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354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37篇
环保管理   90篇
综合类   500篇
基础理论   127篇
污染及防治   78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Subsurface tile‐drained agricultural fields are known to be important contributors to nitrate in surface water in the Midwest, but the effect of these fields on nitrate at the watershed scale is difficult to quantify. Data for 25 watersheds monitored by the Indiana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located near a U.S. Geological Survey stream gag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ow‐weighted mean concentration (FWMC) of nitrate‐N and the subsurface tile‐drained area (DA) of the watershed. The tile DA was estimated from soil drainage class, land use, and slope. Nitrate loads from point sources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reported flows of major permitted facilities with mean nitrate‐N concentrations from published sources.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exhibit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annual/monthly nonpoint source (NPS) nitrate‐N and DA percentage. The annual model explained 71% of the variation in FWMC of nitrate‐N. The annual and monthly models were tested in 10 additional watersheds, most with absolute errors within 1 mg/l in the predicted FWMC. These models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NPS nitrate for unmonitored watersheds in similar areas, especially for drained agricultural areas where model performance was strongest, and to predict the nitrate reduction when various tile drainage management techniques are employed.  相似文献   
62.
厌氧氨氧化电子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无机条件下,以该课题组已经培养出来的厌氧氨氧化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分别以硫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来研究氨的氧化反应。从去除速率的角度来看,以NO2--N、NO3--N和SO42--S为电子受体的反应器,分别在运行的第24.5天、40天和31天时达到0.030 0 kg/(m.3d)NH4+-N去除速率,则氧化氨的能力由大到小依次是:亚硝酸盐>硫酸盐>硝酸盐;从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来看,3种反应都是可以发生的;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应过程是一个消耗酸度的生物过程,而以硫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应过程是一个消耗碱度的生物过程。  相似文献   
63.
田琳琳  王正  胡磊  任光前  朱波 《环境科学》2019,40(4):1939-1949
随着农业非点源氮(N)污染的加剧,农田周边溪流成为重要的活性N汇和潜在的氧化亚氮(N2O)排放源.为查明长江上游农业源溪流中溶存N2O浓度的全年动态变化特征,于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开展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农田源头溪流N2O浓度的连续采样观测,采用水-气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测定顶空气体中N2O浓度,根据相关参数计算出本研究水体中的溶存N2O浓度,并同步测定溪流水体物理化学指标,分析水中溶存N2O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的典型农业源溪流的硝态氮(NO3--N)是最主要的活性N赋存形态(年均1.45 mg·L-1),溪流水体溶存N2O质量浓度(以N计)全年平均为0.57 μg·L-1(范围0.26~1.28 μg·L-1),冬、春、夏和秋季的均值分别为0.63、0.45、0.53和0.64 μg·L-1,但季节间无显著差异.溪流水体溶存N2O浓度全年都处于过度饱和状态(饱和度年平均为203.9%,范围109.7%~546.5%),可见,农业源溪流全年均为潜在的N2O释放源.溪流溶存N2O浓度的变化主要由水体NO3--N浓度决定,N2O的主要产生机制为反硝化作用;溪流季节平均N2O饱和度在夏、秋季显著高于冬、春季,水中溶存N2O饱和度的变化主要受水温和NO3--N浓度的共同影响.研究还发现农业源溪流中溶存N2O浓度在4~10月(湿润季节)间波动明显,较强降雨可促使其水中NO3--N浓度在雨后短期内升高,进而促进水体反硝化作用,导致雨后溪流中溶存N2O浓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64.
秦航道  肖榕  王勇  李慧 《环境科学学报》2019,39(11):3786-3793
实验对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进行了氧改性、氮改性、硫改性和氮-硫共改性,考查AC的表面性质对CeO_x/AC催化臭氧氧化苯甲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氧改性活性炭ACO、硫改性活性炭ACS和氮改性活性炭ACN,氮-硫共改性活性炭ACNS由于含氮官能团和含硫官能团的引入,提高了对苯甲酸的吸附性能和催化臭氧氧化性能.采用氮-硫共改性活性炭为载体制备的CeO_x/ACNS催化剂表面Ce~(3+)含量最高,因而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反应30 min,苯甲酸的去除率由单独臭氧氧化的22%提高到88%,TOC的去除率单独臭氧氧化的7%提高到55%.CeO_x/ACNS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循环使用6次,苯甲酸的去除率仅从88%降低到82%,整个过程中活性组分Ce的流失只占负载量的0.32%,是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臭氧氧化催化剂.  相似文献   
65.
基于水化学和氮氧双同位素的地下水硝酸盐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性及定量识别地下水中氮的污染来源,比例及迁移转化特征,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洋河北岸主要供水区的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利用水化学分析方法耦合δ15N-NO3-18O-NO3-双同位素示踪技术对研究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来源,贡献率及迁移转化规律进行判断.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氮污染以NO3-为主,12处采样点4次采样过程中约77%超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10mg/L)的限值,其污染在2018年8月(夏季)较为严重,空间浓度插值结果显示硝酸盐呈现出沿河及远岸点位浓度相对较低,中间较为稳定区域浓度较高的空间特征,并表现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污染程度的差异性:旱地浓度最高,城镇次之.稳定同位素模型(SIAR)显示地下水硝氮污染来源中粪肥及生活污水占45.37%,土壤氮来源为41.39%,降水和化肥中NH4+来源占13.24%,与研究区以城镇和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现状较为一致.此外,同位素特征值结果显示氮的迁移转化过程以硝化作用为主.文可为地下水氮的污染来源解析提供更加精准,全面的分析方法进而为污染的防治提供优先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66.
