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69篇
  免费   1061篇
  国内免费   2774篇
安全科学   908篇
废物处理   78篇
环保管理   648篇
综合类   7197篇
基础理论   1273篇
污染及防治   465篇
评价与监测   703篇
社会与环境   562篇
灾害及防治   570篇
  2024年   204篇
  2023年   574篇
  2022年   592篇
  2021年   784篇
  2020年   655篇
  2019年   644篇
  2018年   434篇
  2017年   429篇
  2016年   518篇
  2015年   611篇
  2014年   838篇
  2013年   516篇
  2012年   612篇
  2011年   606篇
  2010年   502篇
  2009年   450篇
  2008年   490篇
  2007年   508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324篇
  2004年   233篇
  2003年   255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71.
北京市PM_(2.5)主要化学组分浓度水平研究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北京市大气环境PM_(2.5)中主要化学组分特征,于2012年8月—2013年7月期间,在北京市定陵、车公庄、东四、石景山、通州、房山、亦庄和榆垡等8个点位开展为期1年的样品采集,共计采集472组样品,分析每组样品中OC、EC、水溶性离子和18种无机元素等组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研究的组分重建后和实际PM_(2.5)浓度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为0.94,所测组分平均占PM_(2.5)总量的90%;各点位不同季节PM_(2.5)中主要的组分均为OC、NO_3~-、SO_4~(2-)、NH_4~+,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冬季OC是夏季的1.7倍,NO_3~-和SO2--4在四季呈交替状态,除榆垡点位的SO_4~(2-)NO_3~-外,其他点位均是NO_3~-SO_4~(2-),4种主要的组分质量浓度分别为(23.1±21.4)、(20.3±23.4)、(19.4±22.2)、(13.6±15.2)μg·m-3,占PM_(2.5)总含量的18.5%、16.3%、15.6%、10.9%;研究水溶性离子发现,8个点位全年SNA/PM_(2.5)比例为42.8%,其中,夏季最高(49.9%),秋季较低(31.1%),NO_3~-/SO_4~(2-)比值平均为1.05,相对往年研究结果 NO_3~-/SO_4~(2-)比值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72.
太湖西部河网中沉积物氮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芸  易齐涛  陈求稳  黄蔚  张涛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12):3890-3897
选取太湖主要入湖水系(西苕溪水系和宜溧-洮滆水系)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1月完成水体及表层沉积物各102个样品的采集,分析了沉积物中氮(N)不同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苕溪水系表层沉积物总氮(TN)含量高于宜溧-洮滆水系,均值分别为2164.91 mg·kg~(-1)和983.52 mg·kg~(-1),两个水系间沉积物T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西苕溪和宜溧-洮滆两个水系沉积物中无机氮(IN)以氨氮(NH+4-N)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120.90 mg·kg~(-1)和49.85 mg·kg~(-1),而硝态氮(NO_3~--N)平均含量仅为9.60 mg·kg~(-1)和13.95 mg·kg~(-1).沉积物中有机氮(ON)含量及分布与TN相似,西苕溪和宜溧-洮滆水系ON均值分别为2034.41 mg·kg~(-1)和917.77 mg·kg~(-1),占各自TN的百分比分别为93.90%和92.99%.表层沉积物各形态N之间及与上覆水体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沉积物与上覆水之间的浓度梯度可能会驱动IN向上覆水体进行释放.  相似文献   
973.
采用臭氧-生物滤池对石化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臭氧对废水COD的去除效果,废水中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及荧光物质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加O3后出水COD明显下降,臭氧投加量为20 mg/L,接触时间为15 min,臭氧能有效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物质。使相对分子质量为2.5×103~3.5×103的有机物所占比例由28.46%下降至23.45%,稳定运行时,臭氧-生物滤池对COD平均去除率为47%。  相似文献   
974.
龙江底栖硅藻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9月份龙江流域设20个采样点,共鉴定出硅藻30属163种。硅藻群落特征分析表明,上游河段的硅藻相对密度比下游河段的大,水质相对较好,硅藻种类数的变化与河流水质的变化没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RDA分析表明8个环境因子共解释了硅藻群落变异的51.3%,并筛选出溶解氧、温度、电导率和海拔为影响硅藻群落变异和空间分布的显著因子,能解释硅藻群落结构变异的30.9%,占总环境因子解释量的60.23%。硅藻相对密度、硅藻种类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硅藻种类数与环境因子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而硅藻相对密度则与海拔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75.
