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82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264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基于统计学和GIS方法对京津冀地区2013—2017年间空气质量指数(AQI)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城市发展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大体趋势由北向南逐渐恶化,可宏观对比5年的变化,污染程度逐年减弱;PM10为首要污染物所占的天数比例最高,O3为首要污染物所占的天数比例逐年增加;气温、风速与AQI呈负相关,而相对湿度、气压与AQI不同地区正负关系不同;空气质量与经济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倒N型。  相似文献   
382.
本文对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展开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探析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通过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市辖区为单元,建立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使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Tobit模型展开测算和分析,使用Malmquist指数研究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2002-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处于高水平利用,但是土地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北京市土地利用效率增长明显,但受到“虹吸效应”影响,周边城市呈现不同程度的土地利用效率下降,冀中南地区大部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保持增长。②研究区内,低效率城市在投入方面存在较大冗余问题,其中固定资本存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冗余问题最为突出,造成资源浪费。③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医疗水平、城市教育水平、城市经济地位对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正向作用;城市交通道路、人口密度则具有负向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应着眼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优化城市国土空间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83.
我国自2020年9月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双碳"目标后,已经正式进入了"双碳"时代.这意味着对大气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大气污染的区域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使得单一治理早已不能满足治理需要,协同治理被视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文章从多角度论述了协同治理应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必要性,立足于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现状和困...  相似文献   
384.
京津冀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激光雷达走航观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针对2016年国庆期间一次污染消散过程,开展了激光雷达定点与走航观测,并综合运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预报平台数值模型预报结果和国控站点PM_(2.5)监测数据,对污染团的移动和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雷达定点观测的消光系数突变,主要由北京西部累积污染团在夜间弱西北气流作用下的回流所引起。受此西北气流影响移出北京的污染气团在天津至沧州一带滞留。北京至保定沿线颗粒物污染消散现象,被雷达走航观测所捕捉。  相似文献   
385.
近几年,京津冀地区因灰霾天气频发而备受关注。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PM10浓度变化与主要经济指标的关系,查找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原因,并为今后污染控制措施提供参考。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7—2012年京津冀地区PM10与GDP、钢铁产量、煤炭消费总量、原油消费总量、天然气消费总量5项经济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与本地经济指标的关联度方面,京津冀地区、北京市、天津市的PM10与煤炭消费总量相关性高;河北省略有不同,钢铁产量为关联度最高的经济指标。在与京津冀地区经济指标的关联度方面,相比本地,北京市、河北省均呈现较大差异性,天津市差异性较小,说明北京市、河北省空气质量受自身影响较大,天津市空气质量受区域传输影响明显。建议整个京津冀地区均应重点加大"控煤"力度,天津市还需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力度,河北省应加快钢铁企业转型升级,压缩过剩产能。  相似文献   
386.
387.
为探究北京城区和京津冀城市群等不同尺度上地表热环境时空格局变化以及与大气污染和污染排放的关系,利用Landsat-58、Terra MODIS和Aura卫星上OMI等多期数据,采用普适性单窗算法反演了不同区域的地表温度强度,并结合京津冀重点行业NOX排放量和区域NO2柱浓度空间分布数据,分析了2001—2016年北京及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能源消耗和城市热力格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热岛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性,高地表温度与相对较低地表温度集聚与相间分布并存,建成区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2001—2016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区快速向外蔓延,北京城市的热场强度逐年加强,范围逐年向东、向南扩大;热岛高强度范围与NO2高污染区、NOX高排放区有较好的一致性,热岛强度的分布特征有助于大气污染物"热量"网络的规划,卫星热红外遥感可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88.
作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向区,京津冀地区快速工业化进程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地区人居环境安全。以京津和河北地市为单元,在运用脱钩理论对地区工业规模与工业SO2和烟尘排放规模之间的关系演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因素分解法探讨了地区工业规模、结构和效率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发现,2003—2014年京津冀大部分地市已经实现了工业发展与工业SO2排放的绝对脱钩,但诸多地市的工业发展与工业烟尘排放仍处于相对脱钩状态。在污染物排放规模的变化上,技术进步是污染物减排的主要贡献因素,工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次之,且不同地市不同因素对污染物减排的作用存在差异。最后,根据各因素的作用差异及地区差异,对京津冀地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89.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城市群,其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地理集中指数法分析京津冀地区制造业转移后工业集中程度与污染集中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京津冀区域内产业转移对于京津冀各地区的环境影响。以制造业转移为例,设定转移情景,预测京津冀内部产业转移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内部的产业转移,有利于整合区域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但对工业转入地区的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总体而言,京津冀工业集聚及工业链重构对于京津冀整体的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但部分产业园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重叠,可能会影响生态功能区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390.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思考:以京津冀经济圈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证能源安全,许多国家开始发展以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新能源产业也迅速发展。京津冀经济圈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以京津冀经济圈为例,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从低碳经济的定位、发展模式和核心竞争力三个方面,相应提出具体战略建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对于我国来说,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低碳产业发展,能够通过提供低碳产品、服务创造价值;除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政府应该注重国内市场需求的开辟;根据地方的优势不同,可有意识地打造不同特点的低碳企业集聚;针对某一产业,可以就所处不同的产业链环节进行分工;京津冀都市圈,依托已经建立的各种合作协议,可以就低碳经济发展形成低碳城市联盟;要从技术、人才、品牌和碳市场等方面逐渐培养低碳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