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8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878篇
安全科学   97篇
废物处理   192篇
环保管理   111篇
综合类   1413篇
基础理论   138篇
污染及防治   281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硫自养反硝化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实际地下水硫自养反硝化动力学过程,考察季节因素(温度)对动力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地下水升流式硫自养滤柱反硝化动力学符合1/2级动力学模型,其反应速率常数受温度的影响很大,用阿仑尼乌斯方程计算硫自养反硝化活化能为80.38 kJ/mol。硫自养反硝化产生的硫酸根与反硝化掉的硝酸根离子呈线性相关。在地下水不经任何预处理的条件下,硫自养反硝化仍能有效地脱除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反应器出水的pH值仍维持在中性范围。  相似文献   
992.
Fe/活性炭多相类Fenton法湿式氧化罗丹明B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采用自制的Fe/活性炭(Fe/AC)为催化剂,H2O2为氧化剂,组成多相类Fenton试剂催化降解罗丹明B染料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催化剂加入量为0.8 g/L,H2O2体积分数为0.3%,废水pH值为13,反应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质量浓度为200 mg/L的罗丹明B染料废水的脱色率达100%。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罗丹明B脱色反应近似为一级反应,30℃时反应速率常数为0.02675 min-1,表观活化能为69.47 kJ/mol。  相似文献   
993.
三级人工快渗系统脱氮效果及菌种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氮类污染物,采用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对高氨氮生活污水进行脱氮性研究,同时进行系统内菌种分布的特征分析,从微观角度对比传统人工快渗和新式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中微生物分布的区别。结果表明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对氨氮和总氮(TN)的去除率较常规人工快渗系统分别提高5%和21%。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内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总数均大于传统人工快渗系统。反硝化细菌数量的显著提高是总氮(TN)去除提高的主要原因。同时发现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可以有效地缓解堵塞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4.
在征润洲污水处理厂CAS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运行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两个阶段的对比生产性试验;对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低负荷运行状态下CAST工艺脱氮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F/M、DO、MLSS、SRT等工艺参数的优化控制,可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和传统硝化反硝化有机结合的耦合脱氮模式。该耦合脱氮模式下各出水水质指标稳定达标的情况下,出水NH3-N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出水TN去除率在5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995.
分别以厌氧污泥、脱氮硫杆菌菌悬液和厌氧污泥并添加脱氮硫杆菌菌悬液为接种物,以硫化物和硝酸盐为进水基质,考察不同接种物条件下,各反应器的硫化物氧化特性、反硝化特性、生化反应机理及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在无菌条件下,硫化物不能被硝酸盐化学氧化。接种脱氮硫杆菌菌悬液的2#反应器的硫氧化速率为1.98 g S/(m3.h),停留24 h硫化物的去除率高达97%,脱硫能力最强,该接种条件下以硝酸盐氧化硫化物为主反应,优势菌为杆菌,进水的NO3--N/S应控制在0.4以下,可以实现高效生物脱硫。接种厌氧污泥的1#和3#反应器的脱氮效果比2#反应器好,停留时间为24 h时,硝酸盐的平均去除率为96%。单独接种厌氧污泥的1#反应器的硫氧化速率为1.78 g S/(m3.h),其优势菌为球菌,该接种条件下以硝酸盐氧化硫化物和硝酸盐氧化单质硫为主反应,进水的NO3--N/S应控制在0.8左右。以厌氧污泥联合脱氮硫杆菌为接种物时,硫氧化速率为1.71 g S/(m3.h),反应器以硝酸盐氧化硫化物、硝酸盐氧化单质硫以及异养反硝化为主反应,驯化后优势菌为球形、卵圆形和短杆状,应控制进水NO3--N/S为1.2,可以实现同步脱硫反硝化,该工艺既可以用于含硫废水的处理,也可以用于C/N低的硝酸盐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996.
以高浓度氮磷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静态实验研究了MAP法(磷酸铵镁法)与沸石吸附组合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以MAP法除磷脱氮后的出水作为沸石吸附过程的进水,最终出水的氮、磷去除率可达86.69%和99.9%,且在MAP反应过程中采取较高的pH值和Mg^2+浓度有利于后期沸石对氮、磷的吸附去除。  相似文献   
997.
分离剂甲酸溶液浓度和温度对于铝塑湿法分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针对无菌复合包装废弃物中去除了纸浆后的铝塑部分的湿法分离工艺进行研究,选用甲酸作为分离溶剂,分析其反应机理。并着重对分离过程的影响控制因素进行实验研究,就不同的分离剂浓度、不同反应温度以及不同液固比条件下铝塑分离的效果及反应速率的变化分别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铝塑片分离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工业化生产应用提供参考,以提高无菌复合包装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率。  相似文献   
998.
湿天然气集输管道系统运行时间长,管道腐蚀严重,失效泄漏事故频发,其系统风险评价面临诸多问题,因而研究其腐蚀率预测有重要意义。基于灰色支持向量机(GSVM)方法,综合考虑管道材质及其各种影响因素,对其进行灰色相关分析,并根据结果选取有较高相关度的影响因子作为输入变量,将腐蚀率作为目标输出函数,建立湿天然气集输管道腐蚀预测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比较,发现用该模型计算出的管道腐蚀率平均相对误差较小,其预测结果与实际值吻合程度较高,使预测精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99.
投加外碳源是污水厂尾水深度脱氮的重要手段.为充分对比多种碳源在极限脱氮条件下的性能及经济性,以及碳源对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选取甲醇、乙醇、葡萄糖和乙酸钠这4种单碳源,并采用反应速率较高的乙酸钠和乙醇与价格便宜的葡萄糖配制成4种复合碳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系统均能满足出水ρ(NOx--N)≤1.0mg·L-1的要求.单碳源系统,乙醇反应速率最快,投加量最省,费用最低.复合碳源系统,乙酸钠/葡萄糖(1:1)在COD/ρ(N)为6时,与乙酸钠/葡萄糖(1:3)、乙醇/葡萄糖(1:1)和乙醇/葡萄糖(1:3)在COD/ρ(N)为9、10和10时的效果相当,且乙酸钠/葡萄糖(1:1)系统反应速率最快且经济性最好.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显示,经70 d左右的运行,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在与葡萄糖相关的系统,常规脱氮系统不常见的菌门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丰度从种泥的1.16%提高到47.37%;相应地,在属水平Saccharibacteria_genera_incertae_sedis成为绝对优势菌种.研究结果可为污水厂尾水极限脱氮的碳源选择提供更全面的对比,也为碳源在微生物菌群驯化方面的作用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00.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ndustry requires development of sector-specific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EPIs). For the consumer produc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is case the textile industry, the need to evalu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both from process and product life cycle perspectives leads to development of EPIs of process and product dimensions. Such types of EPIs have been developed, with best achievable values being identified, by this study for cotton woven products and wet processing. An in-depth discussion has been presented concerning problems in developing and applying EPIs, while area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also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