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85篇
安全科学   34篇
废物处理   38篇
环保管理   59篇
综合类   432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119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壳聚糖与AM和DMDAAC接枝共聚物合成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以过硫酸铵为引发体系,研究了壳聚糖与丙烯酰胺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接枝共聚反应。考察了反应时间、丙烯酰胺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质量比、总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等条件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对反应产品进行了结构表征;将接枝共聚产品进行污泥脱水,试验表明该产品能显著改善污泥的沉降和脱水性能。  相似文献   
102.
以FA与FNA为控制因子的短程硝化启动与维持   总被引:24,自引:13,他引:11  
为了实现污泥消化液旁侧脱氮,降低主处理区进水氮负荷,试验采用A/O工艺研究消化污泥脱水液短程硝化启动与维持,在常温、长SRT、较高DO条件下,逐步提高进水ALR(以N计)从0.23 kg/(m3·d)到0.78 kg/(m3·d),强化FA对NOB的抑制作用,成功启动了短程硝化.针对废水碱度不足的水质特征,利用FA与FNA的联合抑制使短程硝化得到稳定维持,在稳定运行的30 d内NO-2-N积累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在此期间反应器平均DO浓度一直保持在2 mg/L以上,即使平均DO浓度提高到4.8 mg/L左右,也未出现NO-2-N积累率降低,说明利用上述手段维持的短程硝化具有抵抗高DO冲击能力.通过降低进水ALR,导致反应器后段FNA浓度增加,强化了FNA的抑制作用,虽然FA的抑制作用降低,短程硝化仍然连续运行达2个月,当反应器后段FNA的抑制作用撤除后,短程硝化在3 d后被彻底破坏,充分证明了FNA对NOB抑制作用及其对维持本系统短程硝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3.
水热改性污泥的水分布特征与脱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荀锐  王伟  乔玮 《环境科学》2009,30(3):851-856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考察了水热改性污泥束缚水含量及水热改性影响下的污泥固体颗粒对水的束缚强度,分析了水热改性污泥水分布特征与脱水性能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热处理将污泥的束缚水含量由3.6 g/g降低至1.0 g/g以下,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束缚水含量降低,在水热处理条件为170℃/90 min时束缚水含量降低至0.592 g/g.水热处理将污泥中大部分的束缚水转变为可被机械力去除的自由水,污泥中自由水、束缚水及固体含量发生变化.泥饼中自由水的含量基本不变,约为10%.对污泥中的水分进行热力学分析发现,污泥脱水泥饼的水分束缚强度约为65 kJ/kg,机械脱水不能再进行.在170℃下进行水热改性污泥压滤脱水的含水率从80%降低至50%左右.  相似文献   
104.
采用复合硫杆菌和不同能源物质配比,通过序批式摇瓶实验,研究了城市污泥生物沥浸处理效果特别是对脱水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以不同比例添加底物Fe2+与S0条件下,城市污泥沥浸系统中pH、Fe2+、Fe3+,污泥脱水性能(污泥比阻γ和毛细吸水时间CST)的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对生物沥浸处理后污泥采用Fenton试剂化学强化处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的添加量为2g·L-1,Fe2+的添加量大于1 g·L-1时,采用1:1回流比,在2.0~2.5d均町以完成乍物沥浸过程.生物沥浸中复合能源物质的加入对城市污泥脱水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投加2g·L-1S0的同时,投加4~6 g·L-1的Fe2+,处理后污泥的脱水性提高8~10倍.对生物沥浸后污泥进行Fenton试剂化学强化处理,可进一步使污泥的脱水性提高50%.生物沥浸和Fenton试剂联合处理方式,可使污泥的脱水性提高18倍.这对污泥高干度脱水和污泥减量化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5.
陈巍  邢奕  陈月  周亮  宋存义 《环境工程》2016,34(3):121-127
以毛细吸水时间(CST)和滤饼含水率(Wc)为指标,探究O_3-脱硫灰-FeCl3联合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通过测定污泥各层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可溶性化学需氧量(SCOD)、Zeta电位以及红外光谱(FTIR),探讨了O_3、脱硫灰和FeCl_3调理污泥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O3-脱硫灰-FeCl_3联合调理污泥的效果明显好于O_3单独调理。SCOD和FTIR分析表明:部分EPS氧化分解为氨基酸、脂肪酸等小分子有机物或无机物,释放了部分表面吸附水和内部结合水。O_3能促进紧密粘附的胞外聚合物(TB-EPS)剥落;剥落的TB-EPS,部分转化为溶解性胞外聚合物(S-EPS)和松散粘附层胞外聚合物(LB-EPS),部分被Fe(OH)_3吸附。当O_3、脱硫灰和FeCl3投加量分别为85.72mg/g(DS)、400mg/g(DS)和60mg/g(DS)时,CST和Wc分别由1239.5s和83.69%降至204.3s和70.70%,脱水速度提高83.52%,脱水程度提高15.41%。  相似文献   
106.
为了使污泥和餐厨垃圾2类固体废弃物得到更加资源化处理,将污水厂污泥和餐厨垃圾按TS之比4∶1进行混合两相厌氧消化,研究产甲烷相中不同的投配率对发酵效果的影响,试验设定的3个投配率分别为8%、12%和16%。研究结果表明,产甲烷相中投配率为16%时,系统稳定时总的SCOD去除率和总的VS去除率最高,分别74%和88.07%;日产气量最大,为888.07 mL/(g VS·d);产气中甲烷的百分含量最高,为74%。因此产甲烷相中投配率16%是本实验的最佳投配率。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在污水厂实地取样,首先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ationic polyacrylamide,CPAM)调理储泥池混合污泥与消化污泥,比较2种污泥投药前后的毛细吸水时间(capillary suction time,CST),发现消化污泥的CST明显小于储泥池的污泥。然后,检测这2种污泥的调理过程中Zeta电位的变化,并研究了挥发性悬浮物(volatile suspended solids,VSS)、总悬浮固体(total suspended solid,TSS)蛋白质、多糖以及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总量对脱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投药后消化污泥脱水性能优于混合污泥,最佳投药量为4‰~4.5‰;污泥中VSS/TSS越高,污泥脱水效果越差;污泥中蛋白质含量是影响污泥脱水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含量低于26.5%时,污泥压滤后含水率随蛋白质含量升高而升高,但当蛋白质含量高于26.5%时,无明显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8.
带式压滤机脱水系统加药自动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确定了污泥脱水化学调节过程药理和污泥浓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加药自动控制数学模型。在唐山西郊污水处理厂2m带式压滤机脱水系统中,通过在线测量污泥瞬时浓度和流量实现投药自动控制,使带式压滤机长期正常运转,改善机械脱水效果,平均节约用药量15%。  相似文献   
109.
离心机考核测试和带式机脱水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配合吉林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30万t乙烯工程A/O工艺废水处理工程化学污泥脱水的需要 ,进行了生产运行离心机性能考核测试和小型带式压滤机应用于化学污泥脱水的中试性能试验研究。本研究确定了小型带式压滤机最佳投泥量、投药量和产泥量等指标。达到了验收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10.
为探究FeCl3混凝调理过程中活性污泥脱水性能与电化学阻抗谱参数的关联关系,选取北京3座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活性污泥,研究不同调理投药量下活性污泥的毛细吸水时间(CST)、比阻(SRF)、抽滤含水率、Zeta电位、电导率以及电化学阻抗等指标的变化,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讨论污泥脱水性能与阻抗谱参数(ds/fc)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