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46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344篇
基础理论   161篇
污染及防治   42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水力结构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形成的不同形态结构和水分运输供给策略.开展不同耐旱型杉木茎枝水力结构研究,对揭示杉木的耐旱机理、筛选耐旱杉木基因型和精准造林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以课题组前期筛选的忍耐型与敏感型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耐旱型杉木茎枝的功能性状、水力结构及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茎的总直径和边材横截面积表现为忍耐型>敏感型(P <0.001),而侧枝的边材横截面积表现为忍耐型<敏感型(P <0.05);两种耐旱型杉木茎、枝的导水率、比导率、叶比导率均表现为忍耐型>敏感型(P <0.001),而忍耐型侧枝的胡伯尔值小于敏感型(P <0.001);两种耐旱型杉木不同器官的导水率、比导率、叶比导率表现为主茎>侧枝(P <0.001),而胡伯尔值表现为主茎<侧枝(P <0.001).相关性分析表明忍耐型杉木水力结构参数与主茎性状的相关性更明显,而敏感型杉木侧枝的水力结构与其性状更相关,忍耐型杉木主茎的导水率、比导率与心材直径极显著正相关(P <0.01),忍耐型杉木侧枝的导水率、比导率与总直径极显著正相关(P<0.01),敏感型杉木侧枝的胡伯尔值与其心材直径、边材横截面积极显著正相关(P <0.01).可见,忍耐型杉木主要采取积极主动的生存策略响应干旱逆境,如增加主茎的总直径和边材横截面积以提高水分疏导能力、减小侧枝直径来降低水分消耗等,而干旱条件下敏感型杉木则采取被动忍耐的策略,如减小主茎的直径以降低导水率、增大侧枝的胡伯尔值来承载更少的叶片质量等.(图2表2参32)  相似文献   
642.
开展绿洲连作棉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研究,有助于阐明干旱区农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机制在人地关系作用下变化特征.以塔里木盆地北缘阿拉尔垦区为研究区,以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法分析了2、5、12、20和35 a等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含量特征,结合冗余分析探讨了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土壤其它理化因子(含水量、容重、pH值、全盐、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不同年限的连作对研究区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整体表现为连作12、20和35 a棉田高于连作2 a、5 a棉田和荒草地,ω(土壤有机碳)在20 a棉田达到峰值(7.06g ·kg-1),高出荒草地76.91%,各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下降.②基于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与土壤其它理化因子的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与全氮、有效磷和含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pH值和容重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其它理化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解释的重要性排序为:全氮>有效磷>pH值>容重>含水量>速效钾>全盐.  相似文献   
643.
黄土丘陵区撂荒农田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明确土壤胞外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在农田撂荒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对揭示土壤养分可利用性随植被恢复的变化规律和阐明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撂荒年限坡耕地(0、10、20和30 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酶活性及酶计量比、土壤理化性质、植物多样性和科组成,探讨农田撂荒后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状况及酶活性和酶计量比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均随撂荒年限增加而显著增加,而β-1,4-葡萄糖苷酶(BG)活性则相反.土壤BG:(NAG+LAP)和BG:ALP呈现出与土壤BG活性相同的随撂荒年限增加而减小的趋势;而(NAG+LAP):ALP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撂荒20 a时达到最高值.酶化学计量的向量长度随撂荒年限增加而显著减小,表明撂荒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受碳(C)限制程度的减弱.撂荒前10 a酶化学计量的向量角度小于45°,后20 a大于45°,说明撂荒前期微生物受氮(N)限制,后期受磷(P)限制.冗余分析结果揭示土壤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C:N、C:P、pH以及植被多样性是调控酶活性和酶计量比变化的主要因子.分类变异分析表明,土壤和植物因素可解释不同撂荒年限下土壤酶活性及酶计量比差异的62.0%,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特性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土壤酶活性及酶计量比变化的主控因子,解释度为37.1%.综上所述,黄土丘陵区农田撂荒过程中应考虑外源P的投入以缓解生态系统中有效P的不足,研究结果可为理解脆弱生境恢复生态系统中微生物介导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以及指导土壤养分管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44.
645.