千岛湖水体氮的垂向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千岛湖水深0.2,5,10,20,30和40m处水样进行分析,利用氮氧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模型(SIAR)研究千岛湖水体氮(N)的垂向分布特征,分析水体N的来源并计算各N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硝酸盐(NO3-)和溶解性有机氮(DON)是千岛湖水体总溶解氮(TDN)的主要形式,分别占溶解态N的57.9%和39.7%.千岛湖水体δ15N-NO3-和δ18O-NO3-的平均值分别为4.5‰和4.3‰.上层水体(0~10m)中,硝化作用和浮游植物的同化作用共同控制水体N的形态组成和氮氧同位素值(δ15N-NO3-和δ18O-NO3-)的变化.中层水体(10~30m)中,硝化作用是主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使得水体NO3-含量增加而δ18O-NO3-值减小.底层水体(30~40m)受到硝化作用、底泥N释放和反硝化作用的共同影响.化肥是千岛湖水体NO3-的最主要来源,在S1和S2处的贡献率分别为51.9%和30.6%.新安江上游的农业面源污染使得S1处化肥贡献率远高于S2.土壤N是仅次于化肥的第二大水体NO3-来源,在S1和S2处的贡献率分别为17.8%和27.8%.此外,底泥对底层水体NO3-的贡献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7.
赤水河流域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其生态环境状况及水环境质量备受关注。为了了解流域河水氮素来源,本次研究利用硝酸盐稳定同位素(~(15)N、~(18)O)示踪技术并结合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分析了赤水河流域丰水期与枯水期干流及主要支流河水硝酸盐来源与转化过程。结果表明,流域水体NO_3~-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其中丰水期NO_3~-浓度要高于枯水期,喀斯特区域的NO_3~-浓度要高于非喀斯特区域。流域干、支流水体δ~(15)N-NO_3~-、δ~(18)O-NO_3~-季节性差异明显,丰水期支流δ~(15)N-NO_3~-差异较大,干流差异较小,而枯水期支流δ~(15)N-NO_3~-差异较小,干流差异较大。结合氮氧同位素和土地利用信息发现,丰水期支流NO_3~-受其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其来源具有多样性;干流NO_3~-浓度则主要受支流混合作用影响。枯水期干流NO_3~-受流域人为活动影响较为显著,点源输入造成水体氮同位素分布范围较宽,主要来源表现为生活污水和土壤有机氮;而支流NO_3~-多表现为土壤有机氮来源,部分支流受流域内城镇影响,生活污水对河流NO_3~-贡献较大。流域水体氮污染控制应以农业面源氮流失为主,同时严格控制点源污染的输入。  相似文献   
68.
选用两种δ15N差异显著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分别设置不同浓度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来处理莱茵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通过分析微藻的稳定氮同位素组成变化,来研究微藻利用不同浓度、不同形态无机氮过程中的稳定氮同位素分馏特征。结果显示,在未添加无机氮的条件下,微藻利用有机氮时,生长缓慢,稳定氮同位素基本上不存在分馏;在添加低浓度无机氮(≤20 mmol/L)时,微藻的生长和稳定氮同位素分馏都随着无机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添加高浓度无机氮(20 mmol/L)时,微藻的生长趋于稳定,铵态氮条件下的微藻稳定氮同位素分馏继续加大,而硝态氮条件下的微藻稳定氮同位素分馏反而减小,可能与此时微藻硝酸还原酶的活力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69.
河流硝酸盐(NO-3)浓度及氮和氧同位素组成(δ15N-NO-3和δ18O-NO-3)可以辨识河水NO-3受自然过程和人为输入的影响,但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河水NO-3来源及转化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特别是山区人为输入对河水NO-3的影响仍不清楚.选择土地利用空间异质性显著的伊河和洛河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水体水化学组成,氢氧同位素(δD-H2O和δ18O-H2O)、δ15N-NO-3和δ18O-NO-3,辨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河水NO-3来源及...  相似文献   
70.
ABSTRACT: Data from 54 well in central and eastern Kansas developed in unconsolidated deposits of Quaternary age indicate that nitrate concentrations are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depth of the well screen opening below the water level in the well casing because this relationship was found to exist in an area of Nebraska and in a large area of Kansas, the relationship is generally valid over a wide geo- graphical area. In addition, th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incidence of nitrate concentrations exceeding 45 milligrams per liter and nitrate concentrations, in general,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water from wells with screens deeper than 25 feet below the water table in unconfined aquifers or where screens are placed in deep confined aquifers. No concentrations of nitrate greater than 45 milligrams per liter were in obseved wells where screens were deeper than 60 feet below the casing water level.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general placement of well screens as far below the water table as possible in unconfined unconsolidated aquifers in Kansas. and possibly other areas of the Midwest, may be an effective measure in preventing undesirable nitrate concentrations in ground water supplies. particularly in areas where nitrate is a probl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