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0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460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135篇
综合类   310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88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6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01.
灵东矿煤炭开采造成地表大面积沉陷,根据矿井所在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土地的适宜性,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对不同类型的沉陷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沉陷区治理措施,使治理区域最大限度的恢复原有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2.
位于漕河泾高科技开发区的液化空气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液空上海),是液化空气集团在华投资的第一个外商独资公司,主要经营高纯度管道气、压缩气、液态气及现场制气系统。这家成立于1902年的法国企业是全球工业与健康领域气体、技术和服务的领导者。在长达100多年发展历程中,液化空气集团始终努力探索确保安全生产,减少风险和接触风险的机会(工业管理体系),建立浓厚的安全文化。本期的《纪实》栏目,记者走进液空上海,探索企业特色安全管理经验,给予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3.
采用电化学法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常规工艺砂滤出水进行脱稳降黏处理,利用电絮凝催化氧化模块,实现高压脉冲电絮凝—微波紫外超声反应区—电催化氧化的联合作用,将悬浮固体降至5mg/L以下,聚合物降至50mg/L以下,含油量、COD及黏度均有大幅降低,为后续超滤膜、电渗析等深度处理工艺提供有利的进水条件,为配聚、外排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4.
风城油田超稠油采出水具有"含砂高、黏度高、密度高"的特点,大量不易分离的粉砂和泥质附在油中,其乳化稳定性强,处理难度大;沉降脱水罐来水含油量10 000 mg/L,悬浮物500 mg/L,高含油及悬浮物对采出水处理系统影响及冲击较大。采用"两级除油+混凝反应+两级过滤"工艺对超稠油采出水进行处理,处理后净化水含油量≤2 mg/L,悬浮物≤2 mg/L,污水处理合格率100%,污水回用率100%,回用油田注汽锅炉。实现了污水的循环利用,节约清水费用2 463.75万元,可充分利用高温采出水热能,年均节约天然气用量约5 475×10~4 Nm~3,节约天然气费用5 365.5万元。  相似文献   
105.
针对井下采煤产生的大范围岩移必然最终改变原有地表形态并影响坡面侵蚀特征及规律这一特殊性,从井下与地表相结合的新视角,结合彬长矿区水土流失特征和典型煤矿采矿条件,以采厚、地表坡面坡度等因素为变量,构建了20个不同类型的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并揭示井下采煤对地表坡面形态及侵蚀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第一,地表坡面坡度会随采厚增加而呈现增大的趋势,且自然坡度越大,坡度变化量越大;相同采厚条件下,坡度增大率与坡面自然坡度整体上呈负相关。第二,地表坡面坡长会随采厚增加而呈现减小的趋势,且自然坡度越小,坡长变化量越大;随采厚增加,地表坡面坡长减小率与自然坡度呈先正相关后负相关的关系,自然坡度为26.57°是拐点。第三,采厚的增加会提高地表坡面产流产沙的强度,加剧坡面侵蚀,这种效应在坡度较小的坡面更加显著;井下采煤引起地表坡面坡度的增大是产生这一规律的主因。  相似文献   
106.
裂隙在煤层中的发育具有不均匀性和方向性,确定煤层裂隙优势发育方位和线频率,有助于提高矿井煤层瓦斯抽采效率。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了煤层裂隙优势发育方位与同期古构造应力场、现今构造应力场、宏观线形地貌和线形构造要素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利用这些规律进行煤层裂隙优势发育方位预测的可行性;根据煤矿井下采掘工程特点,基于测线法与观测窗法相结合,提出了煤矿采煤工作面煤壁节理裂隙观测方法,应用该方法预测出试验区域煤层节理裂隙优势发育方位沿NE40°~70°方向,平均线密度为2.1条/m。  相似文献   
107.
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多源数据,从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景观以及采矿塌陷4个方面对研究区的生态敏感性进行了评价,研究了空间分布差异及规律。结果表明:土壤侵蚀敏感性以轻度和中度为主,由东北和西南向中心递减趋势;土壤盐渍化除西部平原区盐渍化高风险突出外,敏感性普遍较低,由西向东递减;景观稳定性主要表现为轻度敏感,由四周向中心递减;采矿塌陷敏感性指标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呈现极端分布,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地区;研究综合生态敏感性分布空间差异显著,以不敏感区为主,整体上呈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8.
随着稠油资源的开发,热采规模逐步扩大,热采区块采出液硫化氢含量不断升高,井口及套管气含有大量的硫化氢,严重威胁相关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针对这一安全隐患,研究了3种模式的硫化氢治理技术,包括井筒加药治理技术、套管抽吸治理技术和套管喷射治理技术,分别应用于正常生产期间产出液中硫化氢治理、套管气中硫化氢的治理和洗井时整个油井内硫化氢的治理。该治理技术在现场得到了应用,GDGB1-02井采用井筒加药治理技术,采出液伴生气中硫化氢含量由治理前的8 000 mg/m3降至20 mg/m3以下,低于安全生产规定的30 mg/m3以下;GD2-24P530井采用套管抽吸处理技术,套管气中硫化氢含量由治理前10 000 mg/m3降低到测不出;GD2-23X530井采用套管喷射处理技术,硫化氢含量由治理前3 200 mg/m3降低到检测不出,实现了热采井硫化氢的安全治理,消除了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09.
相对于常规天然气,页岩气储藏具有特殊性,在其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高含盐量的采出水,处理难度较大。采出水的处置方式主要有3种,即深井灌注、处理后回用及处理后排放。根据处置方式的不同,分别总结了采出水回注处理工艺技术、采出水回用及外排处理工艺技术。回注处理需去除水中的悬浮固体、细菌等;回用及外排则需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去除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金属离子及盐分等。  相似文献   
110.
本文建立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水和废水中的丙酮和丁酮的方法,水样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小于5.0%,加标回收率在91%~103%之间,最低检出浓度0.006 mg.L-1。该方法简便,灵敏度更高,重现性好,线性范围宽,精密度和准确度满意,尤其是避免了消耗大量有机试剂,避免二次污染。旨在为实验分析人员提供技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