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6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安全科学   386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52篇
综合类   428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1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城市深基坑工程施工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城市深基坑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可能引发的灾害,对深基坑工程的内部过程控制和外部环境协调作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52.
通过对淮北芦岭矿Ⅱ824-2综放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的试验研究,摸索出了高瓦斯综放工作面瓦斯治理的有效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瓦斯抽放和通风排放效果.  相似文献   
53.
长大隧道岩爆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岩爆是长大隧道施工中发生频率较高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岩爆研究对于隧道的勘测设计、施工组织及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岩爆机理研究是岩爆预测及控制技术发展的基础;由于现有理论的不完善,以之为基础的预报体系及控制技术还不能对岩爆灾害进行准确预报和有效控制.岩石静力学理论在岩爆研究中是重要的,但它还不能阐明岩爆的全部机理.钻爆法开挖过程中,各炮层的顺序起爆、周边眼起爆后开挖轮廓面的瞬时大幅卸载及岩爆事件本身所产生的各类高幅值、陡波前应力波以及它们的叠加效应对于围岩,尤其是处于双向受压、一侧临空、具有发生破坏潜势的既有炮次围岩的扰动作用应该是显著的.围岩也许不会在上述动荷载的一次作用下就发生宏观破坏,但这些应力波的多次扰动,却会在微观-细观尺度上引起围岩累积性损伤的加剧与局部应力环境的恶化,并最终导致裂纹的大规模瞬时动力扩展,伴随晶间、粒间瞬态应变能的高速释放,围岩便会以岩爆的形式失稳.因此,系统进行岩爆灾害的岩石动力学机理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4.
关于综放开采技术安全问题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从放顶煤开采的一次采高大、上覆岩层的活动范围大、破碎顶煤的存在等基本特征出发,论述了关于放顶煤开采中瓦斯、顶板和冲击地压等安全问题.放顶煤开采对有些安全问题可以缓解,比如工作面的瓦斯突出.但是也可能诱发一些安全问题,如坚硬顶板对支架的冲击、采空区垮落岩石的撞击与摩擦诱发瓦斯事故等.在放顶煤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同时,更应重视其相应的安全问题的系统研究与解决.  相似文献   
55.
延边地区公路沿线边坡失稳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延边地区公路沿线分布着大量软岩,其岩性具有强膨胀性,致使这一地区公路边坡出现了多处滑坡现象。为了合理地处理这一工程地质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该种软岩的膨胀特性。选取滑坡体软岩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其自由膨胀率、无荷膨胀率和有荷膨胀率,并具体测定了其膨胀力,探讨了其膨胀率和膨胀力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研究区软岩的膨胀特性,为公路建设中软岩边坡加固参数的选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6.
针对搅拌桩施工会引起周围土体的位移及产生很高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工程现象,首先分析了搅拌桩施工中固化剂的注入体积与膨胀压力、成桩直径的关系。结果表明,5%~10%的注入浆液的体积可以对周围土体产生1.8~3.0倍不排水抗剪强度的膨胀压力,成桩直径比搅拌叶片的名义直径大5%~10%。然后量测室内模型桩、现场搅拌桩的成桩直径,分析了注入浆液的体积与成桩直径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深度不太大的水泥土搅拌桩,有约45%的注入体积会通过上浮隆起的土体损失掉;大约5%的注入体积通过劈裂裂缝渗入到周围土体中;大约50%的注入体积会转化为成桩直径,使桩体膨胀5%~10%,即实测桩径比搅拌叶片的名义直径大5%~10%。  相似文献   
57.
介绍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分类、RM R分类和Q系统分类等3种分级法的具体使用和评价标准,并以西南某水电站为例,将这3种分类方法对其坝区围岩分类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和相关性分析,得出了该水电站围岩合理、科学的评价分类结果。依据此评价结果,绘出了坝区岩体质量分级图,准确显示了坝区的岩体质量特征,证实了3种分级法在该类岩体分级的适用性和统一性。在充分调查和资料掌握的基础上,对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出了具体的指标和实际的操作法。  相似文献   
58.
为了解决老母矿近距煤层的开采难题,通过理论分析并利用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出煤层前后推进150 m是最合理的步距,侧向采动支撑压力在15~50 m内存在影响。基于这些理论数据,确定回采巷道的合理位置,进而确定以内错距离范围为30~60 m的内错式布置方式布置巷道和无煤柱协调开采布局,并进行井下工程应用。最后把无煤柱协调开采布局与双巷掘进开采布局对比,得出无煤柱协调开采布局的先进性和优势,研究结果可为同类条件下的工程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9.
Watershed simulation models such as the Soil & Water Assessment Tool (SWAT) can be calibrated using “hard data” such as temporal streamflow observations; however, users may find upon examination of model outputs, that the calibrated models may not reflect actual watershed behavior. Thus, it is often advantageous to use “soft data” (i.e., qualitative knowledge such as expected denitrification rates that observed time series do not typically exist) to ensure that the calibrated model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real world.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coupling SWAT‐Check (a post‐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SWAT outputs) and IPEAT‐SD (Integrated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 Tool‐Soft & hard Data evaluation) to constrain the bounds of soft data during SWAT auto‐calibration. IPEAT‐SD integrates 59 soft data variables to ensure SWAT does not violate physical processes known to occur in watersheds. IPEAT‐SD was evaluated for two case studies where soft data such as denitrification rate, nitrate attributed from subsurface flow to total discharge ratio, and total sediment loading were used to conduct model calibr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WAT model outputs may not satisfy reasonable soft data responses without providing pre‐defined bounds. IPEAT‐SD provides an efficient and rigorous framework for users to conduct future studies while considering both soft data and traditional hard information measures in watershed modeling.  相似文献   
60.
为了探索重污染河流的治理技术,2011年3月在无锡市新区鸿山镇徐塘桥河开展生态治理示范工程,通过电解技术、种植高等水生植物和构建软隔离带复合工程技术改善河流水质。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电解技术,可以迅速降低TP、氨氮(NH4+-N)和COD;但较难减少TN。通过软隔离带可以有效隔离外源污染,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河流TN、TP、COD的平均水平,但是难以提高河流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电解能够有效的降解大分子有机物,为水生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之后再种植水生植物,能够进一步降低的TN、TP。通过电解一水生植物一软隔离带复合技术不仅能够全面改善河流水质的平均水平,而且能够修复水生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