易腐垃圾具有产量大、有机易腐性高的特点,带来严重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浪费.炭化农用是其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山核桃蒲壳、玉米秸秆和易腐垃圾为原料在350、500、650℃条件下热解炭化制备生物质炭,比较植物基生物质炭与易腐垃圾炭理化特性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山核桃蒲壳炭(WSB)和玉米秸秆炭(MB)相比,易腐垃圾炭(PWB)具有碳(C)含量低,氮(N)和灰分含量高的特点.炭化温度对其元素组成影响较弱.当炭化温度由350℃升到650℃时,WSB和MB的C含量分别提高了24.6%和13.2%,氢碳比值(H/C)分别下降了58.7%和34.7%;而PWB的C含量变化不显著,H/C比值仅下降了18.0%.随着炭化温度升高,生物质炭的pH值、EC、水溶性K+和Na+含量呈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灰分与C/N、C含量、水溶性K+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N含量、水溶性Na+含量、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高灰分含量导致易腐垃圾炭对炭化温度响应弱于植物基生物质炭,同时使易腐垃圾炭能为...  相似文献   
646.
营养物质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及污泥膨胀的控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SBR)处理啤酒废水,研究了N、P营养物质的不同缺乏程度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同时考察了污泥絮体性状和微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原水BOD5/N/P为100/5/1、100/5/0.8和100/4/0.8时,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没有发生膨胀;BOD5/N/P为100/0.94/0.31、100/2/0.4、100/3/0.6时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BOD5/N/P为100/0.94/1、100/5/0.31、100/5/0.4、100/5/0.6时发生非丝状菌污泥膨胀.缺乏营养物质引起的污泥膨胀,多数情况下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后,膨胀可得到控制.提高有机负荷有助于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进水N、P营养物质同时缺乏时,可形成直径为2mm~6mm的颗粒污泥.  相似文献   
647.
环境异质性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增加物种多样性,而且影响了陆生生物群落的稳定性.然而,环境异质性如何影响水生态系统附石硅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却较少报道.因此,以三峡库区支流香溪河的附石硅藻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和比较香溪河在时间尺度上的环境异质性,探究其在驱动物种多样性变化的作用.结果表明,环境异质性、分类β-多样性和功能β-多样性均表现为非蓄水期显著高于蓄水期,且周转组分均对不同水文期β-多样性贡献较大,而分类α-多样性则是蓄水期显著高于非蓄水期.此外,功能α-多样性中除功能丰富度非蓄水期显著高于蓄水期外,功能均匀度和功能分散度均无显著差异.基于相似或相异度矩阵的多元回归(MRM)分析表明,NH+4-N和SiO2-3-Si是影响非蓄水期香溪河附石硅藻群落的关键环境异质因子,而影响蓄水期香溪河附石硅藻群落的关键环境异质因子为NH+4-N、 SiO2-3-Si和TP.这表明三峡库区不同水文期的环境异质性显著影响附石硅藻的...  相似文献   
648.
《劳动保护》2005,(6):84-85
城市发展的需要导致市内及周边地段加油站、油库数量增多,现代化的设施与相应消防预案的不完善导致火灾事故屡见不鲜。而成品油本身的理化特性,要求制定相关消防预案及知识的完善更显紧迫。  相似文献   
649.
盐碱地作为21世纪严重威胁粮食产量的农田问题土壤之一,分布广泛,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生物炭作为高效的新型土壤改良剂,在缓解土壤酸碱障碍、土壤污染治理、碳封存和肥料缓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盐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关于生物炭改良盐碱地的研究和应用备受关注.但由于生物炭来源、结构和组分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其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存在极大的不确定,也缺乏关键机制的系统总结和深度探讨,这限制了生物炭技术在盐碱地改良中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通过综合分析生物炭对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养分有效性和生物特征的影响,归纳总结生物炭和改性生物炭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及其提质增效作用,阐明生物炭在盐碱地改良中存在的可能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可为进一步研发绿色高效精准的盐碱地生物炭改良技术及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0.
多数农业用地土壤中抗生素含量在μg·kg-1水平,而μg·kg-1水平抗生素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开展0(CK)、10、100和500μg·kg-1土霉素(OTC)和四环素(TC)的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与CK相比,两种抗生素单一处理土壤pH均显著增加,速效磷(OP)含量均显著降低,且TC处理对pH的增长率和对OP的抑制率均显著高于OTC处理,仅500μg·kg-1 TC处理可溶性盐显著降低;单一OTC处理OP含量显著降低,有机质(OM)含量增加,多酚氧化酶(PPO)、脲酶(URE)和蔗糖酶(SUC)活性均显著降低;单一TC处理OP、OM和有效氮(AN)含量均显著降低,PPO和SUC活性均显著下降。(2)在单一OTC处理中加入低含量TC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OTC对土壤的毒害,以10μg·kg-1 TC+10μg·kg-1 OTC处理综合缓解效果为最佳;而加入较高含量TC则增大OTC对土壤的毒性,且毒性随着O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