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48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实验选择2010年7月于雅安市白马泉风景区常绿阔叶林内采集PM2.5样本,并对样本进行甲醇提取、三甲硅醚衍生化及GC/MS分析,探讨研究区域内气溶胶中异戊二烯氧化产物、α-/β-蒎烯氧化产物、小分子羧酸(苹果酸、2-羟基戊二酸)的浓度与昼夜变化趋势,并结合大气污染气体(SO2、NOx、O3)和环境气候条件(风速、温度、湿度等)对其浓度的影响进行讨论.结果表明,24 h PM2.5样本中,2-甲基丁四醇、异丁烯三醇、2-甲基甘油酸的浓度分别为63.3、45.0、4.4 ng.m-3;降蒎酸、3-羟基戊二酸、3-羟基-1,2,3-丁三酸的浓度分别为4.1、5.0、5.3 ng.m-3.除降蒎酸外,此次研究的其他二次有机气溶胶组分均呈现昼高夜低.白马泉风景区聚集了较高浓度的天然源二次有机物与当地亚热带繁茂的植被、湿热气候、沟谷型地貌及大气污染状况等诸多环境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2.
酞菁锌改性介孔分子筛催化降解孔雀石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毕程  李婷婷  郭晶 《环境化学》2012,31(7):1043-1048
以介孔分子筛MCM-41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将1,4,8,11,15,18,22,25-八环戊氧基酞菁锌(α-CyOPcZn)负载到分子筛上得到了一种新型的催化剂CyOPcZn/MCM-41.并通过氮气吸附、红外光谱扫描及电镜扫描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该催化剂的用量、H2O2浓度对孔雀石绿降解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模拟可见光照射下,当催化剂用量0.6 g.L-1、H2O2浓度为0.1 mmol.L-1时,60 min后使0.1 mmol.L-1的孔雀石绿水溶液的脱色率达到98.6%,并呈现出一级反应的动力学特征,速率常数k为0.0891 min-1.催化剂重复使用3次后,脱色率可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73.
芳香基手性胺醇是许多手性药物合成的重要手性砌块,生物催化不对称还原前手性酮是合成该类醇的重要方法之一.以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为模型底物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两株能分别高立体选择性催化底物产生R型、S型相应醇的菌株,对映体过量值(e.e.)分别为99%和77%,编号为1403和4802,鉴定菌株所属为镰刀菌属和地霉属.对两株菌培养时期和转化条件的研究表明镰刀菌1403最适生长时间为24 h,最优菌体浓度20 g/L,最优底物浓度5 g/L;地霉4802最适生长时间24 h,最优菌体浓度80 g/L,最优底物浓度3 g/L.底物特异性研究表明,菌株1403和4802均可转化α-氯代苯乙酮、α-溴代苯乙酮、α-羟基苯乙酮和苯乙酮为相应醇,且以α-羟基苯乙酮为底物时,其产物均为S型,e.e.值达99%.  相似文献   
74.
为了更好对航运公司安全管理工作摸底排查,采取针对性措施监管航运公司安全营运,需要对安全管理能力进行分类分级评价。基于表征航运公司安全管理能力的分级指标体系,建立安全管理能力分级评价模型。基于熵权和变异系数法的赋权方法,利用α系数检验两种客观赋权法的信度,提出聚合权重并建立安全管理能力的物元分级模型。利用多家航运公司数据确定分级指标的权重,对典型公司分级和评分。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能合理反映各公司的安全管理能力,并有利于主管机关进行分类管理,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监管效率改善公司安全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75.
