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5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445篇
安全科学   96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199篇
综合类   1824篇
基础理论   178篇
污染及防治   201篇
评价与监测   168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62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刘昭  周宏  刘伟  曹文佳  兰圣涛 《环境工程》2021,39(5):196-203
为初步明确清江流域地下水重金属的健康风险状况,以清江流域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流量>50L/s的典型泉、地下暗河供水水源为采样点进行取样,测试分析样品中Pb、As、Mn、Cr、Ni、Fe、Cu、Zn、Cd几类重金属的总含量,结合AHP模型,利用美国环保署(USEPA)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地下水中重金属对成人与儿童两人群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超标重金属元素为As、Pb,各段超标程度顺序为下游>上游>中游,各超标重金属均主要来源于人为输入;化学致癌物As、Cr、Cd为研究区地下水健康风险防控元素,区域综合健康风险顺序为下游>上游>中游,儿童为研究区健康风险主要预防人群。  相似文献   
972.
秸秆覆盖与氮减施对土壤氮分布及地下水氮污染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探究不同秸秆覆盖方式与氮减施对土壤氮分布、地下水氮污染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7~2018年在河套灌区开展田间试验.本试验设置常规施肥为对照(CK处理),以30%氮减施(N1)、20%氮减施(N2)和10%氮减施(N3)为3个减施水平处理,每个减施水平设秸秆表覆(B处理)和秸秆深埋(S处理)这2个处理.结果表明,CK土壤氮随土层加深呈波状分布,总体呈降低趋势;秸秆表覆的氮素在0~20 cm土层表聚,NO3--N和NH4+-N含量较CK平均提高22.2%和42.7%,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秸秆深埋的氮素在20~40 cm土层聚集,NO3--N和NH4+-N含量较CK平均提高29.8%和48.1%,随土层加深呈先增后降趋势;不同秸秆覆盖下氮素聚集量随氮减施水平提高而减小.收获后,在>80 cm土层,秸秆表覆的NO3--N和NH4+-N累积量较CK平均降低19.9%~58.2%和31.1%~61.7%,而秸秆深埋平均降低36.7%~70.9%和82.6%~89.2%,效果较秸秆表覆显著(P<0.05);秸秆表覆仅BN3较CK平均增产0.4%,秸秆深埋SN2较CK平均增产9.3%;夏玉米产量与氮减施水平的拟合结果表明,秸秆深埋较秸秆表覆增产效果显著(P<0.05),秸秆深埋与14%~20%氮减施增产效果最优;秸秆覆盖与氮减施可缓解氮素淋溶损失,收获后秸秆深埋显著降低地下水氮污染风险(P<0.05),达到改善灌区农田生态环境和提高夏玉米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73.
农药在包气带中迁移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动力学弥散理论建立农药在包气带中运移与转化过程的数学模型,评价农药使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选择应用范围广、用量大、毒性高的7种农药为目标污染物,以汉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的气象与土壤特征为条件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甲胺磷、乐果、甲草胺容易在土壤中淋溶,对地下水造成很大威胁。根据地下水埋深和设定的浓度限值,估算了农药对地下水的安全使用量。  相似文献   
974.
采用AF参数评价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农药在非饱和土壤中运移的一维弥散方程简化,得出衰减因子——AF参数模型.评价了应用范围广、用量大、毒性高的7种农药对地下水污染的潜能,顺序为:乐果〉甲胺磷〉甲草胺〉丁草胺〉敌敌畏〉甲基对硫磷〉对硫磷,“有可能污染”的深度分别为:乐果〉2m、甲胺磷2m、甲草胺1.5~2m、丁草胺1m、敌敌畏0.5m、对硫磷和甲基对硫磷不污染地下水。  相似文献   
975.
976.
977.
地下水是旱区重要的供水水源,水化学组成是决定地下水可利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北京南郊平原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调查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化学组成,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图解、多元统计及空间插值分析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快速城镇化及剧烈农业活动条件下旱区地下水化学空间演变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均为弱碱性低矿化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和Cl-Mg·Ca,并有少量HCO3-Na·Ca型。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硝酸盐浓度偏高现象,二者水化学演变与NO3-浓度升高密切相关,随着NO3-浓度升高优势阴离子逐渐由HCO3-转变为SO42-、Cl-。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化学组成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控制,含水层结构控制着水化学主导因素的空间分布,人为因素主导的水化学区主要分布在单一含水层结构的西北部城镇地区,而自然因素主导的水化学区主要分布于多层含水结构的东南部农业区。水化学组分的自然来源机制包括岩石风化溶解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等;人为来源主要为城镇地区地表污染物输入,再生水灌溉对水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78.
979.
车琦  王继华  崔红  黄涵 《环境科学研究》2021,34(10):2405-2411
为研究地下水中磺胺类抗性菌的抗性特征与抗性机制,在调研北京市东南发展区地下水受抗生素污染情况基础上,从中筛得一株磺胺二甲嘧啶(SMZ)抗性菌SMZ-R9,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鉴定为乳酸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actucae).使用荧光定量PCR与普通PCR定量以及定性检测抗性基因(ARGs),发现菌株SMZ-R9同时携带3种磺胺ARGs(sul1、sul2、sul3)、1种甲氧苄啶ARGs(dfrA1)以及Int1基因;通过对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及KEGG功能注释,发现sul2、dfrA1基因为编码二氢蝶呤合成酶(DHPs)与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的核酸序列,表达产物分别催化叶酸合成的上游与下游途径,共同介导菌株SMZ-R9的SAs抗性.可见,通过对ARGs编码蛋白的功能注释与分析,可为微生物的抗生素抗性机制在基因水平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0.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1):108-114
乌梁素海是深受国际社会关注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该文以乌梁素海-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数理统计、水化学类型分析等方法探究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变规律。基于对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收集、现场勘测、水样采集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乌梁素海流域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力联系,进而确定出地下水对乌梁素海水分及盐分的补给量,定量分析了地下水补给对乌梁素海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TDS逐渐增加,水化学类型由重碳酸型到硫酸型再到盐酸型;(2)潜水每年约向湖泊补给2 398.7万m~3,76 785.5 t盐分;承压水每年约向乌梁素海补给889.1万m~3,15 895.4 t盐分。(3)地下水对乌梁素海补给量约占湖泊蓄水量11.0%~13.2%,盐量补给约占湖水含盐量的23.6%~28.3%。近年来开展的生态补水工程,初步抑制了乌梁素海"咸化",基本维持了湿地生态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