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2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276篇
安全科学   1227篇
废物处理   137篇
环保管理   186篇
综合类   1095篇
基础理论   132篇
污染及防治   136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4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With the production of crude steel, China produces several million tons of sintering dusts which contain a great deal of valuable metals such as, K, Na, Zn, Pb. If discharged directly without adequate treatment, these elements can lead to adverse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determine how to separate these elements from the dust before discharge. Sever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detec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sintering dust. At the same time, preliminary experiments on the recovery of the potassium resources from the sintering dust were carried out. The mean particle size of the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ESP) dust determined by a laser granulometer was 41.468 μm. Multi-point BET and single-point BE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ESP dust was 2.697 m2/g. XRD measurements detected the following phases in the ESP dust: Fe2O3, Fe3O4, KCl and NaCl, and Fe2O3, Fe3O4 and SiO2 in the water-washed dust. SEM-EDS results proved that in the ESP dust, K mostly existed in the form of KCl particles without being coated. Leaching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KCl in the ESP dust could be separated and recovered by water leaching and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Through the recovery experiments, the yield of K-Na vaporized crystalline salt was 18.56%, in which the mass fractions of KCl, NaCl, CaSO4 and K2SO4 were about 61.03%, 13.58%, 14.03% and 9.97%, respectively. This process is technically viable and considerable in economic benefit. There was almost no secondary pollution produced in the whole recovery process.  相似文献   
992.
克百威光催化降解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TiO2光催化技术对克百威的降解进行了研究,并系统地考察了催化剂用量,溶液初始pH值,底物浓度,活性氧物种和各种阴阳离子对其降解动力学的影响.用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模型对克百威的光催化降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克百威在弱碱性条件下降解速率最快,×OH对克百威降解贡献比约为93.4%,h+和其他ROSs的贡献则相对较小.而水溶液中的阴离子BrO3-和S2O82-对克百威的光催化降解有促进作用,I-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水溶液中的K+,Ca2+,Na+,Mg2+和Cu2+等金属阳离子对克百威的降解也均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3.
近几年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环境监测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ICP-AES分析技术以其快速、准确、灵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环境、地矿、冶金、生物、食品、石油、医学检验等领域中的多元素分析,其分析技术和仪器也日益完善。本文综述了ICP-AES分析技术的原理,分析过程,以及近几年在各个领域当中对于金属元素监测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简要的论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994.
Co基催化剂在低碳烷烃直接脱氢及氧化脱氢制烯烃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为了探究Co物种的价态对CO2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的影响,以共沉淀法制备的TiZrO4固溶体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X%Co/TiZrO4(X=0.5、1、3、5和7.5)催化剂.结果表明,0.5%Co/TiZrO4和1%Co/TiZrO4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差,但保持了相当高的C2H4选择性(>90%)和碳平衡(≈100%);3%Co/TiZrO4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C2H6和CO2活化能力,在650℃、质量空速WHSV=9000 mL?g-1?h-1的反应条件下获得了约25%的乙烯收率;而5%Co/TiZrO4和7.5%Co/TiZrO4催化剂则在600℃及以上温度反应...  相似文献   
995.