In this article, I present a two-patch metapopulation model with locally explicit dynamic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dispersal upon population interactions with variable or conditional outcomes. These are interactions that may be either detrimental or beneficial for each species depending on the balance of the density-dependent costs and benefits involved. The local dynamics respond to density-dependent α-interaction functions that may change sign, thus yielding a diversity of possible local outcomes for the association in terms of type of interaction and in the number of stable solutions. The spatiotemporal model predicts that the fragmentation of space and dispersal between patches may cause further variation in these outcomes. First, the demographic performance of a species in the association is enhanced if migrations cause a proportional increase of individuals of its own species; being so, a victim may become a mutualist or an exploiter, an excluded species may invade, and a good competitor may overcome its own carrying capacity: the ‘enhancement effect of dispersal’; a sort of rescue effect in source-sink dynamic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involve an interplay between density-dependent effects of dispersal per se and the relative local and global average α-interaction functions, which involve costs and benefits at both the local and regional level that may either counteract or reinforce each other; thus, localities and/or populations may change dynamically their sink or source role in the spatial dynamics. A significant insight arises herewith: in the context of variable or conditional interactions the concept of the role of a species does not make strict sense; it becomes a spatiotemporal dynamic quality. Second, regardless of which species disperses, bifurcation of equilibria may occur in those patches that receive the migrating individuals, and annihilation of equilibria in those from where migration leaves; thus, the number of equilibria increases or decreases accordingly.  相似文献   
76.
将地表水中的2-甲基茚、1-甲基萘、1,4-二氢萘和4-甲基苯乙烯同时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进样体积为20mL时,方法检出限为0.42~0.46μg/L,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大于0.999,方法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1%~4.2%,加标回收率为80.0%~118.0%,均符合有关分析要求。该方法灵敏度高、分离效果良好,在实际样品测定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事故监测中有较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77.
从好氧活性污泥微生物和纯种大肠杆菌中提取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考察光化学和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对SMP官能团,组分和光化学活性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活性污泥微生物SMP(Ae)与大肠杆菌SMP(E)的SUVA254和E2/E3分别为4.03与0.79和1.60与3.04,表明SMP(Ae)比SMP(E)芳香性和分子量更高,光照和电化学改性过程明显降低了蛋白类组分的荧光响应,进行改变了SMP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两种改性过程可以增强SMP在光照条件下活性氧化物种(3SMP*、1O2和·OH)的浓度,其中[1O2]ss由改性前的1.70mol/L提高到改性后的18.47mol/L,[·OH]ss由改性前的3.57mol/L提升到438.25mol/L.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的光降解效率在改性SMP的介导下最高提升了近5倍.本研究完善了污水处理厂出水中SMP的环境转化过程及其介导痕量有机污染物的自然光降解过...  相似文献   
78.
炔雌醇和壬基酚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姜鲁  王继华  李建忠  辛佳  李淼  刘翔 《环境科学》2012,33(11):3885-3892
通过吸附动力学研究和批量平衡试验,以炔雌醇(EE2)和壬基酚(NP)为代表,考察内分泌干扰物在3种不同性质的天然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双室一级动力学模型比单室一级动力学模型更适合描述EE2、NP在土壤中的动态吸附过程.快吸附过程在吸附初期占据主导地位,之后慢吸附室的相对贡献逐渐增大,直至达到吸附平衡.土壤对NP的吸附速率是EE2的2.0~4.7倍.Freundlich模型和DA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EE2与NP的吸附等温线,但DA模型拟合效果更佳.饱和吸附容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EE2的饱和吸附容量(0.85~7.67μg·g-1)明显低于NP(10.47~110.15μg·g-1).吸附自由能计算表明,土壤对EE2和NP的吸附以物理作用为主.此外,3种受试土壤对EE2和NP的解吸附均存在滞后现象,需要预防其潜在的环境风险,其中有机质含量最高、比表面积最大的土样滞后性最明显.  相似文献   
79.
采用氨氧化菌Nitrosomonas europaea降解17α-乙炔雌二醇(EE2),考察降解过程中氨氮的作用以及EE2的降解机制.结果表明,N.europaea降解EE2属于共代谢过程,氨氮是共代谢发生的必要条件.氨氧化过程产生的亚硝氮会在酸性条件下将EE2硝基化,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降解速率常数与亚硝酸根、H+及游离亚硝酸浓度成正相关.通过控制pH值大于7.5抑制硝基化反应,证实了N.europaea对EE2的生物降解作用,生物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且降解速率常数为0.0069h-1.当N.europaea氨氧化反应导致pH值低于7.5时,EE2的去除存在生物降解和硝基化的协同作用,EE2去除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且降解速率常数为0.0093h-1.同时还发现一种未曾报道过的EE2生物降解产物M613,对于其雌激素效应和毒性还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