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3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397篇
安全科学   40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139篇
综合类   770篇
基础理论   249篇
污染及防治   89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51.
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固碳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17,他引:21  
揭示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稳定性以及相对贡献率的影响,有利于明确秸秆与生物炭还田下土壤碳库的稳定性及其保护机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油菜/玉米轮作模式下,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固碳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各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生物炭还田(BC、16.88 g·kg~(-1))、秸秆+生物炭还田(CSBC、17.37 g·kg~(-1))效果优于秸秆还田(CS、13.76 g·kg~(-1))和秸秆+速腐剂还田(CSD、14.68 g·kg~(-1)).(2)与对照(CK)处理相比,CS、CSD处理能显著地提高大团聚体(2 mm)含量,增加率为94.00%~117.78%,同时显著提高了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R0.25,降低了分形维数(D),提高了团聚体稳定性(P0.05).(3)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现先降低再增高然后再降低,且粉黏粒(0.053 mm)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率最高(29.61%~42.18%),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最低(9.19%~17.81%).除CSD处理外,CS、BC、CSBC处理降低了较大团聚体(2~0.25 mm)和微团聚体(0.25~0.053 mm)有机碳贡献率.秸秆还田促进土壤团聚作用效果优于生物炭还田,而生物炭还田提高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效果优于秸秆还田,秸秆新碳主要向大团聚体内分配,秸秆+速腐剂还田还能促进较大团聚体内不同组分结合新碳,生物炭、秸秆+生物炭还田主要向微团聚体中富集.  相似文献   
52.
秸秆发酵乳酸菌复合系SFC-2的构建及其组成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获得促进作物干秸秆乳酸发酵的微生物,以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的自然发酵物为菌种来源,用MRS蔗糖培养基,通过连续定向继代培养,筛选出pH下降迅速、乳酸含量高、组成稳定的乳酸菌复合系SFC-2.DGGE分析表明,SFC-2经过连续继代培养,从第25代开始其微生物组成基本稳定.SFC-2 培养12 h后pH下降至3.8,乳酸含量达10.64 mg/mL,其中64%为L-(+) 乳酸.通过平板分离获得4株细菌,全部为Lactobacillus,其近缘种分别为L. fermentum、L. plantarum、L. paracasei和L. paracasei sub sp.;通过16S rDNA克隆文库分析获得7个克隆,其近缘种主要为L. fermentum、L. plantarumL.paracasei;在16S rDNA的克隆文库中,76.3%为L. fermentum的近缘种,20.3%为L. plantarum的近缘种,3.4%为L. paracasei的近缘种.  相似文献   
53.
UV-B辐射增强与秸秆施用对大豆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土壤呼吸,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和秸秆施用对大豆田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20%使土壤呼吸速率降低了30.31%,秸秆施用使土壤呼吸速率提高了14.51%,UV-B辐射增强+秸秆施用复合处理对土壤呼吸速率没有显著影响.UV-B增强提高了施用秸秆的碳转化率.对照、UV-B增强、秸秆施用和UV-B增强+秸秆施用4种处理的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都存在极其显著的指数关系(p0.01),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434、0.563、0.451和0.513.土壤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10值分别为1.55、1.91、1.80和1.71.可见,UV-B辐射增强、秸秆施用和UV-B辐射增强+秸秆施用提高了大豆田土壤呼吸的Q10.  相似文献   
54.
The mutual e ects of metal cations (Cu2+, Pb2+, Zn2+, and Cd2+) and p-nitrophenol (NP) on their adsorption desorption behavior onto wheat ash were studied.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u2+, Pb2+, and Zn2+ diminished the adsorption and increased the desorption of NP remarkably, while Cd2+ had no such e ect. In contrast, NP diminished the adsorption of Cu2+, Pb2+, and Zn2+ onto ash, however, this suppression e ect depended on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metal cations. NP had no e ect on Cd2+ adsorption on ash.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and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ic (XAS) studies suggested the following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metal suppression e ect on NP adsorption: (1) large hydrated Cu2+, Pb2+, and Zn2+ shells occupied the surface of ash and prevent nonspecific adsorption of NP onto ash surface; (2) Cu2+, Pb2+, and Zn2+ may block the micropores of ash, resulting in decreased adsorption of NP; (3) complexation of Cu2+, Pb2+, and Zn2+ was likely via carboxyl, hydroxylic and phenolic groups of wheat ash and these same groups may also react with NP during adsorption. As a “soft acid”, Cd2+ is less e cient in the complex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acid groups than Cu2+, Pb2+, and Zn2+. Thus, Cd2+ had no e ect on the adsorption of NP on wheat ash.  相似文献   
55.
