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34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Four materials, sodium carboxymethylcellulose (Na-CMC), sodium alginate (SA), polyvinyl alcohol (PVA), and chitosan (CTS), were prepared as supports for entrapping fungus Aspergillusfumigatus. The adsorption of synthetic dyes, Reactive Brilliant Blue KN- R, and Reactive Brilliant Red K-2BP, by these immobilized gel beads and plain gel beads was evaluated. The adsorption efficiencies of Reactive Brilliant Red K-2BP and Reactive Brilliant Blue KN-R by CTS immobilized beads were 89.1% and 93.5% in 12 h, respectively. The adsorption efficiency by Na-CMC immobilized beads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mycelial pellets. But the dye culture mediums were almost completely decolorized in 48 h using the above-mentioned two immobilized beads (exceeding 95%). The adsorption efficiency by SA immobilized beads exceeded 92% in 48 h. PVA-SA immobilized beads showed the lowest adsorption efficiency, which was 79.8% for Reactive Brilliant Red K-2BP and 92.5% for Reactive Brilliant Blue KN-R in 48 h. Comparing the adsorption efficiency by plain gel beads, Na-CMC plain gel beads ranked next to CTS ones. SA and PVA-SA plain gel beads hardly had the ability of adsorbing dyes. Subsequently, the growth of mycelia in Na-CMC and SA immobilized beads were evaluated. The biomass increased continuously in 72 h.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Reactive Brilliant Red K-2BP and Reactive Brilliant Blue KN-R by Na-CMC immobilized beads was 78.0 and 86.7 mg/g, respectively. The SEM micrographs show that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Na-CMC immobilized bead is loose and finely porous, which facilitates diffusion of the dyes.  相似文献   
2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PDMDAAC对活性染料印染废水混凝脱色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用聚合氯化铝(PAC)、硫酸亚铁、PAC和聚丙烯酰胺(PAM)、PAC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对以活性染料为主要成分的印染废水进行混凝脱色试验,PAC+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略低于PAC+聚丙烯酰胺(PAM),但PDMDAAC无毒。对脱色影响因素和控制条件等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3.
棉花染色厂活性染料染色废水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染料、印染废水水质复杂、色度深,有机污染物含量高等特点,用常规的物化及生物处理比较困难。利用新型的混凝剂,对活性红染料废水进行了脱色处理,色度去除效果比较好,处理后水质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4.
接触絮凝-氧化法处理活性染料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接触絮凝工艺应用于活性染料废水的处理,具有处理效果好、产泥量少、处理费用低等特点。经接触絮凝工艺后,废水的CODCr由3639mgL降低到1463mgL;再经H2O2Fe2+氧化法处理,CODCr进一步降低到220mgL,色度去除率达到98%以上,基本达到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25.
《中国环保产业》2006,(4):48-48
一、项日概况 佛山市顺德明洋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位于佛山市顺德区伦教镇,是一家综合型的印染企业。所用染料主要有活性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和硫化染料等,同时使用硫化钠、保险粉、尿素、渗透剂和醋酸等多种印染助剂。每天产生14000m。的高色度、高有机物含量的针织布印染废水、梭织布印染废水及浆纱废水等综合性印染污水。  相似文献   
26.
在对某以活性染料为主要染料的棉、丝针织物染整厂废水处理工程技术改造过程中,将有机-无机共聚高分子混凝剂辅以少量的PAC代替石灰乳和硫酸亚铁,稳定运行后连续6周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技改后当进水COD为350~520 mg/L,色度为650~1200倍时,出水COD<90 mg/L,色度30倍左右,污泥产量只有原系统的1/2,且运行费用比原系统低。  相似文献   
27.
以活性嫩黄X-7G模拟染料废水为研究对象,观察了臭氧氧化过程中染料溶液的pH、电导以及吸光度的变化,利用离子色谱仪对染料溶液中Cl-、SO42-、NO3-和NH4+的生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臭氧对染料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20min内对染料的脱色率达96.7%以上,染料分子中的Cl和S在反应40min后分别有97.2%和73.5%被氧化为Cl-、SO42-,偶氮键被臭氧化为N2,-NH2部分质子化形成NH4+,新生成的NO3-来源于NH4+和其他含N基团的氧化。  相似文献   
28.
印染废水的混凝脱色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针对以使用活性染料为主的印染厂的生产废水,选择六种常用的无机混凝剂以及自行研制的脱色剂,进行混凝实验,在确定各自最佳pH、最佳投药量的情况下,比较了COD、色度的去除率,絮体平均沉降速率,产生污泥的体积,污泥密度,以选择最佳效果的药剂品种和混凝条件。结果表明:脱色剂具有高效脱除色度和去除COD的特性,单独使用时,在pH为7.5,投加量为200mg/L的最佳条件下,色度去除率达到95.7%,COD去除率达到54.1%,产生的污泥量很少,与聚合氯化铝配合使用可以提高沉降速率。  相似文献   
29.
活性炭纤维对活性染料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李颖  岳钦艳  高宝玉  杨晶  郑艳 《环境科学》2007,28(11):2637-2641
研究了活性炭纤维从水溶液中吸附4种活性染料(活性艳红K-2BP、活性翠蓝KN-G、活性金黄K-3RP、活性黑KN-B)的吸附特性,从动力学角度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对4种染料的平衡吸附量qe均随着初始浓度和温度的增加而升高,相同条件下,qe的大小顺序为:活性艳红>活性金黄>活性黑>活性翠蓝.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吸附速率方程,染料分子的空间结构、大小和极性是影响初始吸附速率的主要因素.活性炭纤维对4种染料的吸附活化能都比较低,依次为16 .42、3 .56、5 .21和26 .38 kJ·mol-1,说明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30.
以活性艳红X-3B(RBR)为研究对象,分3个不同浓度组研究其在厌氧颗粒污泥作用下的降解性能,并采用生物降解动力学方程拟合其降解过程,同时利用GC-MS分析RBR的生物降解途径.试验结果表明,RBR在厌氧颗粒污泥中降解性能很好,去除率可达93.67%,且其降解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其半衰期约为3.561 h.从GC-MS和UV-可见光谱的分析得出,RBR在厌氧颗粒污泥的作用下偶氮键断裂,且生成的芳香胺类化合物进一步降解为小分子的烃类、酚类、醇类和脂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