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0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87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用聚合硅酸铁处理砷化镓生产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自制的聚合硅酸铁(PFSiC)对砷化镓生产中的含砷废水进行混凝处理。试验考察了硅铁比、熟化时间、PFSiC投加量、出水pH等对砷去除效果的影响,并与常用铁系混凝剂的除砷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硅铁比为0.5:1、熟化时间为5d、PFSiC投加量为7~9mg/L、出水pH为6~8时,砷去除率达98.6%,除砷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铁系混凝剂,出水水质达到GB8978—1996三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2.
硅酸盐和磷酸盐矿物对土壤重金属化学固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重金属离子的迁移转化规律,可以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来治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每种修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而环境矿物法具有成本低廉和效率较高的特点,因此,本文叙述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环境矿物(硅酸盐和磷酸盐),从硅酸盐和磷酸盐矿物的性能、反应机理以及对土壤重金属离子的作用效果等方面综述了硅酸盐和磷酸盐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并且阐述了硅酸盐和磷酸盐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作用效果,以及影响其作用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83.
硅酸钙深度处理焦化废水中COD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硅酸钙作为吸附材料,研究了废水pH值、投加量及振荡时间对硅酸钙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4,投加量为3.15g/100 mL,振荡时间为45 min时吸附达到平衡,硅酸钙对焦化废水生化出水中COD的去除率为46.3%;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较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84.
基于酸性条件下硅酸盐与钼酸铵反应生成硅钼黄而后被还原成硅镅蓝的原理,利用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建立了快速测定海水中活性硅酸盐的分析方法.在优化的条件下,方法检测限为0.5 μmol·L-1,线性范围为2.5~110.0 μmol·L-1,实际海水的加标回收率为103.6%~109.3%,同一水样连续测3次仅需4.5 min...  相似文献   
85.
硅酸盐影响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围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凌  金相灿  杨威  徐敏  钟远  朱琳  庄源益 《环境科学》2007,28(10):2174-2179
在新开湖设置浮式围隔,通过调控围隔水体硅酸盐含量,研究了硅对富营养化水体浮游藻类群落生长及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硅酸盐浓度的增加,硅藻的生物量提高,其种类所占比例明显增加,由10.2%上升到22.1%;蓝藻和绿藻的种类比例则下降,由76.8%下降到61.5%.加硅处理中,硅藻虽然没有完全取代蓝、绿藻的绝对优势地位,但是出现了尺骨针杆藻(Synedra ulna)、细齿菱形藻(Nitzschia denticula)、针状拟菱形藻(Nitzschia acicularis)、缢缩异极藻头状变种(Gomphonema constrictum var. capitata)、橄榄形异极藻 (Gomphonema olivaceum)等在对照处理中并未检出的藻种.中硅(原子比N∶Si∶P=16∶8∶1)和高硅(N∶Si∶P=16∶16∶1)处理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17±0.40和2.12±0.21,而对照组为1.89±0.55.试验末期,对照围隔的水体表面出现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而硅酸盐含量高的围隔中,同期没有水华出现.硅酸盐的增加能够促进硅藻及其它藻类生长,改变少数几种蓝、绿藻占据优势的状态,提升水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水平,并对淡水蓝藻水华的产生起到一定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86.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反应器进行模拟实验,系统地探究了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氯化铁(PFC)对活性污泥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PAC、PFC会使得污泥絮体变得紧实且边缘化,絮体中值粒径较未添加时分别增加了34.78%、12.90%.污泥的沉降性能和污泥活性随着PAC、PFC的积累而变差.微生物分泌的EPS含量降低,是因为添加PAC、PFC后微生物活性降低并导致微生物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87.
高浓度聚合氯化铁(PFC)中铁的形态分布与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氯化铁和无水碳酸钠为原料,加入稳定剂W,采用共聚工艺,制备了稳定高浓度的聚合氯化铁(PFC)混凝剂.采用Fe-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研究了PFC中铁的形态分布情况,考察了熟化时间、碱化度(B)及n(W)/n(Fe)(W/Fe摩尔比)对PFC中铁的形态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PFC中,由于稳定剂W与铁的水解产物间的相互作用,使得铁的水解聚合形态分布及转化情况发生了变化.碱化度(B)、n(W)/n(Fe)和熟化时间均对铁的形态分布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聚合硅酸铝铁絮凝剂中铁的形态分布与转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以AlCl3·6H2O ,FeCl3·6H2O ,Na2CO3,盐酸和硅酸钠为原料制备了不同碱化度B及不同n(Al)∶n(Fe)∶n(Si)摩尔比的系列聚合硅酸铝铁絮凝剂 (PAFSC) ,采用Fe -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研究了PAFSC中铁的形态分布情况 ,考察了熟化时间、制备工艺及n(Al)∶n(Fe)∶n(Si)对PAFSC中铁的形态分布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熟化时间的延长 ,铁和聚硅酸摩尔数的增加 ,PAFSC中铁的形态由低聚物向高聚物转化.   相似文献   
89.
聚铁硅型复合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应用直接与间接形态分析方法相结合 ,研究聚铁硅型复合混凝剂形态分布特征的结果表明 ,聚合铁硅型复合混凝剂的形态分布随碱化度、氧化硅的种类与Si/Fe比的不同而有显明的差异 .其中碱化度是决定形态分布的主要因素 .3种氧化硅中Silica(A)与Silica(B)的特性比较类似 ,较Silica(C)具有更大的活性 ,即对形态分布有着更显著的影响 .随着OH/Fe比的增加 ,Fea 含量显著下降 ,而Fec 含量显著上升 .Feb 含量较少 ,但也随着碱化度呈略微上升趋势 .与聚合铁相比 ,呈现出相近的形态分布与转换趋势 .在一定碱化度条件下 ,随着Si/Fe比的增加 ,引入Silica(A)与Silica(B)导致Fea 与Feb 含量上升 ,而Fec 含量显著下降 .Silica(C)对其 3类型态的含量变化影响不大 .  相似文献   
90.
以TEOS为硅源的聚硅氯化铝絮凝剂的制备及其物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TEOS为硅源合成制备了新型的聚硅氯化铝PASC(A),并与传统方法合成的聚硅氯化铝PASC(B) 做了比较,探讨了产品的pH值和Zeta电位随B值和Si/Al摩尔比的变化关系,并利用酸解反应和27Al NMR研究了硅引入对PASC分子结构和铝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采用了特殊的合成方法,与PASC(B)相比,PASC(A)具有更高的聚合度,分子量分布并且分子中铝硅分布均匀,不易被酸解聚,而且有利于Al13形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