多菌种混合发酵转化秸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也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利用微生物的广泛适应性和多功能性来转化秸秆已日益受到国内外科学研究者重视,特别是多菌种混合发酵是将秸秆纤维素转化为蛋白质、乙醇、乙酸等最具发展前景的方法。文章通过混合菌降解秸秆纤维,转化利用秸秆制蛋白饲料、燃料酒精、农用沼气等方面,对混合菌发酵转化秸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混合菌发酵转化秸秆已成为农业综合开发领域的一个亮点,正在朝着多元化,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6.
文章确立了小麦、香蕉中戊唑醇残留检测方法,小麦样品加水10 mL用丙酮为萃取溶剂,石油醚液液分配,中性氧化铝柱层析净化,用气相色谱(GC-NPD)检测。香蕉样品加水5 mL用丙酮为萃取溶剂,石油醚液液分配,浓缩后用气相色谱(GC-NPD)检测。分别设置不同时间批次,同一批次间的平行样及实验室内人员分析,分别从方法灵敏度、方法准确度、方法精密度及其质量控制图、标准工作液的稳定性来探讨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作为香蕉和小麦种戊唑醇残留检测的标准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7.
考察了高温条件下(70℃)牛粪堆肥、土壤、厌氧污泥、腐烂秸秆种接种物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的产氢行为。结果表明:牛粪堆肥接种时达到最大的产气量(1355.7mL/L)和氢气产量(608.4mL/L),随后依次为腐烂秸秆、厌氧污泥和土壤。修改的Gompertz方程可以较好描述产氢量随时间变化趋势(R2>0.99)。牛粪堆肥接种时达到最大的产氢潜力(676.0mL/L),而土壤接种时的迟滞时间最小(9.8h)。DGGE图谱显示:不同接种物对应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Bacillus thermozeamaize,Enterobacter sp.JDM-19和Thermoanaerobacterium polysaccharolyticum strain,KMTHCJT和可能分别是牛粪堆肥,厌氧污泥和腐烂秸秆接种条件下的关键产氢微生物。  相似文献   
58.
农业秸秆是一项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分析了农业秸秆的资源现状,运用草谷比法计算出2009年我国秸秆总产量为6.3亿吨。是世界上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从传统方法与综合利用新技术方法两方面介绍秸秆的利用方法。对人们了解秸秆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9.
用碳酸钾(K2CO3)溶液活化法成功地制备改性小麦秸秆。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静态吸附试验对改性前后样品的组成、形貌和吸附性能进行表征和测定,对比了秸秆改性前后的结构和组成变化。结果表明:改性后小麦秸秆半纤维素被部分溶解,出现了多孔疏松的结构。改性小麦秸秆用量、溶液p H和亚甲基蓝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有助于改性小麦秸秆对亚甲基蓝吸附速率的提高,吸附类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模型且属于拟二级动力学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60.
南京秋冬季典型霾污染过程及边界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来南京地区秋冬季的几次典型秋冬季霾污染过程,利用地面空气污染监测资料、探空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霾污染过程的特征,特别是边界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秋收季节秸秆燃烧对于南京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有明显影响,局地空气污染指数飙高。南京及周边地区几次霾污染过程,均出现逆温层,贴地逆温、脱地逆温均影响霾的形成。5次霾污染过程中,均有观测时次混合层高度小于200 m,并且低混合层高度持续时间与API高值时间一致。总体上,混合层高度与API(AQI)呈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