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47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82.
付英  于水利  付胜涛  杨园晶 《环境科学》2006,27(10):2061-2066
对自制的聚硅酸铁(PSF)进行改性,加入高锰酸钾和稳定剂M,制备出固液共存氧化型聚硅酸铁(PSF-Ⅰ)混凝剂,用滤纸将PSF-Ⅰ过滤,并对PSF-Ⅰ、PSF-Ⅰ滤液及PSF进行紫外吸收(UVA)全波长扫描及前两者的混凝实验,然后将PSF-Ⅰ与PSF、聚合硫酸铁(PFS)进行混凝对比研究,最后对PSF-Ⅰ的混凝性能随储存时间的稳定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高锰酸钾的加入改变了PSF的微观结构,使PSF的形态尺寸增大,导致PSF-Ⅰ中Fe3+离子的UVA特征峰比PSF高,并且保存了独立的高锰酸钾特征吸收峰(530nm).PSF-Ⅰ中的固相起到初级核子作用,有利于絮体成长.PSF-Ⅰ的最佳投药量为9 mg·L-1,而PSF-Ⅰ滤液的最佳投药量为12 mg·L-1.PSF-Ⅰ是通过混凝吸附和催化氧化功能共同实现对有机物的去除,而PSF和PFS仅是通过常规的混凝吸附去除部分有机物,去除机理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83.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铁-镧二元氢氧化物(Fe-La)吸附剂,通过吸附动力学、pH的影响和吸附等温线等吸附批实验研究了其对水溶液中砷的去除行为,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SEM-EDS)、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方法对铁-镧二元氢氧化物进行了表征,研究其对砷的去除机制.吸附批实验表明,Fe-La二元氢氧化物对As(Ⅴ)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而对As(Ⅲ)的去除能力较弱.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Fe-La二元氢氧化物对As(Ⅴ)和As(Ⅲ)在前2 h内吸附速率较快,其去除过程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溶液的pH值会显著影响Fa-La二元氢氧化物对As(Ⅴ)和As(Ⅲ)的去除效率,其中,对As(Ⅴ)的吸附量在pH=3.0~4.0时升高,在pH=5.0~11.0时随pH升高而降低;对As(Ⅲ)的吸附量在pH=3.0~6.0时升高,在pH=6.0~10.0范围内保持不变,在pH=10.0~11.0时吸附量减少.Langmuir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pH=4.0时Fe-La二元氢氧化物对As(Ⅴ)的最大吸附量为303.03 mg·g-1,...  相似文献   
84.
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方法,以一步水热碳化法制备的磁性氨基功能化生物炭(Fe3O4@C-NH2)为吸附剂,重点考察了p H、共存离子对水中Cr(Ⅵ)去除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光谱学分析探究了Cr(Ⅵ)的吸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Cr(Ⅵ)去除率随p H值升高而降低,p H为2时Cr(Ⅵ)去除率高达95.8%;总铬去除率随p H值变化特征与Cr(Ⅵ)一致,但p H为2时总铬去除率为81.8%.Cr(Ⅵ)去除率随SO42-浓度增加而降低,总铬去除率随SO42-浓度变化趋势与Cr(Ⅵ)基本相同,但Cr(Ⅵ)去除率显著高于总铬.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Fe3O4@C-NH2对Cr(Ⅵ)的吸附行为.除离子交换、孔填充、氢键及静电作用外,吸附去除Cr(Ⅵ)的主要机制是配位和还原作用.  相似文献   
85.
利用湿法烟气脱硫技术(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WFGD)同步除汞被认为是最经济的燃煤烟气脱汞方式,但进入脱硫液的Hg~(2+)易被还原并再次释放进入大气,造成二次污染.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选择了常用的Na2S、三巯基均三嗪三钠盐(TMT)、二硫代氨基甲酸盐(DTC)等系列重捕剂,考察了投加量对Hg~(2+)去除效果的影响,并筛选出了去除效果较好的3种类型重捕剂,探究了脱硫液中主要的阴阳离子(SO_2-4、NO-3、Ca~(2+)、Mg~(2+))及重金属离子等共存离子对Hg~(2+)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Na2S、TMT类重捕剂TMT-18和DTC类重捕剂DTCR-2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SO_2-4、NO-3会抑制TMT-18和Na2S对Hg~(2+)的去除,对DTCR-2稍有促进作用;Ca~(2+)、Mg~(2+)对TMT-18去除Hg~(2+)有促进作用,而对Na2S有抑制作用;重金属离子会抑制重捕剂对Hg~(2+)的去除效果,Cu~(2+)和Pb~(2+)对Hg~(2+)螯合去除效果的影响较Ni~(2+)和Zn~(2+)要大,随着Cu~(2+)和Pb~(2+)浓度的增加,DTCR-2对Hg~(2+)的去除显著降低,Cu~(2+)浓度的影响尤为显著.本研究可为解决Hg~(2+)在脱硫液中的还原再释放及二次污染问题,同时也为湿法烟气脱硫同时脱汞的工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志钢 《环境教育》2011,(6):57-57
有些人一提起吃野味、挖野菜就两眼放光,这种不正常的心态行为严重威胁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既不环保、又不符合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国策和理念。  相似文献   
87.
