及抑制其他竞争者中(化感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7.
营养盐水平对念珠藻胞外有机物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飞  刘晓媛  徐冰冰  贲岳  封莉  张立秋 《环境科学》2012,33(5):1556-1563
以我国湖泊典型固氮蓝藻发状念珠藻(Nostoc flagelliforme)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氮、磷营养盐对发状念珠藻生长特性及其胞外有机物产生的影响.采用藻细胞浓度计数法表征发状念珠藻生长特性;分别采用溶解性有机碳(DOC)、三维荧光光谱(EEM)和紫外-可见光谱法,从总量和主要物质方面分析了发状念珠藻胞外有机物的产生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氮、磷营养水平下,发状念珠藻的4个关键生长时期基本相同,氮是控制发状念珠藻生长的关键营养控制要素;氮营养元素浓度的增高,有利于发状念珠藻产生胞外有机物,其产生量逐渐增大,而磷营养元素浓度的增高对胞外有机物产生量贡献较小,氮营养盐是发状念珠藻产生胞外有机物的关键限制因子;通过EEM谱图分析,发状念珠藻胞外有机物主要以类氨基酸类物质和类富里酸物质为主.以磷为控制营养盐时,类富里酸是主要的胞外有机物之一,以氮为控制营养盐时,类富里酸产生量极低;作为主要的胞外有机物,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产生规律显著不同,其中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碳水化合物含量.  相似文献   
78.
芽孢杆菌 B1胞外活性物质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蔷  赵玲  尹平河 《环境科学》2012,33(3):838-843
从珠海香洲码头赤潮海水中分离获得1株对球形棕囊藻有显著溶藻效果的芽孢杆菌B1,研究了B1对棕囊藻的溶藻作用方式,溶藻过程中藻细胞结构变化,并采用透析、乙醇沉淀、有机溶剂萃取、酸碱及热稳定性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溶藻活性物质的性质.结果表明,B1无菌滤液对棕囊藻有较强的溶藻效应,除藻率达94.9%,B1通过分泌活性物质间接对球形棕囊藻的生长产生抑制;藻培养液中加入B1无菌滤液16 h后,藻细胞发生团聚,细胞壁失去完整性,56 h后藻细胞破碎,胞内物质溶出;相对分子质量<3 500的分泌物是溶藻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活性物质,具有较强极性和热稳定性,在121℃加热20 min后,仍然有良好的溶藻能力,除藻率达92.6%,活性物质在pH 9.0左右溶藻能力较强,在乙醇中不发生沉淀反应,由此推测该活性物质为含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非生物活性分子,不属于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物质.  相似文献   
79.
低溶解氧和磷缺乏引发的非丝状菌污泥膨胀及控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针对污泥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非丝状菌污泥膨胀,分析了发生膨胀后污泥的特征、性状及其降解污染物性能.反应器中低溶解氧浓度(0~0.7mg/L)和低P/BOD5值(0.78/100) 2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污泥膨胀.污泥胞外多聚糖含量越高,污泥憎水性越小,SVI也越高.通过提高溶解氧浓度和P/BOD5值,可使污泥沉降性能得到恢复.此外,向膨胀污泥中投加多孔填料,在不降低处理效能的情况下,很快使系统免受污泥沉降性能恶化的困扰,而向膨胀污泥中投加强氧化剂NaClO并不能有效控制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80.
SBR反应器中全自养硝化颗粒污泥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子健  吴伟伟  王建龙 《环境科学》2010,31(5):1257-1262
在SBR反应器中接种硝化污泥,研究了污泥颗粒化过程中某些性能的变化,包括沉降性能、胞外聚合物、氧利用速率等.结果表明,当SBR沉淀时间由39min缩短至10min时,污泥SVI由接种时的110mL/g降低至24~42mL/g.EPS(以VSS计)中蛋白质含量由接种时的163mg/g增长到250~270mg/g;而EPS中多糖变化不大,基本在20~30mg/g;硝化颗粒污泥中EPS的蛋白质/多糖的比例基本在9~13左右.反应器中污泥浓度(以VSS计)约2.5g/L,VSS/SS基本保持在85%~90%.在反应器运行初期,污泥中氨氧化菌的活性(SOUR-A)和亚硝酸氧化菌的活性(SOUR-N)不断升高,在第17d,SOUR-A和SOUR-N分别达到259mg/(g·h)和119mg/(g·h);为接种污泥的2.4和5.3倍.当硝化颗粒形成且粒径不断增大后,污泥的SOUR-A和SOUR-N开始降低.污泥中异养菌的活性(SOUR-H)和内源呼吸活性(SOUR-E)在颗粒化过程中都保持在10mg/(g·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