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绿色、高效、廉价的水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如内分泌干扰素等持久性有机物的降解治理.利用高比表面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修饰半导体材料可有效提高半导体的光催化性能.本研究以比表面积高且具有孔径规则的ZIF-8修饰中空花瓣状BiOI半导体材料,制备性能优异的BiOI/ZIF-8光催化复合材料.同时,利用多晶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镜、紫外-可见漫反射等研究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光催化降解样品进行浓度分析,探究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修饰后BiOI/ZIF-8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显著增强,而当BiOI与ZIF-8质量比为1∶1时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最好,可见光照射45 min后对20 mg·L-1双酚A溶液的降解率达到99.77%.通过活性自由基捕集实验和ESR测试分析了光催化的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针对某油田进行机械消泡技术研究,进而为促进分离器内稠油的快速消泡提供解决办法.方法 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不同导流板参数下分离器中气液分离效果及泡沫变化情况,并采用动态解析法发泡方式,利用高压溶气消泡测试系统对不同类型和型号的金属规整填料和两种化学消泡剂,进行消泡测试以及组合消泡实验.结果 导流板放置角度为45°时,分离效率和泡沫聚并效果均较好,而导流板放置距离影响不大;随着消泡填料的高度增加,消泡效果随之增加.结论 分离器入口导流板最佳放置角度为45°,孔板波纹填料SM250*12 cm为优选的机械消泡构件.实际生产采用机械消泡方法即可满足消泡需求,要求更好的消泡效果时,可将机械消泡与化学消泡剂消泡两种方式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了解延迟焦化装置非密闭除焦工序职业病危害程度.方法 选取某大型炼化企业延迟焦化装置一套,通过现场调查,确定非密闭式除焦工序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岗位,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判并分析各岗位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水平,确定职业病危害程度.结果 除焦工岗位接触硫化氢、粉尘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超标,装车工接触粉尘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超标.除焦工硫化氢、粉尘接触水平均为Ⅳ级,装车工粉尘接触水平为Ⅳ级.结论 加强延迟焦化装置非密闭除焦工序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配备,新建延迟焦化装置应尽量选择密闭除焦技术,当前运行的存在非密闭除焦工序的延迟焦化装置应进行工艺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调查某石化企业聚乙烯粉尘危害现状,了解聚乙烯粉尘暴露对工人的健康影响。方法对粉尘作业岗位粉尘暴露情况、粉尘防护措施进行现场调查,检测作业现场粉尘浓度。结果聚乙烯生产装置接触聚乙烯粉尘的作业/岗位主要为包装和造粒等岗位。粉尘检测结果显示,时间加权平均浓度0.2~0.7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0.4~4.1 mg/m~3,符合国家标准限值要求,但不同岗位之间,相同岗位不同作业点间有较大的差别,其中以高密度聚乙烯包装工暴露浓度最高。结论企业聚乙烯粉尘职业健康危害管控总体较好,虽然粉尘检测结果未超国家容许浓度,但不同岗位不同场所有较大差别。同时应注意加强职业人群的防控意识,以保护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99.
下蜀黄土参数化粒度端元分析及其物源示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蜀黄土的物源问题对于理解亚热带东亚季风区干旱化过程至关重要.目前采用的物源示踪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下蜀黄土物源的认识也存在争议.粒度端元分析可定量分解出沉积物中不同动力过程和来源的粒度组分,具有解析风尘沉积物源的较好潜力.本文应用参数化粒度端元分析方法,对镇江大港和九江马垱两个下蜀黄土剖面的物源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下蜀黄土可分离为超细粒(EM1)、细粒(EM2)、中粒(EM3)和粗粒(EM4)4个粒度端元,其中EM1(众数分别为0.7μm和0.9μm)源于粉尘沉积后风化成壤作用形成的次生组分,EM2(众数均为6μm)为长距离搬运的远源组分,EM3(众数分别为25μm和28μm)是区域近地面冬季风搬运的近源粉尘,EM4(众数分别为44μm和45μm)则来自于沉积区附近的局地源组分.相似的区域风化成壤背景导致两地的EM1含量及变化均十分相似(镇江9.88%,九江9.06%);近源加局地源组分(EM3?+?EM4)则构成了两地下蜀黄土的主要来源(镇江51.79%,九江63.35%);西北气流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粉尘输送至长江下游地区形成远源组分(EM2,镇江38.33%,九江27.59%),而在区域近地面东北风的作用下,两剖面间粒度端元的变化序列存在"异元相似"的现象(即大港剖面EM3与马垱剖面的EM2变化曲线相似,大港剖面EM4与马垱剖面EM3变化曲线相似).因此,下蜀黄土是不同物源组分混合而形成的沉积物,不同区域下蜀黄土的物源既有差异,又存在一定的空间联系.  相似文献   
1000.
使用盐酸羟胺(HA)促进Fe (Ⅲ)/Fe (Ⅱ)循环,强化铁基金属有机骨架(Fe-MOFs)/过硫酸盐(PS)体系降解水中磺胺嘧啶(SDZ).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Fe-MOFs进行结构和形貌的表征.探究了溶液初始pH值、PS浓度、Fe-MOFs投加量、HA浓度、SDZ浓度、共存离子、腐殖酸等对SDZ去除效果的影响,并考察了该体系的实际应用前景.结果表明,Fe-MOFs/PS/HA体系在较宽的初始pH值范围(3~6)内,对于SDZ的180min去除率可达到90.1%以上.适量的HA可以促进Fe-MOFs/PS体系降解SDZ的性能.自由基清扫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表明,Fe-MOFs/PS/HA体系降解SDZ的过程中产生了SO4-·、·OH、O2-·以及1O2.在本文考察范围内,Fe-MOFs/PS/HA体系对SDZ的降解性能随pH值(pH=3~6)升高逐渐下降;随着PS、HA、Fe-MOFs浓度的升高,SDZ去除率呈现率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氯离子、腐殖酸等因素对该体系应用于实际地表水存在负面作用,但HA可以强化该体系在自然环境下降解SDZ的效果.循环实验结果表明,Fe-MOFs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