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4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176篇
安全科学   1490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306篇
综合类   1150篇
基础理论   193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203篇
灾害及防治   78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周川琪  袁涛 《环境化学》2014,(3):386-396
挥发性甲基硅氧烷(Volatile methylsiloxane,VMS)广泛用于许多工业生产过程,并频繁添加于各类消费品,特别是个人护理品(PCPs)中.VMSs产量高、用途广,源源不断进入到环境中,其进入环境后的环境行为及归趋已受到广泛关注.VMSs理化性质较为特殊,兼有疏水性与挥发性,且难以进行生物降解,因此VMSs进入环境后潜在的生态风险,特别是远距离迁移、持久性、生物富集性与生物放大性已成为关注热点.本文概述了几种典型的VMSs的来源及理化性质,综述了其在全球范围内多种环境介质中的分布与行为归趋,包括大气、水体、土壤与底泥、生物质、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及污泥等,并总结了VMSs生物富集性与生物放大性的相关研究.针对VMSs存在的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2.
<正>2月18日,泸州一学生家长通过微博,晒出了孩子开学的第一课:安全。不过,这堂课程所讲的内容却让网友觉得有些"雷人"。因为,在新出台的《泸州市中小学安全行为"十不准"》中,出现了一条特别的规定:不准别人触摸自己的私密部位。对未成年人特别是低龄女孩的性侵害案件不时曝光,虽然罪犯被绳之以法,孩子和家长们的伤痛却远未痊愈,沉痛的教训必须深刻反省和汲取,此前伸向孩子的黑手何以屡屡得逞?此后如何确保罪恶远离懵懂的幼女?泸州的教育创新看似令人惊诧,实则是造福学生的性  相似文献   
993.
骆马湖表层沉积物微塑料的分布、来源及储存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求骆马湖表层沉积物微塑料的分布特征,于2019年夏季和2021年冬季收集了20个采样点的样品,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塑料特征并分类,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镜光谱仪鉴定其聚合物成分,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其表面形态.结果表明,骆马湖夏季和冬季沉积物微塑料的丰度平均值为(513±201) n·kg-1和(528±263) n·kg-1.总体而言,60~500μm、纤维、透明和聚乙烯微塑料占比最高,表层沉积物微塑料的储存量分别为111.20 t(9月)和74.16 t(1月).结果发现,夏季人工泄洪后,闸后小尺寸微塑料的比例均高于闸前30%以上,证明水流剪切力是加速微塑料破碎的驱动力.开始调水后,上游的微塑料丰度平均值从705 n·kg-1下降到653 n·kg-1,而下游则从530 n·kg-1增加到740 n·kg-1.上游沉积物中消失的是较小和较轻的塑料颗粒,如聚乙烯和聚丙烯.它们随着水流在上游表层沉积物中再悬浮,迁移至下游,并再次沉降.通过探讨人工泄洪...  相似文献   
994.
本文对经济学手段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综述,阐明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特点及危害,并针对我国国情,重点分析了排污权交易、绿色信贷、清洁生产补贴的必要性和开展方式,得出了适用于我国农业面源的排污权交易机制。通过排污权交易和清洁生产补贴能够减少农业面源的治污成本,实现社会收益最大化,通过绿色信贷能够有效弥补市场失灵,保证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5.
如何揭示利益相关者生态补偿的真实意愿不但是生态系统服务支付研究的难点问题,也是政府及管理部门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的关键问题。为此,论文通过对辽河流域中游地区的7个主要城市进行实地调研,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利用同一受访者同时测量其支付意愿值(WTP)和受偿意愿值(WTA)的技术手段来检验其真实补偿意愿,研究结果显示,受访地区居民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WTP为59.39元/(人·a),WTA为248.56/(人·a);同时,针对同一受访者给出的WTP与WTA之间的较大差异性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其呈现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是受访者的收入水平和年龄。最后,在对研究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辽河流域生态补偿意愿差异性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6.
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不安全行为,消除隐患,本文剖析了“五想五不干”的内涵,分析了“五想五不干”行为安全观察法的应用难点、使用原则与方法,并在网络环境下基于C#开发了“五想五不干”行为安全观察系统,通过系统运行的实践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可为行为安全的有效管理与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7.
为克服重金属污染物修复过程中纳米零价铁易氧化、团聚等缺陷,本研究将其负载于高岭土表面合成负载型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K-nZVI),并利用批次试验、沉降试验及模拟柱试验研究了K-nZVI在含水层中的运移行为及其对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能.结果表明,K-nZVI对Pb、Cu、Cd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且在弱碱性条件下修复效果最好.此外,K-nZVI在含水层中表现出较好的分散和稳定性能,运移行为可通过一维对流-弥散-沉积模型描述,其运移能力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砂颗粒粒径的减小、地下水流速的降低和离子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998.
社会监督作为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一种手段,能有效克服政府监管失灵并规范农户主体行为。将社会监督嵌入农村社会关系中,深入考察社会监督对规范农户乱排污水行为的作用机制,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2335个微观农户,运用Probit模型回归分析得出:(1)社会监督能减少农户的乱排行为,主要体现在河道管护保洁队伍主体监督作用的发挥。(2)社会监督受到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体现在村干部的监督作用受到干群关系的调节。当干群关系良好时,村干部监督能有效抑制农户的乱排行为;而当干群关系糟糕时,村干部监督反而会刺激农户乱排行为的发生。(3)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户群体,仅有河道管护保洁队伍发挥的监督作用稳健存在。此外,在女性群体、低文化群体、低收入群体和老年群体中,社会监督的作用受到村民关系和管群关系的调节;而在男性群体、高文化群体、高收入群体和年轻群体中,社会监督的作用受到干群关系和村民主体间相互监督的调节。  相似文献   
999.
利用山东省东营市的586份问卷调查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行动理论和治理理论分析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间的差异及其障碍因素,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社区情境因素欠缺及居民体验差、推动措施力度偏低、心理认同不足和自身异质性特征是垃圾分类从意愿到行为转变的主要障碍;社区情境因素、情境体验及推动措施既直接对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差异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并通过心理认同感的中介作用对缩小其差异程度产生间接影响;各因素对意愿和行为差异程度的作用机理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差异。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完善社区设施、活动与组织建设,增强垃圾分类措施的针对性及加快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是推动意愿到行为转变的跨越路径。  相似文献   
1000.
涉核地下硐室群核事故产生的钚气溶胶威胁核设施的长期运营安全,现有关于封闭空间内的钚气溶胶扩散行为研究主要涉及简单硐室,而未涉及复杂地下硐室群,复杂地下硐室群核事故钚气溶胶扩散行为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首先对核事故钚气溶胶源项进行分析,讨论了钚气溶胶颗粒产生的方式和粒径分布特征,给出了硐室内钚气溶胶初始浓度的估算方法;然后通过分析钚气溶胶颗粒的空气动力学行为,给出了适合于描述钚气溶胶颗粒在硐室内传输的本构模型,建立了地下硐室群内钚气溶胶扩散行为模拟方法;最后以某复杂地下硐室群为例,采用Ventsim软件对两种释放场景(缓慢释放和剧烈释放)、不同释放位置条件下钚气溶胶的扩散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硐室群核事故应对措施展开了讨论。结果表明:钚气溶胶在硐室群内的扩散行为主要受核泄漏方式、核泄漏位置、钚气溶胶颗粒粒径以及通风系统的影响,通过合理规划硐室群布局、通风风路、防核泄漏措施等,可有效降低核污染扩散的风险。该研究结果对于地下硐室群核安全设计、核应急处理与核扩散风险管控等措施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