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314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490篇
基础理论   60篇
污染及防治   149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以高原复合型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水力负荷为0.067m/d的条件下,监测湿地对CODCr、TN、TP、氨氮的去除率达到了66.3%、82.5%、43.2%、76%;采集了梭鱼草、美人蕉、芦苇、水葱、茭白、再力花6种挺水植物地上部分,测定了它们的TN、TP、有机质等营养物质含量和它们腐烂分解过程中TN、TP、COD等释放强度。结果表明:梭鱼草、美人蕉、茭白释放强度较强,再力花和芦苇释放强度较弱,在选择湿地植物时综合考虑植物吸收污染物能力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再力花、芦苇等植物。  相似文献   
102.
湿地植物在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作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不同类型湿地植物如凤眼莲、荇菜、稗草、黑藻、皇竹草、美人蕉等,引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考察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在湿地组合系统中的作用特性。盆栽实验发现,虽然植物对污水N、P营养元素的直接去除率分别只有14.0%~59.4%和8.6%~55.2%,但植物通过过滤、截留及加强有机物降解转化的作用,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具有协同效应,使水体N、P的总去除率分别达65.4%~83.8%和43.5%~69.5%。将植物引入组合处理系统,中试实验结果表明,水体TN、TP和COD月平均去除率分别高达80.4%、74.3%和81.3%。与常规生化处理系统相比,处理效果大为增强,生化反应的能耗相对减少,出水水质较稳定,使湿地组合系统成为一种去N除P,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3.
人工快渗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用自制的实验室快速渗滤系统模拟反应器对某校中水站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此套实验室模拟快渗处理生活污水系统对COD、TN、TP去除效果良好,壤土在三个周期对COD的去除率最大值为91.5%,TN为66.0%,TP为73.3%。由此试验得出最佳生活污水处理条件为壤土作为滤料,滤料高度为50cm,布水时间为2d淹水,4d落干。复合系统的处理效果优于单一介质的系统。  相似文献   
104.
构建湿地系统水力学参数的设计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构建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水力学参数对于其功能的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探讨构建湿地主要水力学设计参数的基础上,根据描述构建湿地污染物去除的几类机理模型:一级动力学模型、连续完全混合反应器模型、Monod动力学模型、Ergun公式以及对流-弥散模型,分别导出了相应的构建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水力学设计参数的计算模型并分析了不同设计模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5.
化学强化一级处理-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效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解决传统的污水二级生化处理工艺运行成本较高问题并满足日趋增长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实际需要,开展了粉煤灰基混凝剂化学强化一级处理—潜流式人工湿地(CEPT-SFCW)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湿地负荷率为0.05~0.1m3/(m·2d)的条件下,CEPT-SFCW系统对COD的去除率>85%。同时,CEPT-SFCW系统对总磷的去除率很高,虽然在进水含磷量低时人工湿地会发生磷释放的现象,出水中磷浓度仍可达到GB8978-1996中的二级排放标准。该系统对氨氮去除效率较低,最高可达到10%,去除效果与植物的生长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06.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堵塞机制:堵塞成因及堵塞物积累规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叶建锋  徐祖信  李怀正 《环境科学》2008,29(6):1508-1512
为解决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堵塞问题,需首先探明人工湿地的堵塞成因和堵塞物在人工湿地中的分布规律.在发生堵塞的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通过研究基质间各物质与雍水面积、基质间空隙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人工湿地发生堵塞的成因主要是基质层中不可滤物质的积累,并得出以砂子为基质的人工湿地每mL基质间不可滤堵塞物超过18.23 mg时即会出现雍水表观现象;同时研究发现,在本试验条件下,人工湿地布水口周围容易先产生堵塞现象,堵塞层主要分布于距布水管下10~20cm处;基质中不可滤无机物积累的程度比不可滤有机物更明显,且有随着水流方向沿程迁移的趋势;有机物质积累于基质深度基本呈负相关性,基质越深,有机质含量越少,雍水后基质表层有机质含量高于其它各层.  相似文献   
107.
摘要:以野外水平潜流芦苇砾石床人工湿地研究了湿地对微污染河道水的长期动态净化特性。2a多的运行结果表明,潜流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存在波动、稳定过程。潜流湿地降解有机物和脱氮性能与植物生长和季节变化相关,其中植物生长和季节变化对湿地脱氮效能的影响大于对湿地去除有机物的影响。潜流湿地降解有机物的主要场所随运行时间沿程推移,启动期主要在湿地前部完成,稳定运行期主要在湿地的前、中部完成。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在6.10%~37.83%之间变化。湿地运行期间,沿程水样C/N值基本大于5,碳源供应较充足。潜流湿地启动期TN平均去除率为15.51%,稳定运行期TN平均去除率为8.61%,低于启动期,整个运行期间湿地TN去除率不足40%。潜流湿地中硝化与反硝化反应在中部达到动态平衡,TN去除效率最高。稳定运行期间潜流湿地的前、中部耗氧强度最大,后部下层有明显硝化反应发生。潜流湿地对有机物降解、硝化与反硝化反应、TN去除具有沿程同步性。试验还初步发现,在植物生长旺盛的春夏季根系分泌的低分子有机酸对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可能有较大抑制作用,可能是影响脱氮效率提高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08.
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停留时间分布与N、P浓度空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长明  顾国泉  李建华  邓欢欢 《环境科学》2008,29(11):3043-3048
通过人工湿地小试装置,研究了风车草和香蒲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养殖水体过程中水力停留时间分布(RTD)特征和系统内N、P浓度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供试的香蒲潜流湿地和风车草潜流湿地系统RTD曲线特征值σ2分别为0.324 6和0.410 8,表明水流流态介于推流与混合流之间,风车草潜流湿地系统RTD曲线较香蒲潜流湿地平滑,水流混合流动程度较弱. 2种植物类型湿地床体总氮(TN)和氨氮(NH+4-N)浓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明显,尤其在湿地床体前端;TN浓度随着取样点深度增加而上升,而NH+4-N浓度则以中层取样点为最低;对于总磷(TP)和正磷酸盐(PO3-4-P)浓度, 2种植物类型湿地系统内均表现为随取样点深度增加而上升,但这种差异随沿程而降低. 与香蒲湿地相比较,风车草潜流湿地系统N、P浓度分层现象更为明显.风车草湿地系统后端各层取样点TN和TP平均浓度较香蒲湿地系统分别下降了19.8%和12.3%,说明风车草潜流湿地系统对富营养化养殖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果优于香蒲湿地.  相似文献   
109.
文章陈述了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探讨了植物对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影响,对人工湿地系统中植物的选择、种植与管理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人工湿地系统研究与实践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人工湿地系统的工程设计、技术研究及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了验收报告中常见的监测数据缺乏逻辑性,数据的合理性经不起推敲等问题。认为验收报告编写应注重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和污染治理效果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