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1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430篇
安全科学   205篇
废物处理   93篇
环保管理   71篇
综合类   953篇
基础理论   104篇
污染及防治   209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61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生物强化组合工艺处理河水的三维荧光及生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受污染地表水进行生物滤池-臭氧预氧化-生物活性炭滤池工艺处理,考察生物强化条件下该项工艺对河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并采用EEM光谱技术进行了溶解性有机物变化和去除规律分析,利用PCR-DGGE技术进行各单元中微生物多样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强化组合工艺系统出水水质主要指标已达到/接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类限值,生物强化滤池填料中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物种数均高于其他工艺单元。受污染河水DOM中主要的荧光物质有类芳香族蛋白质(荧光峰A、B和E)及类腐殖酸(荧光峰C)及类富里酸(荧光峰D),其中,A峰、B峰与E峰的中心位置分别位于225/340 nm、275/336 nm和225/298 nm,各特征荧光峰强度发生明显改变表明,污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随系统处理过程而变化。  相似文献   
992.
井内气体吹脱技术(IWVS)修复目标是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地下含水层。它通过向污染区地下水井中注入空气,把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气体吹脱出来至地表进行处理。文章主要介绍了真空气化井技术、密度对流井技术、套管循环井技术和臭氧氧化喷射循环井技术四种类型,并阐述了各技术的原理,指出修复井可以诱导地下水修复行为向三维循环方向发展是井内气体吹脱技术的关键,因此场地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及其污染物特征将是该技术具体实施的主要考虑条件。  相似文献   
993.
为了同时去除地下水中的氟和砷,提出了Al/C/Fe复合电极电絮凝法和Al/C-Fe/ C依次除氟砷法,并进行效果对比。研究了Al/C/Fe复合电极电絮凝法的影响因素,并对复合电极电絮凝产生的絮体进行了SEM-EDX分析。结果表明,Al/C/Fe复合电极电絮凝法对氟、砷的去除速率分别是Al/C-Fe/C依次除氟砷法的1.43倍和4.73倍;初始氟/砷浓度为4.0/1.0、4.0/0和0/1.0 mg/L 3种条件下,通过铝极板、铁极板的电流密度均为0.10 mA/cm2时,达到最好的除氟除砷效果,与初始氟/砷浓度无关。  相似文献   
994.
采用自制的炭气凝胶平板电极进行模拟水样中氟的电吸附去除研究,通过单因子实验优化了该电吸附技术的操作参数和适用的溶液条件,并研究了反接电极法的再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自制的炭气凝胶平板由纳米颗粒组成三维网络结构,比表面积为670.90 m2/g,具有良好的充放电可逆性和迅速形成表面双电层的特点。静态电吸附除氟效果最佳的条件为:水样氟离子浓度6 mg/L,pH 7.0,极板间距4 cm,电压1.6 V;共存物质硝酸根、腐殖酸、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等对氟离子的电吸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吸附氟离子后的炭气凝胶材料的比表面、孔体积、电容值有所减小。对于吸附氟离子后的炭气凝胶平板电极,采用反接电极法取得较好再生效果的条件为:流动状态、电压1.6 V、极板间距4 cm。再生后的炭气凝胶电极与原始炭气凝胶相比,依然具有良好的充放电可逆性。  相似文献   
995.
针对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工艺中卤乙酸类(HAAs)消毒副产物和卤乙酸生成潜能(HAAFP),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分析HAAs及其前体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二级出水经2次加氯过程后,再生出水中的总卤乙酸浓度增加了90%,其中溴代乙酸的增幅最大,占增加量的82%。卤乙酸生成潜能较大的为氯代乙酸类物质,说明水中存在大量的氯代乙酸前体物。从工艺过程来看,总卤乙酸生成潜能与总有机物荧光强度分别下降了32%和28%,表明该再生处理工艺对HAAs前体物有一定的去除作用。  相似文献   
996.