为解决重金属废水处理问题,寻找高效低成本的生物吸附剂,本文选用了野菊杆(Dendranthema indicum, DI)、艾杆(Artemisia argyi, AA)、薄荷杆(Mentha haplocalyx, MH)和柠檬皮(Citrus limon, CL)四种植物材料对水中铅离子进行吸附研究。并利用SEM、BET和FTIR对材料进行表征,探讨了吸附剂投加量、溶液初始pH和共存阳离子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材料对模拟废水中铅的吸附量随投加量的增加呈对数下降(P<0.05);随初始pH的升高,四种材料呈现先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准一级动力学能更好地描述野菊杆对Pb2+的动力学吸附过程,准二级动力学能更好描述艾杆、薄荷杆和柠檬皮对Pb2+的动力学吸附过程。野菊杆和艾杆对铅的吸附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单层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薄荷杆和柠檬皮对铅的吸附过程主要为不规则的多分子层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共存阳离子Mg2+、Cu2+、Al3+与Pb2+产生竞争吸附,显著降低材料对Pb2+的吸附量(P<0.05)。四种植物材料吸附性能大小顺序为薄荷杆 > 艾杆 > 柠檬皮 > 野菊杆。因此,四种植物材料是吸附废水中铅离子的潜在材料。  相似文献   
88.
采用零价铁(ZVI)活化过硫酸盐(PS)同时去除水中酸性橙7(AO7)和磷.ZVI-PS体系可以产生强氧化性的SO·-4和HO·,从而去除水中AO7.同时,ZVI最终转化为Fe3+,因此可以用来去除水中磷.结果表明,ZVI-PS体系在酸性条件下可以有效的同时去除水中AO7和磷.淬灭实验结果表明,硫酸根自由基(SO·-4)对AO7的降解起主要作用.水中共存的阴离子和腐植酸(HA)对AO7和磷的去除均有抑制作用,其对AO7和磷去除的抑制能力排序均为:HCO-3 NO-2 HA NO-3 Cl-.AO7和磷在超纯水中的去除率高于其他实际水体,但反应60 min后,实际水体中AO7和磷的去除率也分别高达80.31%~92.69%和87.54%~100%,因此,该体系对实际水体中AO7和磷的处理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和GC-MS分析说明,AO7经过偶氮键断键后的中间产物进一步氧化形成含苯环类物质.同时,TOC有所降低,说明部分AO7被矿化为CO2和H2O.  相似文献   
89.
甲烷在自然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氮素形态的差异影响了甲烷氧化菌的氧化作用.选取北京市密云水库和北运河两类不同污染类型的水体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克隆文库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探究氮素形态及其来源的差异对MOB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密云水库与北运河沉积物中氮素形态有显著差异,水库中氮素以NO3--N为主,河流中氮素以NH4+-N为主;氮素形态的差异影响了MOB细菌的系统发育,密云水库沉积物中MOB细菌的高同源性菌群主要来自湖泊生态系统,与NO3--N有较强的响应关系,北运河沉积物中MOB细菌高同源性菌群主要来自污水处理厂废水和活性淤泥,与NH4+-N有较强的响应关系,不同环境中氮素对MOB细菌的影响主要依赖于氮素的主要存在形态及其主要来源.北运河等重污染河流中MOB细菌群落的联系更紧密更趋于模块化,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更高,微生物更脆弱,更容易受到水质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北运河沉积物中NH4+-N对MOB细菌氧化速率的抑制性强于密云水库沉积物中NO3--N对甲烷氧化的抑制作用.重污染的城市河流中高浓度的NH4+-N通过抑制甲烷氧化速率和促进产甲烷产生速率的双重作用影响了河流沉积物中甲烷的产生.  相似文献   
90.
《世界环境》2007,(6):78-83
6月底,瑞典泰勒伯里的午夜无人入眠,在不落的余晖下,湖边、林里、山上、国王、政要、CEO、学者和NGO领袖,三五一群,或坐或站,用思想的交流、美酒的芬芳和音乐的流淌留住夏的脚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