郑州市环境空气中VOCs的空间分布及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州市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芳香烃、醛酮类、烷烃类为主。各类挥发性有机物的年度平均浓度,芳香烃类为131μg/m3、烷烃类为118μg/m3、酮类为84.3μg/m3。年平均浓度最高的化合物为丙酮(66.2μg/m3)、乙醇(27.5μg/m3)、正十一烷(24.4μg/m3)和甲苯(17.2μg/m3)。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特征为城市老区和工业区最高,其他各功能区基本持平,但城市间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分界不明显;高度方向上,40m左右达到浓度峰值;PCA和PMF源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尾气和工业排放为主要污染源,分别占源总量的34%和19%。  相似文献   
976.
研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行为对揭示水域环境演变机制及评价和保护水生态环境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使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对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的过程中,研究人员经常会遇到不同评估方法结果之间存在不一致性甚至矛盾的问题。文章选取了研究中最常用的几种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解释了造成不同风险评估指数之间评估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另外,对基于酸可挥发性硫和同步可提取金属之间关系的这类较新的评估方法的局限性进行了阐述。最后,对重金属的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文章还对吸附、沉淀、配合和氧化还原等影响重金属在沉积物与水体间迁移转化行为的主要机制,以及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977.
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成立于1994年,多年来秉着"真心实意,身体力行"的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的环境启蒙、生态保护、环境法治和绿色公民成长,是最具公信力的专业环境保护公益组织之一。自然之友在北京拥有核心工作团队,在全国15个城市分布17个志愿性的会员小组,并依托具体业务推动建立多个行动平  相似文献   
978.
典型污灌区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分布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灌溉农田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一直被广泛利用,但污水中有害成分也对灌区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文章以太原小店污灌区为例,根据灌区灌渠和地下水流场分布,分别采集地表水样10个和地下水样20个,利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分析水样中有机氯农药(OCPs)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水中OCPs浓度范围为32.21~671.82 ng/L(均值为184.21ng/L);所有地下水中OCPs浓度均未超过《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浓度范围为9.44~84.01 ng/L;污水回灌对地下水中OCPs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灌溉方式区域中OCPs浓度依次为:污灌区清灌区背景点;经过污染物源解析,研究区水环境中,OCPs中滴滴涕主要来源于历史残留,六六六主要来源于林丹的近期使用。  相似文献   
979.
该文采集了海河上游地区土壤样品,测定了24种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量,并对其残留特征、污染来源和污染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河上游地区土壤中检出大部分有机氯农药,其中3种有机氯农药检出率达到100%,OCPs总残留量(∑OCPs)范围为2.75~139 ng/g,平均为40.1 ng/g。DDTs和HCHs是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主要污染物,相应的残留量分别为2.75~131 ng/g和ND~11.0ng/g,二者的残留特征表明了该地区土壤中HCHs主要来自于早期商业残留,部分地区存在新源输入的可能;而DDTs主要来源于历史上DDTs农药的使用,部分地区显示有新源输入。土壤中HCHs污染程度较低,而部分地区土壤中DDTs属于较高程度污染,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文章同时首次分析了海河上游土壤中DDTs的降解产物DDM(bis(p-chloropheny)-methane)、DDMU(bis(chlorophenyl)-1-chloroethylene)和DBP(dichloroben-zophenone)的残留量,并讨论了DDT降解产物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80.
2013年1月对随州市环境空气中苯系物(BTEX-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的质量浓度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其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州市环境空气中几种苯系物的浓度差异明显,其中苯的浓度最高,平均浓度为58.92μg/m3,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5.17、7.69、22.46、12.11μg/m3。对比发现,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日间浓度高于夜间,工业区苯系物的浓度高于居住区和商业区。用SPSS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溶剂的挥发和涂料喷涂行业是苯的重要来源。苯系物的浓度变化特征与交通尾气排放、化石燃料燃烧、光化学反应活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