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8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安全科学   345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61篇
综合类   710篇
基础理论   214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74篇
灾害及防治   100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正>在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出现不足10年,还没有成型的建设、管护经验。湿地公园进城,怎样才能为城市带来绿色和生机?看看四川广元市——广元南河湿地公园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广元市南部,总面积111公顷,其中水域面积68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61.26%。公园以河流、河溪湿地、森林植被为主体,以南山山体为背景,山、水、城、林相融的大型开放性城市湿地公园,是我国西部规模最大的开放性城市湿地公园。在四川广元市利州区的街头,不少市民说,夏天还是到湿地公园最惬意。他们骄傲地  相似文献   
992.
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南充1999-2013年森林发展及森林二类资源调查相关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方法,对南充市森林承载力指数进行计算,得到其目标层森林承载力指数(FCC)为1.0079,其中三个准则层承载指数分别是经济承载指数(FCC1)为0.9508;生态承载指数(FCC2)为1.1171;社会承载指数(FCC3)为0.3351。通过森林资源可持续评价划分标准对南充市森林状态进行评价显示,南充市森林资源承载力已处于超负荷状态,今后要注重林种结构的优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993.
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1990─2010年间5期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采用森林植被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法,估算了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1990─2010年间,辽宁省森林面积增加了17.05×105 hm2,年均增长率为1.70%。辽宁省5次(1989─1993、1994─1998、1999─2003、2004─2008、2009─2013年)森林资源清查期的植被碳储量分别是87.10、100.78、108.04、122.06、141.80 Tg,年均增长率为2.47%,这说明辽宁省森林起着碳汇作用。乔木林、疏林和灌木林、经济林碳储量分别增加50.90、2.97、0.83Tg,碳储量平均年增加量分别为2.55、0.15、0.04 Tg·a-1。在不同植被类型中,阔叶林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均大于针叶林,其中,栎类、杨树及阔叶混交林是阔叶林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而在针叶林中,落叶松、油松占主导地位。在不同龄级的乔木林中,幼、中龄林碳储量所占比重大。在现阶段(2010年),辽宁省乔木林碳储量分别为121.49 Tg,碳密度为31.12 Mg·hm-2。幼龄林和中龄林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3.38%,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60.12%,其碳密度仅为19.52和36.18 Mg·hm-2,远低于成熟林的碳密度(54.32 Mg·hm-2)。可知现阶段辽宁省森林具有幼龄林和中龄林面积大、林龄小和平均碳密度低的特点,因此随着幼龄林和中龄林的碳密度和碳储量的不断增长,未来辽宁省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将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994.
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地高山森林溪流磷输出不仅是森林生态系统磷输出的主要形式,而且与下游水域环境密切相关,但对此人们一直缺乏必要的关注.因此,为了解森林溪流磷的最大输出潜力,于2013年8月中旬溪流流量较大的季节,调查了海拔3600~3700 m的高山森林18条溪流的磷输出及其从源头到尽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所选样地内,溪流中总磷储量为8120.1 mg,单位水体面积储量为5.4 mg·m-2,单位水体面积总输出量为150.3 kg·km-2·d-1,单位集水区面积总输出量为0.2 kg·km-2·d-1,集水区潜在年输出总量约为67.7 kg·km-2.溪流中总磷含量维持在检出限0.01~0.6 mg·L-1之间,所有溪流上游总磷含量和储量均明显高于下游;溪流尽头总磷储量仅为源头总储量的29.2%,尽头平均浓度为源头平均浓度的30.9%.这些结果表明,高山森林溪流具有明显的磷输出特征,但从源头到尽头的汇流过程中,溪流水体能显著降低总磷含量及储量,表现出明显的自净能力,这也是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养分传输纽带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9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碳循环的影响研究已覆盖全球绝大多数地区,但中亚LUCC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仍属未知。论文以人工林面积、森林产品收获产量及林地转移面积为基础数据,应用Bookkeeping模型,分析了1975—2005年期间三种LUCC方式对中亚森林碳库的影响。近30 a LUCC对其碳库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碳汇,固碳量为3.07 Tg。植树造林表现出强烈的碳汇功能,总固碳量为12.97 Tg。森林采伐是最主要的碳释放来源,共释放碳5.80 Tg。林地转移呈现较强的碳释放特征,共排放为4.10 Tg。结果表明1975—2005年该区域LUCC对森林碳库具有明显的增汇效应。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减少LUCC对全球碳收支影响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96.
随着气候变化及温室效应等问题的广泛影响,森林的碳汇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核算矩阵作为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标准数据基础,为详细描述经济系统中各部门、各经济主体以及各市场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数据支持。本文在编制我国宏观2007年社会核算矩阵的基础上,将森林碳汇的经济价值纳入到其中,对我国宏观社会核算矩阵进行扩展,扩展后的社会核算矩阵可用于森林碳汇的经济效益分析以及为建立森林碳汇的CGE模型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997.
《世界环境》2012,(4):64-67
本报告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11年7月发布,本刊自2012年02期起对其进行连载,此内容为第三部分,后续部分将在接下来的期刊中刊登。我们能否在人口增长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森林零净砍伐和零净退化"尽管模型显示,在不久的将来毁林能够被阻止,同时满足全球对食品、材料、生物能源的需求,但是人口不断增加将导致2030年以后无法实现此目标。不作为情景说明了作物产量和畜牧生产效率实现历史性增长的趋势仍然继续,农作物种植仍需占用一定的土地,特别是牲  相似文献   
998.
《世界环境》2012,(5):58-61
我们能否在不毁林的情况下实现100%利用可再生能源?"森林零争砍伐和零净退化"将通过影响生物能源作物、速生人工林用地、现有天然林和半天然林的木材供给量,来影响全球能源市场和政策。作为是未来能源供给不可或缺的部分,生物能源正在得到推广,但这仍存在较大的环境和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999.
特别数字     
《环境工作通讯》2012,(9):70-70
三北工程造林保存面积达2511.7万公顷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日前透露,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511.7万公顷,项目区森林覆盖率从1977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2.4%。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森林蓄积量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3.9亿立方米,净增6.7亿立方米,年产木材2400多万立方米。  相似文献   
1000.
为准确测算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施工费,提出案例推理技术(CBR)-最大信息系数(MIC)-随机森林(RF)预测模型方法。通过实地调研61个典型工程样本数据,选择12个安全文明施工费的影响因素作为候选特征变量,采用CBR进行样本相似度检索以构建模型的训练样本集,运用MIC确定关键特征变量输入模型,组合建立3种RF模型(RF、MIC-RF和CBR-MIC-RF),并通过实证分析其预测精度。结果表明:通过样本相似度检索和识别关键特征变量,可显著提高RF模型的预测精度(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3.35%);模型预测精度随不同等级的相似度阈值呈“U”型变化,设置合适的相似度阈值对提升模型的预测效果至为关键;CBR-MIC-RF模型可获得比支持向量机模型更好的预测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