采用高压塑片法制备了纯PbO2电极及掺杂锰矿粉的PbO2复合电极,通过扫描电镜、加速寿命测试对电极性能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用PbO2复合电极对弱酸性桃红BS溶液进行的电催化降解机制和工艺条件.结果表明.PbO2复合电极的使用寿命是纯PbO2电极的3.3倍;在所考察的范围内,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染料转化率和COD去除率均随之增加-当电流密度由70mA/cm2增加到90 mA/cm2时,染料转化率和COD去除率增加趋势减缓;溶液pH对染料降解有影响,弱酸性桃红BS溶液在强酸和强碱条件下的降解效果较好,pH在3.98~7.99时,染料转化率和COD去除率变化不大;染料转化率和COD去除率均随着电解时间呈递增关系,3.0 h后上升趋势逐渐减缓;支持电解质为NaCl时,能使染料转化率迅速提高,但其COD去除率不是很高;支持电解质为KNO3时,能显著提高弱酸性桃红BS溶液的COD去除率,0.5 h时COD去除率达到83%以上.另外,通过加入羟自由基清除剂叔丁醇的研究表明,在弱酸性桃红BS的降解过程中,有羟自由基产生并参与了催化降解反应.  相似文献   
997.
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脱氮特性及加速稳定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2个模拟填埋生物反应器,1号柱渗滤液简单回灌,2号柱为渗滤液回灌准好氧联合运行方式,研究了渗滤液回灌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脱氮特性及加速垃圾稳定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渗滤液回灌准好氧填埋场具有很强的脱氮能力,2号柱由厌氧运行方式改为准好氧条件下,渗滤液中的氨氮和凯式氮浓度分别由最大值的3 198 mg/L和3 345 mg/L降低到第160 d的73 mg/L和81 mg/L,去除率分别为97.7%和97.6%,pH快速升高到8.0左右,COD浓度快速降低.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分级结果表明,2号柱HA和FA含量的增加明显快于1号柱.2号柱DOM的三维荧光光谱特性发生了较大变化,荧光基团从60 d结构简单的类蛋白物质转变为95 d结构复杂的类胡敏酸和富里酸物质,而l号柱渗滤液DOM荧光基团一直是结构简单的类蛋白物质.结果表明回灌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稳定化速度远快于简单回灌的生物反应器填埋场.  相似文献   
998.
随着近几十年GIS、空间数据库、三维可视化等技术的发展,3DGIS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公共安全以及城市工程等各个方面。同时,3DGIS为防灾减灾以及应急响应和管理,特别是城市区域内的应急处置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工具。通过3DGIS提供的实时环境和分析工具,可以实现灾害事件重现、推演和和灾害管理分析,为减灾和应急处置提供有效的策略支持。主要分析了城市灾害应急系统的结构,研究了基于网络结构的城市逻辑结构及分析方法,以北京师范大学北太平庄校区为例,通过对城市内部复杂结构的抽象,提取城市应急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和信息,利用3DGIS技术建立城市三维环境和城市网络逻辑模型,模拟了城市应急处置过程。同时,通过对以社区为单元的城市应急系统的建设考察了该系统在整个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9.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堰塞湖地形快速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整合雷达系统、GPS系统可使地形高程测量作业迅速而准确。本文旨在探讨三维激光扫描仪与GPS坐标转换的方法及地形测量作业流程。实践证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安县肖家桥、罐滩堰塞湖测量中的应用是高效的,它具有测量速度快、精度高、人力使用少、适应复杂现场环境等优点,能为突发地质灾害抢险决策迅速地提供地形资料,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00.
边坡稳定分析三维极限平衡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新的计算边坡稳定性的三维极限平衡方法,基于一些边坡向下滑动的运动现象,提出忽略条柱左右侧面竖直向剪切力和前后侧面水平向剪切力的假定。条柱底的剪切力方向不再假定平行于主滑面,而是与主滑面成一定的夹角,通过对考题计算并与其它方法比较,说明了文中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